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无锡市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副主任  黄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全市经济在稳健、均衡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计划任务,“十一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可比价增长15.3%,高于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达到7400美元。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9亿元,同口径增长21.6%,高于预期目标6.6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2.4亿元,增长20.5%,高于预期目标4.5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5亿元,增长16.4%,高于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控制在预期调控目标之内。
  (三)开放型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391.8亿美元,增长34.2%,高于预期目标1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14.4亿美元,增长37.9%,高于预期目标17.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5.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市到位注册外资23亿美元,增长15%。全年新批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5个。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增至15个。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列为我国首批8个境外工业园之一。
  (四)资源环境
  预计全市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205吨标准煤,下降7.3%。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2.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削减3%,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削减8%。“绿色无锡”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群,江阴市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城市行列。
  (五)人民生活
  大力推进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宜兴市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要求。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增长13.6%;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8804元以上,增长10%以上。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8%。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5.4万人,农村调查失业率为4%。全年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7.7%,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达到85%。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市民满意率达到96.2%。
  (六)社会事业
  全市社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预计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市急救中心、疾控中心建成使用,妇幼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文化、新闻、广电、体育、卫生、民政、妇女、儿童、老龄、外事、宗教、双拥等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七)改革攻坚
  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完成107家国有企业的转制、502家市属事业单位的分类和71家协会、75家学会的改革工作。社会事业领域4个管理中心运转良好,市政公用、园林领域实施“管干(养)分离”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投资体制、乡镇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各地区改革不断深化。
  (八)城乡建设
  太湖新城、蠡湖新城、江阴临港新城和宜兴环科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开发进展顺利。完成太湖新城核心区、科教产业园等15个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江海路、金城东路、运河西路等重点道桥工程全面完成,无锡机场二期改扩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期推进,长江水源取水工程全面启动。
  (九)后劲投入
  全市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主动抑制产能过剩行业无序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474.9亿元,增长10.4%,低于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投入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4.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100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当年完成投资410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7%。
  2006年,在宏观环境更趋复杂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效投入相对不足,资源环境压力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安排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的重点突破年。围绕“一当好、三争创”总体目标,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五个中心、五个名城”建设,致力于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约束性指标:
  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其中,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6%;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8%;
  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
  预期性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5%;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6%;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5、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5%;
   6、到位注册外资增长10%;
   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
  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
  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上述预期目标安排,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宏观环境的支撑作用。从国际看,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可能会呈现小幅调整。从国内看,去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国土管理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外资外贸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政策效应预计将在今年进一步显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家预安排8%左右,全省预安排11%以上,全市预安排13%,既体现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原则,又有宏观发展环境的支撑依托。
  二是率先发展的惯性作用。从投资看,随着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导向作用不断显现,预计今年有效投入将有较快增长,今年预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6%,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从消费看,经济增长连续多年高位运行,明显改善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休闲型转变,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旺盛的态势有望延续,今年预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从出口看,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对国际资本转移的吸引力仍将保持一定强势,但考虑到国家外贸顺差过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宏观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预计出口增幅有所回落,今年预安排出口总额增长15%,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左右。综合考虑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总量的拉动力,全市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是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全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提高。在去年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全面完成计划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和“三城同创”等工作深入推进,今年实现三大约束性指标有较好的现实基础。预安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
  四是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富裕无锡”建设加快推动全市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去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13%以上的增长。随着内资企业计税工资标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以及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效应的显现,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分别保持13%和10%的增长。
  三、完成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2007年我们将根据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增长的效益,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本和环境的代价,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计划。统筹推进“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实施,注重发挥年度计划对产业政策、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统领作用。着重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趋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年度计划指标设置上分为约束性、预期性两大类,约束性指标序列优先于预期性指标,必须千方百计完成,预期性指标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认真做好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工作,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趋势性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政策措施。强化对地区和部门的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健全保障年度计划实施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导向作用。
  保持有效投入适度合理增长。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优化投资结构,力争服务业投入增长高于工业投入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优化增量投入,提升引进项目的单体规模和产业层次,重点引进带动力强、辐射能力强的龙头型项目和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优化存量技改,广泛推广法尔胜的成功经验,引导面广量大的传统优势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和产业层次,走集约发展、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突出重大项目的示范效应,2007年全市预安排11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242.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17亿元。
  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着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培育和扩大居民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消费热点。优化商品住宅供给结构,年内经济适用住房竣工60万平方米以上,拆迁安置房竣工16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新型业态建设,引进国内外商贸巨头和国际著名品牌,发展大型商贸流通集团,推进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研究和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消费信贷。加强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推进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控网络系统建设,食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1%。实施“百千万连锁放心工程”,年内新建镇村连锁放心店200家。
  (二)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加快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的转变。着力打造科研开发平台,深化以“7+1”及在锡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防科工企业为重点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2007年新增科技创新型企业4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着力建设“三创”载体,重点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国家工业设计园、国家动漫创意园、软件产业园等十大科技创业创意载体,2007年新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创意载体100万平方米以上。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07年专利申请量达到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达到15%。着力壮大人才队伍,全力实施“530”计划,2007年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6名。
  推进生态城市群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加大节能、节地、节水和降耗减排、治水增绿工作的推进力度,力争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实施重点行业和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程,推动交通和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150家,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20家和循环型工业园8家,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84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13吨标准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2007年亩均投资和亩均产出分别提高5%和15%,年内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300公顷以上。加快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单位建设,扎实推进节水管理工作,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制度,切实加强“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确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水耗降至171立方米。推进市区工业“退城进园”,坚决关闭污染严重的化工生产企业和“新五小”企业。严控大气污染排放,2007年全面完成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任务,全面淘汰老城区内燃煤锅炉,全年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20天。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快长江、太湖等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完成五里湖、梁溪河两侧55条河道截污工程,完成城区10条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铺设污水管网100公里,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绿色无锡”建设,2007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森林覆盖率达到20.3%,主要绿化指标率先在全省达到国家生态城市的标准。
  (三)提升统筹发展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做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创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放到突出位置,200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重点发展软件业和创意设计产业,着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法律服务和职业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全力推进江南商贸物流城等九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和明发商业广场等31个超亿元项目。提高服务业外向度,加快引进世界500强或行业排名前50位的服务业企业,高起点规划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发展软件外包、创意设计外包、影视动漫外包等服务外包行业。
  做强先进制造业。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巩固提高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高档纺织及服装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力争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着力推进“太湖硅谷”、“液晶谷”、“药谷”和光伏太阳能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名牌和技术标准战略,重点在零部件(油泵油嘴)、冶金(特殊钢)、纺织和机电行业中培育有创牌实力的企业和产品,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以上,20%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特色产业集聚程度,重点发展锡山电动车产业集群和江阴高档纺织及品牌服装产业集群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扶持50家大型企业和100家“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重点园区建设,落实园区规划,加大对园区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新园区考评机制,2007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各项指标占全市比重平均上升3个百分点。
  (四)提升体制创新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内涵
  深化改革攻坚重点工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设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并联式审批,建成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继续调整区域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理顺市和市(县)、区两级政府之间事权关系。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行政资分离的开发区资产运营管理体制。推动行业组织改革,年内行业组织覆盖全市各主要行业和产业,实施行业组织分类归口管理。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非税收入收缴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市与区非税收入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资产性收入管理,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
  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58%。全面实施“金摇篮”工程,除三城区外,各市(县)区均建设1个以上“金摇篮”,形成包括场所、设备、资金、服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扶持和辅导体系。拓展提升融资平台,推进银企授信,扩大担保规模,力争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达到30亿元。努力提高企业法定代表人素质,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成长壮大。做大做强“无锡板块”,确保年内新增上市企业10家,上市企业总数继续保持国内地级城市中的领先地位。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市场机制创新,2007年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和股权交易平台。
  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利用外资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向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延伸,年内力争在社会事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方面实现较大突破,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增长20%。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探索发展跨国并购、基金投资、证券投资、创业投资等外商投资新途径,通过协议并购、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吸引外资。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培育出口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重点支持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建设。突出“科技兴贸”和出口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6%。
  (五)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富裕无锡”建设。确立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完善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创业帮扶机制,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复军人等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年内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全市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和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87%以上。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城镇未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对收入增长的指导和调控,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007年全市各类已建工会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5%。促进城乡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通过扶持创业、鼓励置业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和居民实现“家家有股份、户户有物业”,力争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增长8%。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大财政、金融、科技等的支农力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
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基础教育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市属学校布局调整。完善教育投入体制,重点支持改善农村中小学和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完成藕塘职教园区首期工程建设,首批入园学校达到6所,创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2-3所。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引进优质资源,支持驻锡高校建设发展,全面建成江南大学新校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建设“健康城市”。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公立医院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力度,全面建成市医疗中心并规范化运作,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实施单病种限价,切实降低病人负担,单病种人均住院费用较上年平均下降5%以上。实施健民康乐工程,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城乡全覆盖,努力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2007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610万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建设文明无锡。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70%。大力实施“尚德工程”,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传媒业、影视业、出版业、动漫业等文化业态,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建设“法治无锡”。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解决违法行使权力、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切实维护司法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建设“平安无锡”。完善“大防控”体系,健全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2007年全市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低于8.3‰,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过90%。完善“大调解”机制,提高群体性上访和突发性事件的预警、调处和化解能力,重点处理好“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过程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推进“大服务”战略,积极实施“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重点推进外来人口“两集中”建设、劳动保障和维护合法权益等工作。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2007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28人。
  (六)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优化城乡发展能级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的特色发展道路。做优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建设农业特色品牌,年内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20个以上。积极推动农业园区建设,新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观光园区15个,确保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着力构建“以工哺农”长效机制,确保785个村企合作项目落到实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2%以上。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增加到335家。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确保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并取得收益分配的比例达到50%。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 “四有”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5家。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六清六建”环境综合整治,2007年全市60%以上乡镇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建设“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区域城市化格局,加快老城建新片区、城外建新城区进程。加快推进“四个新城”建设,重点建设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和太湖国际科技园,加快建设宜兴环科新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区和环保产业区新材料基地,着力建设蠡湖新城沿湖环境和基础设施,有效放大江阴临港新城港口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广益片区、古运河片区、凤翔片区和河埒片区的开发建设,确保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产业特点。全面完成新三年城市建设发展行动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加快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开放共享、城乡覆盖的要求,努力形成配套完善、保障有力、适度超前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空港建设,2007年全面完成无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苏南国际机场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江阴港区和下甸桥二类口岸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内环快速路合围和射线路建设,完成采用BT形式建设以及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年内启动京沪高速铁路无锡段建设,做好轨道交通评估和报审工作。统筹城乡路网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0公里以上。
  各位代表,今年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当好江苏现代化建设先行军、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 字体: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电子邮件:wxrd_jsjs@hotmail.com 联系电话:0510-85012805
网络支持:无锡移动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