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总第159期

不说前任的坏话

不说前任的坏话

时间:2005-01-05 08:4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被派往当时闻名全国的一个经济发达县担任县委书记。在此之前,我从未独当一面、全面主持过一个地区的工作。一个县,百把万人口,党政军民学、工农兵学商,样样齐全。更而况,这个县早就名声在外。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声大了,既是好事,也是难事。
  赴任前,我分别拜访了自己所敬重的几位老领导。他们帮我出了不少主意,也提了不少忠告。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意思相似的话:新官上任,不要说前任的坏话,不要去找前任工作中的岔子,更不要用否定前任的办法去迎合别人、抬高自己。当时,我虽然照着他们所说的那样做了,但并没有往深处去想。
  自那以后,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多,每当看到一些地方在前后任更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形,就又会自然想起那几位老领导讲过的话,而且越品越觉得有味道。
  铁打营盘流水兵。一个地方,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的更替,是经常发生的。这一段时间,往往是当地政界最为敏感的时期。尤其遇到县、市委书记易人,其影响则更大。各类人会怀有各种不同的心态,干部队伍中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波动,社会上也会冒出这样那样的流言,有些地方甚至会变得非常微妙、复杂。
  在这段时间里,新任县、市委书记接触得最多的,大体有两类情形。一类是针对自己的。这中间,有掌声、有笑脸,能听到很多好话和奉承话。当然,也难免会遇到少数带着疑虑的目光,还可能会听到一些挑剔的议论以及或好或坏的传言。但总的是,笑脸多、好话多、奉承多,只是间或有一些不太悦耳的声音。另一类是针对着前任的。社会上和干部队伍中,在这时候会突然冒出对前任的各种议论。这些议论,也许有好有坏,但一般可能非议会更多一些,甚至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就连平时政绩、政声、人品、人缘比较好的,此时也往往难以幸免。
  在前后任交替的时候,为什么会较普遍地出现集中非议前任领导者的现象?仔细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人们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可能一致。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地方领导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出台的每一项措施以及任免使用干部,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受益和满意,总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所不同的是, 施政中,如果处理得好一点,满意的人就多一些,反对的声音也就小一些。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止,不少应该办的事情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是一时都能解决的,有的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也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有意见。再有,在领导工作中,不论何人,都难免会积聚一些人际矛盾,也会得罪一些人。更而况,人无完人,工作中会有不足和失误,个人也会有缺点和毛病。所有这些,都会成为被人非议的缘由。那种奢望人人满意、个个叫好的局面,现时是难以想象的了。而县、市委书记因是一个地方事实上的主帅,所以说好说坏,往往都会集中到他们身上。而且,任职时间越长,积聚的矛盾和意见也会越多。有的意见和不满,在其任内就反映出来了,还有不少意见则要等到其离任时才会冒出来。
  再从前后任更替的特殊环境来看,一些在前任任内不敢讲或不便讲的意见,会因解除了顾忌而集中反映出来;一些因各种原因而对前任不满的人,更会大胆地倾泻自己的积怨;少数钻营和势利的人,也会趁机兴风作浪。而有些与前任关系密切的人,在无形的压力面前,或为洗刷、解脱自己,或为在新领导面前邀宠,也会公开说前任的坏话,甚至比别人说得更起劲。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愿说前任坏话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沉默、观望的态度,只有个别人会公开出来为前任抱不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前后任更替时会出现集中非议前任的现象了。可想而知,这种在特殊环境中出现的对前任的议论和评价,并不都是全面、客观、公正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意见夹杂了个人的目的、恩怨和情绪,甚至还有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的。
  前任遭受非议的境遇,也是因地、因人而异的。有的地方会表现为公开议论和指责,有的则在私底下流传;有的传播的面比较广泛,有的只在当地中上层干部中议论;批评、指责的程度也有轻有重。出现这些不同的情形,除前任自身的一些因素外,也与前任的不同际遇有关。前任中,有升、有迁、有退的,也有因各种原因受到惩处的。在他们离任后,虽然可能都会遭到非议,但情况有所不同。除被惩处的另当别论,一般来说,升迁者的境遇往往好于同级调动和离退休的,特别是那些升为接任者的顶头上司或有权势的重要岗位的,他们的境遇会更好一些。那些同级调动的,处在有权岗位还是一般岗位,其境遇也不一样。至于那些离退休的或退居二线的,仍留在当地的又比离开的会好一些。另外,前任的境遇,与上级领导的为人是否公道正派、或者和前任的关系是否密切也有关系。而所有这些,还都不是主要的。其实,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新任领导者的态度。
  随着领导干部横向交流力度的加大,现在新任的县、市委书记大多是易地任职的。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比较超脱。这一优势,加上县、市委书记这一职位在当地的份量,只要愿意,是有可能尽快平息或减缓对前任的种种议论的。而且,在当地新老交替、人心浮动的复杂敏感时期,新任领导者的主要责任也应尽快设法平息那些是是非非的争议,把人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干事上来,以此凝聚人心、稳定局势。事实上,大凡人品正、真想干点事,又有水平和经验的新任领导者,都是这么做的。但也有一些新任领导者,或因水平、经验不足,无力驾驭当时那种敏感复杂的局面;或因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而不愿真心帮助平息对前任的各种非议;还有的对非议前任的议论特别感兴趣,甚至推波助澜,亲自出面公开否定前任。所以,如何对待前任,对新任领导者来讲,也是对其人品、领导水平和经验的一种检测。
  新任领导者因工作岗位和环境的变化,视野和视觉会相应发生变化,对前任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反应也会特别敏锐一些。这是新官上任开创新局面的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如稍不留心,在公开或私下一些场合,只要稍微有意无意地流露一点对前任非议的兴趣,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围上来说前任的坏话。这类话听多了,新任领导就容易产生偏见,也容易导致工作指导上的偏差。早在四百多年前,明朝宰相张居正就曾对这一现象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新官“莅任之始,地方利病,岂尽周知?属官贤否,岂能洞察?不过采听于众口耳。”诚如所言,新官上任伊始的所识所言,往往并非全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大多“不过采听于众口耳”。只是自己不觉得,或不愿承认罢了。而出自于众口的对人对事的“毁誉之说”又常有失实,据此所作的处置也就难免失当,甚至造成人为的折腾。为此,张居正告诫自己“外不信毁誉之说”,是十分明智的。另外,新领导者若轻信那种“毁誉之说”,也容易陷入当地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轻易地丢掉原本超脱的优势,不仅丧失了凝聚人心、驾驭各方的主动权,而且还在一开始就为自己设置了对立面,于公于私都不利。
  新官上任,会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赞颂、逢迎和支持。对此,新领导者的头脑要清醒。其实,这同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只是对个别领导人的眷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新官上任,大多会给当地的干部、群众带来一种新的期盼和希冀,由此不难赢得人们的欢迎和支持。在当地干部中,因县、市委书记的变动,有不少人为博得新领导的注意和赏识,会特别卖力地工作,也会主动出谋献策;一些对原领导不满的人,一般都会积极支持新领导的工作,并帮着为其说好话;另外,各地都有一些惯于吹喇叭、抬轿子的人,他们更不会错过这种难得的机会,想方设法围到新领导者的身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新领导的上级,为了所属地区的工作能有新的起色,也为了证明自己选人、用人的正确,在一段时间里也是会全力支持新领导者的工作的。所以,新官上任伊始,说话、办事往往一唱百和、格外顺当,也可以说是他们在仕途上最为得意和最顺遂的时候。这同样是新领导者开好局、起好步的有利条件。但一得意也容易忘形,不知天高地厚。这种时候,新领导者往往最容易犯高估自己、看低前任的毛病。殊不知,形成对前任非议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随着新领导者任职时间的推移,这种非议会慢慢地转移到自己这边来的。有人曾戏谑地将这种现象称作“香三年,臭三年”。也就是说,新官上任,在头二三年内,一般是叫好的多,但任职时间一长,就很难说了,其结果可能还远不如前任。这虽然是一种玩笑话,却反映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认不清这一点,只能显露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既伤人,也害己。
  当然,“不说前任的坏话”、“不找前任工作中的岔子”,并不是不要总结和分析前任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也不是不应弥补或纠正前任工作中的差错,更不是不能超越前任。一般说来,后任理应比前任干得更好一点。因为,一个地方的事业是一茬接一茬干出来的,没有特殊情况,后任的工作基础和条件总比前任要好得多。而且,在后任任上显现出的许多政绩,其中不少就是前任、前任的前任、甚至前几任就打下了基础的,后任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做事的。对此,作为后任,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想超越前任,就要靠自己实实在在地做事,而不是只靠用贬低前任的办法去获取。对后任来说,尊重前任,既是尊重历史,又是尊重当地干部、群众的实践,同时也是对自己人品的看重。再说,自己早晚也会成为别人的前任的。□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