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  毛小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全市科学发展实现新的进步


  2006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着力提升全面小康发展质量,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十一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可比价增长15.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3%,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8%;财政总收入517.4亿元,同口径增长22.7%;一般预算收入220.9亿元,同口径增长21.6%;城镇登记失业率3.1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7%;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列全省首位。


         2006年,市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升经济质态
  大力引导科技创新创业。重点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工业设计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建成创新创业创意载体114万平方米,新区成为全国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江大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法尔胜集团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1.7%。拓展政产学研合作,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无锡分部、南大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等成功落户。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530计划”,启动建设无锡(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海力士—意法半导体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实现量产,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升至35.3%。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增至14家,其中华西集团超400亿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全国驰名商标2件,阳光精纺呢绒获世界名牌称号。无锡荣膺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称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功能初显,重点片区开发顺利推进。沃尔玛红星路店、麦德龙江阴店等相继开业,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完成15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5亿元,增长16.4%。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工业设计博览会影响扩大,全年原创动漫产量达到6500分钟。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906亿元和273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9亿元;日本瑞穗银行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落户无锡。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接待境外游客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亿元,城市旅游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十位。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发展特色,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成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红沙湾农业生态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阳山水蜜桃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着力提升发展活力
  提升国际化水平。突出集成电路、液晶显示、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完成到位注册外资23亿美元,新批研发中心7家。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出口总额391.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14.4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45.1%。加快“走出去”步伐,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跻身全国首批境外工业园。扩大对外交往,无锡与韩国金海市、比利时科特莱克市、法国尼姆市,惠山区与德国拉丁根市结为国际友城。增强民营经济素质。继续实施“金摇篮”工程,创建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预计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55.5%,从业人员达140万人。27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4家企业上市融资总额超过7.4亿元。推进改革攻坚七项工作。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学会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聚。完善“管办分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施政府采购机构与财政部门“管采分离”,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完善投资管理机制。强化投资调控,改善投资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474.9亿元,增长10.4%。
  (三)深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着力提升环境质量
  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树立资源节约观,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跟踪管理重点耗能企业,15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8%。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成土地整理4560公顷,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梅梁湖清淤、东蠡湖退渔还湖全面展开,市区整治完成24条河道和88条小河浜,农村疏浚河塘2400余条(个),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强化截污、接管措施,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87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5%。加快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限期治理和退城进园步伐,依法关停、取缔污染严重和治理无望企业217家。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全年空气良好天数占比升至88.1%,噪声控制区实现全覆盖。加快绿色无锡建设。加大城市生态湿地和绿化景观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惠山、青龙山显山透绿和矿山宕口复绿工程,绿化造林7000公顷,新增城市绿地608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升至19%和41.2%。江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宜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全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2.4。
  (四)深入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着力提升城乡面貌
  强化规划城乡全覆盖。统筹城乡规划,协调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增强规划的引导性、前瞻性、权威性,全面完成市区124个编制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太湖新城核心区、科教产业园等15个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完成市区5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治规划;完成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城乡路网结构,江海路、金城东路、硕放枢纽一期等重点道桥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新改建城市道路竣工里程55.2公里,竣工桥梁49座,整修背街小巷101条。锡溧漕河无锡段建成通航。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仙蠡桥、江尖水利枢纽正式投用,长江水源取水工程开工建设,电网建设完成投资24.5亿元,沈果巷多层停车库、中山路基督教堂地下停车场等建成投用。强化口岸服务功能。无锡机场新辟香港、澳门等航线,全年进出港旅客92.5万人次,二期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临港新城加快建设,下甸桥二类口岸完成一期改扩建,全市口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38.6%。强化市容环境管理。加大环境卫生、户外广告、河道保洁等管理力度,落实主要道路 “路长制”管理措施,实施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省城管创优考核取得优秀。
  (五)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文明程度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各级财政补助金额4800余万元,惠及37万余名学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倍增计划和中等职教资源整合,职业学校在校生突破20万。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筹建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基地、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拓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5.7%。探索实施社区卫生药品统一配供和“零差价”销售,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建成投用。协调发展文化体育。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国家级文保单位增至15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制技艺及梁祝传说等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锡剧博物馆建成开放,市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个,全民健身点80个。十六届省运会取得良好成绩。
  (六)深入推进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着力提升民生水平
  社会就业态势良好。政府新购买公益岗位1725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5.4万人。社保体系趋于完善。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0.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8.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突破53万人,纯农民新型农保参保率87.8%,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年发放低保金8500余万元。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新增慈善资金1.9亿元。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健全,建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达81.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5.2%。两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218.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增长13.6%;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8804元以上,增长10%以上。社会形势保持稳定。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信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大幅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公众安全感认可度提高。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五年下降。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为1.5万余名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对无业重度残疾人全部实行救助,为1600名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药物。市区交付使用经济适用房40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527万平方米,提供廉租房805户,老新村整治完成70万平方米。农村新五件实事进展顺利,建设农村公路137.5公里,培训农村劳动力6.8万余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升至99%。
  (七)深入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着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严格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扎实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案。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全面梳理行政执法依据,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纠风治乱和商业贿赂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政策调研,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统计监测,有效调控经济运行。出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联网系统,健全政府快速反应和危机处理机制。审计、人事、外事、侨务、对台、接待、人武、人防、双拥、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信息化、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史志、档案、广电、新闻出版、人口计生、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2006年无锡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全体无锡市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各自岗位上辛勤劳动、全力奉献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及省在锡单位,向驻锡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无锡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7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定位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快;有效投资不足,重大项目缺少储备;资源环境压力十分突出,降耗减排任务依然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不容忽视,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等等。对此,我们将充分认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无锡发展的大环境继续向好。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国内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在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市上下科学发展的自觉性显著增强。虽然宏观经济环境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国际贸易保护加剧、汇率变动、利率调整等复杂情况交错影响,但我们完全可以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围绕“一当好三争创”目标,致力于构建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今年工作注重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专注于好中求快,快中见好。坚持以发展质量的好带动增长速度的快,以增长速度的快支撑发展质量的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二是专注于调优结构,提升质量。着眼于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互动并进,加快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式转变。三是专注于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坚持把城市农村、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公共资源重点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公共财政安排侧重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全面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四是专注于改善民生,增进和谐。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安排好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市民从不断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促进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


      努力建设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经济强市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
  突出创新主体战略。牢牢把握应用技术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自主应用两大重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走开放型、应用型的自主创新之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强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公共投资性质,重点向应用研发、科技创新聚集,向科技项目产业化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府采购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1.9%。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推广尚德经验和法尔胜经验,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一手抓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发明专利比重。广泛利用境内外科技资源,吸引更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锡设立研发机构和基地,全力引导和支持科技人才来锡创办科技型企业。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工业设计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孵化器的承载功能,在具备条件的园区逐步建设“科技小社区”,新建创新创业创意载体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公共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担保、中介服务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坚持改革开放带动,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
  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循环。更加有效地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梯度转移,调整外资结构,改善外资质量,实现利用外资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向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延伸。组织实施好太湖博览会等各类经贸活动。力争到位注册外资增长10%。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突出科技兴贸,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争取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增长15%。提高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建立营销网点和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境内外合作企业和园区。提升民营经济集群优势。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环境,更加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拓展资本经营,更加注重提高人才素质尤其是企业家素质,引导民营企业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竞争力。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集聚,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企业产权结构调整,鼓励国资、民资、外资相互参股,相互融合,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管理升级。
  (三)坚持产业优化战略,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先导性,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升至37%。加强基础性,深度发掘机械、汽车零部件、纺织等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成长性。实施名牌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规模经济培育力度,推动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继续加快市区企业退城进园,确保10家企业完成搬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创意设计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建设动漫、软件外包、工业设计等基地,支持金融、物流、研发等产业拓展。力争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充分发挥消费带动效应。培育一批销售超十亿元的商贸企业和销售超百亿元的专业市场,加快天鹏集团、朝阳集团、新世界纺织城等发展壮大。拓展新型业态,推广电子商务,引进国际品牌,填补高端商务空白。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连锁经营,重点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广覆盖,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15家,新建镇村连锁放心店200家。整合旅游休闲资源,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休闲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休闲经济,打造休闲名城。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积极引导投资合理增长。优化增量投入,扶持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的重点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优化投资管理,放大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优化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创新政府资金投入运营机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不断扩大代建制实施范围。


      努力建设功能协调生态良好的现代新城乡


  (一)全面加强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优化市域功能布局。实施跨区域统筹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规划全覆盖,编制第三轮城市建设纲要。全面展开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加强火车站地区、高速铁路站区及轨道交通场站等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太湖新城、临港新城、环科新城和重点片区建设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三年城市建设发展纲要”目标任务。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体系,新建拓建机场路、凤翔路、学前西路、清名西路、湖滨路等主次干道。加快江阴霞客大道、104国道等市(县)道路新改扩建步伐,全面启动锡张高速、苏锡高速等建设工程,完成342省道等干线公路改造。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无锡机场力争成为一类开放口岸,争取开通国际航班,进出港旅客人数达到120万人次;江阴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整治锡澄运河、芜申运河等干线航道,加快500千伏斗山变电站建设。建成市医疗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阴体育中心、宜兴科技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整合市级管理资源,明确区级政府城市管理责任主体地位,科学界定市、区、街道及社居委职能权限,落实“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功能。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机构职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养护作业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城市维护效率。切实增加城管投入,城管工作经费随经济发展、建成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多而逐步提高。
  (二)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和综合开发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大力建设农业特色品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全市12.9万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300公顷以上。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推行工业用地市场化运作,高水准建设高层拆迁安置房和多层标准厂房。全市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提升5%,产出强度提升15%。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积极扶持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合作组织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促进村级收入增长。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切实抓好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新五件实事工程,全面落实农村八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新建农村公路50公里,新增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1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0个。
  (三)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进一步构建城乡生态文明
  突出环保导向。着眼创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继续完善城乡环境规划总体方案,编制完成重点乡镇环境规划。积极开展环境战略评价工作,完善环保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安全隐患监测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全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突出节能减排。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逐步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及能源消耗总量,切实抓好291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和47家燃煤电厂污染控制工作,着力抓好“新五小”和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力争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6%,全年二级空气以上天数达到320天。全面落实节水措施,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业节水、节肥、节药和淤泥固化处理等技术。突出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修复,继续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城乡河塘整治、噪声控制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蠡湖水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重点推进梁溪河、古运河二期整治和梁塘河生态绿地建设等工程。落实太湖、长江和横山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推进锡澄供水工程,加快清水通道和尾水通道建设,完善水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三期、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三期等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第三座垃圾焚烧厂。加强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地建设,全年造林6000公顷,新增城市绿地500万平方米。


      努力建设惠及全体市民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一)全力实施富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市民富裕程度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创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兑现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优惠政策。突出抓好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双失业”和“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年内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进一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突出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加大基金征缴、稽核和清欠力度,力争养老保险扩面12万人。逐步建立城镇未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将历次被征地农民全面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发挥“金保工程”优势,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运行。切实帮扶困难群体。强化临时救助措施,提高慈善医疗救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对市区年满60周岁的城镇无养老保障收入来源的老年居民每人每月给予补贴150元,为60周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重点扶持改造12家薄弱敬老院。
  (二)全力加强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坚持教育优先。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活动,按省定标准重点改造100所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帮扶力度,有效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读问题。大力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完成藕塘职教园区首期工程。致力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建成江南大学新校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积极整合公立医院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居民就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加强医疗资金管理,努力完善补偿机制,提高结报率和受益率。落实单病种限价等措施,降低就医费用。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营造安居环境。突出居住为主、市民消费为主、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合理调控住房供给结构。大力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市区经济适用房竣工60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160万平方米,提供廉租房800户。完成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60万平方米,整治老新村60万平方米。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改造背街小巷134条,新增公共停车位4000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0条,完成锡山区、惠山区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
  (三)全力建设文明无锡,进一步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实施“和谐创建”。大力开展“科学发展共创和谐,推进‘一当好三争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精心组织和谐社区、和谐行业等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市首批文明城区和新一轮省、市级文明单位创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建设文化强市。抓好科学普及,繁荣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推进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加强群众文化,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建设鸿山遗址博物馆,启动阖闾城遗址发掘,完善惠山泥人传承扶持办法。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体育强市。实施健民康乐工程,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城乡全覆盖。启动建设环太湖体育圈,培育品牌赛事,扩大城市影响。


      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化“管办分离”改革,明晰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中心事权,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推进非税收入收缴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市与区非税收入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资产性收入管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高度关注人口素质和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确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创新治安管理机制,严厉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和社会黑恶势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强化民主法治。规范权力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认真开展“五五普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深入推进“阳光工程”,普遍推行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抓好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的结合,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引导和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树立清正廉洁政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走向深入。倡导调查研究和亲民务实之风,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牢固确立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树立勤政廉政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时势日新,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加快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

 
【 字体: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电子邮件:wxrd_jsjs@hotmail.com 联系电话:0510-85012805
网络支持:无锡移动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