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3期

留住江南名城的美好“历史记忆”

留住江南名城的美好“历史记忆”

时间:2007-05-08 14: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历史文物是一座城市绵延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文保意识的提高,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市所拥有“国保”、“省保”单位的数量均已名列全省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这些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它不仅仅是无锡灿烂文明史的有力佐证,更是对无锡城市人文环境的一种提升。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还存在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中的破坏使得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古建筑的整体风格遭到破坏。二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未对保护区进行定期的全面维护,使得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生活条件差,群众反响比较大。三是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文物古迹的原生环境日益恶化。四是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文化遗迹损毁严重。五是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六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问题复杂,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仅靠文物主管部门力不能及。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有待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居民居住生活条件简陋,改造的呼声强烈,保护的压力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方法不够活;一些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等。
  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认为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处理好一对矛盾。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之间的矛盾。建设中的破坏是当前文物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当前,城乡拆建、改造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着,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心痛的遗憾。无锡历来是江南名城,但在长期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无锡已少了许多江南名城的历史风貌,取而代之的却是没有地域特征、个性特点的、追求高容积率和高利润率的所谓“洋楼”城。文化的沉淀可能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毁灭它们往往是一瞬间。城乡建设有时也许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今新旧之间作出抉择,但这种抉择应该是相当慎重的。需要指出的是,旧的、破的东西不是不能动、不能拆,关键是怎么动、怎么拆?前段时间我们参观北京菊儿胡同的四合院改造工程,该工程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做的规划,他们把那些好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四合院进行了原址抢救性保护,把那些破旧的、已变成大杂院的四合院拆了,做成了四合院风格的四层楼的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格局,又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我们还看到很多“老外”住在新的四合院内,体验“老北京”的生活。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要创新两个方面的思路。即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投入“政府为主”与“全社会参与”这两个方面,要调整思路,勇于创新。近年来,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所保护的几个“点”分得比较散,形不成规模效应;文化氛围也不浓,引不起参观者的兴趣。北京、南京等地在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精品方面的一些做法很有借鉴性。如北京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不但其布展的内容充实、严谨,其展示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既有文献资料,又有视听资料;既有实物,又有图片。梅兰芳故居在梅兰芳演出手势“兰花指”造型上,就发掘、整理了53种式样,并配以图片和说明,极具观赏性和启迪性。南京搞了一个民俗博物馆,不仅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把甘家大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修复保护,而且还把一些民间艺人集中在其中,这些艺人既可以对游客进行现场制作演示,也可以与游客进行作品的自由买卖,搞得很活。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为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如南京文保单位充分挖掘郑和下西洋的友好外交文化,用数十块铜制壁画描绘了郑和下西洋的巨大贡献,做得很有特点。我们无锡的文化遗产要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在如何搞好开发利用上要多作研究,不但要想办法把分散的“点”串起来,使之连成一个整体,而且还要在发掘其文化内涵、营造其文化氛围上多动一些脑筋,不能搞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要尽量把“点”上陈列、布展的内容搞精、搞活、搞完美,真正把文化遗产的景点建成 “有看头、有听头、有想头”的文化精品。
  搞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同级财政预算,尤其要确保重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当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政府来支撑文物保护经费也是不现实的,还要运用新方法、新思路,向新体制、新机制要钱。要不断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文物保护经费,以吸引外资、内资、民资更多地投入于文物保护事业。上海在这方面探索较早,效果也好。他们在旧城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主要抓三项工作:一是出台政策;二是做好规划;三是搞好招商引资。如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周围,原来很旧、很冷清,政府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改造规划出台后,政府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但大量的海外资金、社会资金马上跟进,把原来冷冷清清的小马路,一下子变成了天天车水马龙、生意兴隆的“新天地”。它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原有的石库门建筑风格,而且给政府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税收,同时,投入者也得到了丰厚的利益回报。他们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不单纯的搞文物保护,而是把文物保护同开发利用、旅游、商贸三产等统合起来综合开发。我市古运河边的枕河人家是江南人民居住特色,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和商贸开发前景,如果全靠政府投入,约需二十几个亿的资金。这方面,上海新天地的开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市的华孝子祠是海外华氏后代出资修复的,这种利用外资进行文物保护的做法,同样值得推广。
  三是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认真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工作,及早划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保护的重点,包括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葬区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此基础上,还应从规划上对应保护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提供可靠依据。其次,要重视工业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和现代乡镇企业主要诞生地,工业遗产繁多,是国内工业遗产富集的重点城市之一。随着城区企业的“退城进园”和乡镇企业、村庄、农田有计划地“三集中”,城乡文化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稍有疏忽,就有损毁和消失的可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把无锡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目前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亟需加强。它和文物古迹一样,都是无锡文化发展的源头。我市已有三项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好多项目尚待进一步保护和申报,如吴歌、锡剧、江南丝竹等等。当前,保护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对重点项目(国保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如对宜兴紫砂陶制技艺的保护,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制定了《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宜兴紫砂的保护与发展。对惠山泥人的保护也要进一步加强,完全将它们推向市场是不行的。现在惠山泥人的制作规模在日渐萎缩,传承人和承传人几乎脱节,一定要想办法调动传承人和承传人两方面积极性,使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惠山泥人焕发新的光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可以考虑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产业的有效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方面,对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或个人要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减免税收等。第三,要不断加大宣传文保法规的力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靠全民的参与。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决定》的学习,精心组织好《文物保护法》和《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工作,大力宣扬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历史文物的违法行为及案件。比如硕放镇政府对国保单位——昭嗣堂的保护就值得很好地宣传和表扬。省政府只拨了20万元的文保经费,但是硕放镇政府没有消极地等靠,而是积极地对昭嗣堂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这些年他们共投资了一千多万元。要通过强有力地舆论宣传,动员、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诚心诚意地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合力推进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