2004年总第153期

治污水、防洪水、保地下水

治污水、防洪水、保地下水

时间:2004-01-23 12:1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惠山区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区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惠山区在具有明显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河道污染,地势低洼,地面沉降等忧患。每当听到“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曲时,惠山区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就为本地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而深深忧虑。近两年来,区人大常委会从实际出发,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组织7次现场视察活动,专题审议“三水”问题,加强监督推进力度。

  惠山区素有“乡企王国”之称,并以印染、化工、轻工行业居多。但在乡镇企业崛起、发展、勃兴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亟待治理。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重企业效益,轻社会环境”,为降低生产成本,有的治污设备日转夜停,有的直接偷排污水,有的治污设施能力跟不上生产扩容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召开常委会会议,严肃指出,要把治理污水当作区政府的“实事工程”来抓,使乡镇企业各自为战的“点源治理”方式向集约化的“集中治理”方式转换,环保部门要做好治污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对此,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近两年投资1.6亿元,建成前洲、石塘湾、杨市、洛社、陆区5座镇级综合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每日6.3万吨,另有3个镇的污水处理厂已经立项。区镇两级人大还发动人大代表搞好联动,一旦接到群众举报,立即对偷排污水的企业进行水上、陆上突击检查,获得确凿证据后,有关部门进行罚款处理或责令停产。多管齐下的措施,使全区水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但调整的层次偏低,趋同性较大,一哄而上饲养生猪、奶牛、家禽,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全区畜禽一年的粪便排放量约为15.7万吨。同时全区种植业使用的化肥达1.7万吨、农药300多吨,其残留物对土壤、河流也造成污染,使农业污染成为继工业污染后第二大污染源。区人大常委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要推进生猪、奶牛、家禽的“分散养殖”向“集中养殖”转变,集中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使之转化为有机肥,拉长农产品的生物链。审议意见得到区农林局和环保局的重视,他们引导洛社南洋种猪场投资900万元建设400立方沼气池,开发1100多亩土地种植花木,既消化了养猪场粪便,净化、美化了环境,又利用了沼气取暖,一举数得。在大规模种植“阳山水蜜桃”中推广使用农家有机肥,果实采取套袋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惠山区地势低洼,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人们难忘上世纪90年代的洪涝灾害给本地区造成的数十亿元经济损失。为了抵御洪水,区内筑起万亩圩10只,千亩圩17只,圩区占区域总面积的60%以上。近两年区人大常委会就把防洪抗灾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每年都把水利设施建设纳入“民心工程”,听取政府部门的汇报,多次到水利建设工地现场进行视察、检查和督促,促使新设区在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水利建设资金,2002年区镇两级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2亿元,2003年投入的水利建设资金超过1.4亿元。完成省重点治太项目白屈港工程8.32公里,河道土方92.21万立方,实现了太湖水与长江水的互通引排。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汛标准,加高加固京杭大运河护岸。新建和改建排涝站99座,建造水闸16座,建设暗灌渠42.19公里,明排沟41.66公里,并对险象环生的薄弱河段投入高成本建设土工模袋护岸和石驳岸,使全区防洪抗灾能力空前提高。

  在广大的苏南农村,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从80年代起农民基本不挖河泥作肥料,有些农民甚至还向河道倒垃圾,导致河床抬高,河道沉积、淤塞、变窄,流通受阻,且河面野生水花生茂密,夜间分不清河与路。针对这一问题,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对全区河道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动员社会力量清除河道垃圾,打捞河面飘浮物。迄今为止,全区已疏浚河道183条,清除淤泥和垃圾180.5万立方,在河道两侧绿化、美化,使污染河道出现历史性的改观。如今,河中水清有鱼虾的江南水乡画面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

  20世纪后期,江南水乡出现水质型缺水,地下水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使惠山区地面高程平均下沉1.4米,钱桥镇毛村园村由于地面裂缝导致全村搬迁,洛社镇张镇村新造楼房裂缝达2公分,出现整体倾斜。区人大常委会驻会主任陪同省人大领导视察锡西片地面沉降状况,并大力推进省人大《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的贯彻落实。要禁采地下水必须有自来水供应。为此,区人大常委会督促区政府把自来水供水列入“民心工程”,并加强审议和督查,定期组织现场视察。近年来,全区投入区域供水资金1.24亿元,其中铺设主管道投资6680万元,建设增压站投资3230万元,镇村管网改造投资2540万元。目前区内半数以上的镇村已用上自来水,使封闭深井工作能够有序推进,2001年地下水开采量为1080万立方米,2002年下降为810万立方米,2003年地下水开采控制在292万立方米,按计划完成了深井封闭计划。洛社、前洲等经济发达的乡镇还建设了地面水厂,解决工业用水问题,目前这些镇的地下水位已有所上升。

  污水、洪水的有效治理和地下水的有效保护,必将使38万惠山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