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访谈
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环境保护,严格执法无商量

  2006年,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为有目共睹。在昨天的大会上,市长毛小平向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代表报告: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无锡不仅实现了15.3%的GDP增幅,而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分别实现了3%和8%的总量削减。
  此消彼长的数据背后,是政府一年来为环境保护做出的每一步艰辛努力,可谓聚沙成塔。可查的资料证实,去年,从源头到末端的环境建设和治理已全线拉开,从源头减污看,150家工厂展开了清洁生产,98%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始变废为宝,217家治理无望的企业被关停取缔;从末端治污看,24条河道、88条小河浜完成整治、2400余个农村河塘得以疏浚,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5%。与此同时,一批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引入并使用。
  尽管环境保护的成效已经初显,但代表吴志坚认为,“治理和制裁应该是政府在环境保护上同时运用的两种手段,两者都不能偏废,如果只重治理而忽视制裁,那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就会像一个无底洞;如果环境违法制裁的措施跟上了,那治理就能事半功倍。”这一观点得到众多代表的认同。有代表说,政府近年来在治水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一些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却放着治理设施不运行,仍昧着良心向河道排放污水。环保部门查到了,按规定罚上几万元,但有些企业不在乎,觉得违法比之守法,算笔账还是赚了。代表们公认的结论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引发环境违法行为频发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加大力度,对违法企业从严从狠制裁,才能加速生态环境的修复,并从长远建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事实上,对环境保护治理和制裁的力度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尽管环保部门每年对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公开化评比,对企业环境行为用绿、蓝、黄、红、黑进行分类评判,但对环境行为恶劣的红、黑企业的制裁依然显得无力,致使个别企业数年连登“黑榜”却处之泰然。更令人愤慨的是,环保人员现场执法遭到殴打的情况还有发生,这也彰显出环境立法的滞后和不足。
  “又好又快”已经明确为下阶段的发展主题,先实现“好”再实现“快”,就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层背景下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正当时。   (无吟)
 

 
【 字体: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电子邮件:wxrd_jsjs@hotmail.com 联系电话:0510-85012805
网络支持:无锡移动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