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4期

用爱奏响“和谐曲”--记“中国爱心老人”姜达敖

--记“中国爱心老人”姜达敖

时间:2007-07-09 14:4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和谐社会是什么?在理论家看来,它是一种状态!一种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一种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而在一个66岁的普通老人看来,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人都能吃好穿好,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发挥兴趣特长,正气正义,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大家都能安定快乐地生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人还没能吃好穿好,生活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极需众人伸手相帮。于是,16年来,他拿出自己所有工资奖金和个人积蓄150多万元,先后资助弱势群体1300多人,有人感慨地称他为“和谐大厦”的痴迷“义工”。
  他,就是宜兴欧亚华都集团党支部书记姜达敖,一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公益事业功勋人物颁奖仪式上领到“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头衔、获得全国惟一“中国爱心老人”称号的人。如今,“爱心老人”已成为陶都宜兴的一种城市精神符号。
  和谐的社会必须是稳定的社会。穷人太多,社会就难稳定。伸出手来扶助一个穷人,就为社会增添了一份稳定,就会消除社会上的一些不和谐音符。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在人生的风雨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这时,如果有人伸出手来帮一把,扶一下,这种帮扶就像雨中的一把伞、黑暗中的一根火柴、干渴中的一滴水那样,会给人以温暖,给人以信念的支撑。这么多年,姜达敖就是这样执着地行走于弱势群体之间,为他们“打工”,用爱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善意。因为,姜达敖出生于贫寒家庭,自小饱受饥寒之苦,扛过麻袋,当过搬运工。改革开放后,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和妻子办起了乡镇企业,日子才一年一年好起来。作为一名先富者,他没有坐在功劳簿和财富堆上图享受,而是致富思源,用最质朴的情怀和行动回报着社会。
  1991年冬天,姜达敖遇到一位双目几近失明的老党员,用竹杖探路,摸到镇上来参加党员冬训。老姜怜惜地说:“你眼睛不方便,就别来了,大冷天的!”谁知那老党员说:“怎能不来?来了,好吃好待3天,还有误工补贴!”老姜听了不由心头一震:这老人当年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他少年时心目中的英雄,如今竟落到如此地步!后来,老姜了解到高塍镇上还有其他一些老党员也都存在着类似的困难后,便与妻子王腊华商议,每年冬天,从他个人积蓄中拿出2万元,由镇党委分赠到各支部,补助生活困难的老党员;每年夏天,出资1万元,补助镇上28位生活困难的老居民……姜达敖由此踏上了帮扶弱势群体的“打工之旅”。
  高塍镇邱新村农民杜水华,2001年做瓦工活时不慎从高空坠落,跌断了中枢神经,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时隔3月,他27岁的独子突遭车祸身亡,一连串的打击使杜水华痛不欲生。就在他几次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不定时,姜达敖带着3600元钱和慰问品,来到杜水华床头,含泪牵手抚慰说:“水华啊,我知道你心里苦,可你千万别往坏处想啊!有共产党在,有我、还有那么多关心你的人在,你一定要振作起来,有难处就打电话告诉我。”之后,逢年过节,老姜总是带上钱和物品去看望杜水华,为他送去无微不至的关爱。后来,老姜觉得,光靠“输血”不是办法,要想办法“造血”,让杜水华彻底脱贫。于是,他又与镇有关领导、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帮助杜水华开了个烟杂商店。从领取营业执照,到进货渠道落实等,都是姜达敖亲自为他落实,并且还无偿送去5000元开店启动资金。出于感激,杜水华把小店命名为“爱心商店”。
  2002年初夏,老姜夫妇在国家杨凌示范区污水处理厂施工工地上听说,附近西北农科大学有些贫困学生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锅盔,每顿切下两片到食堂里蒸一下,再打点不用花钱的菜汤凑合着,一个锅盔要吃好几个月……他俩心里酸酸的,立即与该校领导联系,挑选了13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连续4年赞助他们每人每年1000元的专项助学金。后来,中国对外经贸大学18名优秀的特困生也接受了他每人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转眼四五年过去了,这两所大学的受助生中,大部分已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当了大学教师,有的被英国路透社、香港汇丰银行录用,也有的进了大使馆……看到受助学生一个个成为栋梁之材,老姜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2005年1月,姜达敖到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颁奖大会,会上,有一件事引起了他的关注: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乡的丁照前为保卫群众财产,在与歹徒搏斗时英勇牺牲了。由于丁照前生前是个上门女婿,他这个“顶梁柱”一倒,留下四个老人和一个3岁的儿子,全靠其遗孀金雪言种两亩薄田维持生计,实在过不下去,他母亲便拖着病体外出捡垃圾补贴家用……老姜心中隐隐作痛,颁奖大会一结束,他就将得到的5000元奖金一分为二:3000元捐给印度洋海啸难民,2000元委托连云港宣传部的同志带给丁照前的遗孀,并送上两件皮衣给他父母御寒。回家和妻子王腊华商量后,决定把丁照前的儿子认作干孙子,承诺负担他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每年5000元,直到孩子成年。姜达敖说:“英雄已经血流尽,莫让遗属泪长流”。后来,他还多方奔走,通过种种渠道,终于为丁照前争得“烈士”的称号,他的家人享受到了烈属待遇。
  这么多年来,姜达敖就是这样,用一笔笔善款,用人文的关怀,温暖着无数特困的家庭,滋润着许多干枯的心田……老姜不是诗人,可是他却写下了“有限积蓄无限情,怜贫惜孤济苍生。枯木逢春弱苗壮,共织盛世艳阳春”这样的诗句,因为他的心中装着爱,所以笔下才会流情。
  和谐社会应该是个充满爱的社会。自从爱心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后,他不仅用爱心为他人撑起了一方希望的天空,而且用爱心塑造了更多的爱心,用心开启了心,用火点燃了火。
  在姜达敖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但百颗、千颗、万颗爱心汇聚起来,社会就会变得处处可爱!每个人只要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就是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这么多年,姜达敖不担心生死,只担心自己哪天倒下了,“爱心接力棒”不能代代相传。令他高兴的是,他的担心看来是多余的了,因为,他苦心铸就的“爱心接力棒”已经天南海北喜相传了。
  人不能盲目信命,但必须客观面对现实。18年的搬运工生活加上脑部肿瘤动过两次大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姜达敖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阴雨天气,他经常头皮发麻,两腿僵直,上楼梯只能一步步往上挪。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3年前,他就和妻子王腊华一起在公司里发出倡议,设立了“华都爱心基金会”,全家人个个踊跃捐款,夫妻俩各捐资1万元,儿子、女婿各捐8000元,两个女儿共捐5600元。在他们的感召下,全厂干部工人,多的千儿八百,少的二三十元,共筹集到近8万元,用于公司的解困扶贫。同时,他还在受助学生中发起了“结对手拉手,爱心代代传”活动,让受助的大哥大姐与中小学里的小弟弟、小妹妹结对,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苦学成才,勇攀高峰。于是,这些天南海北的贫困学子在他的牵引也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开始了“爱心接力”。令人欣慰的是,在他的感召下,受助学生张铎在大学里就把自己勤工俭学的部分收入用来资助与他结对的小朋友,到西北支教后常用微薄的薪金资助班上的特困生,还有几个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也努力资助跟自己结对的中小学特困生。儿子姜祝铭把乒乓球俱乐部比赛的收入共15万元,先后捐给了吉林省孤儿学校、吉林省前郭县的12名蒙古族小学生、回戈海渤乡50名贫苦的老牧民。为了支持该地的牧民发展畜牧业,姜祝铭还给牧民发放售奶补贴。这些善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在社会上传为美谈。公司里的职工周荷琴,以老姜为榜样,主动跟屺亭街道一位今年考入高中的特困生结对,资助该生每年2000元的学习费用,直到他高中毕业。
  姜达敖的善举像火种一样迅速在高塍乃至整个陶都大地燃烧、传递,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帮困扶贫的热潮。2005年,高塍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大家一次性慈善捐款就达60多万元!连生活拮据的王法清,在病故前,还拿出200元交给党组织,给村里修路用。目前,宜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在姜达敖的精神感召下,纷纷加入扶贫帮困的行列,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报着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高尚精神支撑的社会。当“助人为乐”成为姜达敖的自觉行动和日常习惯时,他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激越而饱满,其生命的价值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16年前,姜达敖向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是出于行善本能的话。那么,这么多年下来,急公好义,扶贫帮困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和生命的精神支撑。
  有人看到姜达敖出手这么大方,感到不可理解,说:“白痴,钱又不咬你,何必白送给别人用!”有人则认为:“想出名吧,花钱捞政治资本吧!”也有好心人劝他:“悠着点,钞票捐光了,万一政策有变,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听到这些,他坦然地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党给我脱贫致富,作为一名老党员,为党分忧,为民解困,我责无旁贷。”为此,他还专门写下一首“打油诗”以明志:“助学敬老十五载,春风化雨桃李开。只要能暖寒士心,哪管世人笑我呆!”
  多年来,姜达敖把150多万元钱用在资助困难群众上,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脚上经常是一双旧布鞋,手机用了三四年磨得看不出颜色也舍不得换,午饭常常是一碗面,喝的是几元钱一瓶的白酒……可他对粗茶淡饭甘之如饴。他常说,人生在世白天三顿饭,夜里一张床足矣,省下的钱能资助更多的人,虽苦犹甜。2006年8月到吉林去资助孤儿学校返回时,他在飞机上突发眩晕症,在天旋地转之际,他想的是:我这一“走”,那些受助生怎么办?恍惚间他把存折的密码告诉了同行的电视台记者,要他帮助兑现其承诺……在死亡面前,这位爱心老人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欠"弱势群体的“打工债”。回来后,经医院检查,他右脑血管轻度梗塞。但才过3天,他又活跃在省宜兴中学,为11位大中学生捐资助学了!
  姜达敖近几年经常会收到求助信或电话,还有直接找上门来的,尽管他已有点不胜负荷,但在核实了情况后,他能帮则帮。今年“五一”期间,获悉寻亲大姐吕顺芳要在官林举办全国范围的寻亲活动,怕她忙不过来,姜达敖便主动组织欧亚华都集团的新党员和部分职工组成了义工团,放弃节日休息,在活动中义务服务了整整3天。
  姜达敖,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年近古稀的爱心老人,以自己扶贫济困、回报社会的爱心善行和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呼唤着社会尚德向善的良知。他也用践行者的质朴和真实,为人们亮出了一面旗帜,用爱奏响了“和谐之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