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5期

不妨建立“隐形访查员”制度

不妨建立“隐形访查员”制度

时间:2007-09-08 15:1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近来,关于政府主动请求人大监督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这类监督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由被监督一方--政府提起,而作为监督者的人大反而稍嫌被动,同时,成效往往都很"显著"。其过程也往往大同小异,即都是由政府先提出请求,然后人大听取汇报或视察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了政府工作。此类报道看得多了,不免让人生出一丝疑虑,"政府主动请求人大监督"真的那么有效吗?是否会在实践中走样变味?
  笔者的疑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主动请求监督的事项,是其工作的亮点,还是薄弱环节?笔者也曾见过许多类似的情况,但往往是政府把做得最好的工作拿来让人大监督,让人大无意见可提;同时,对这种主动请求的监督,人大也大多缺少深入的会前调查,对议题了解不够全面,即使提出意见,也是不深不透,隔靴搔痒,说不到实质性问题。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部门都讲政绩,有时即使面向人大,也是"粉往脸上搽",报喜不报忧,专拣好的说,而把薄弱环节捂得严严实实。如果是这样,这样的"主动请求监督"又有什么实质意义?
  二是人大是否会碍于情面,不便动真?政府主动请求人大监督,政府的热情、配合、服务肯定是少不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大还能拉下情面,动真碰硬,实事求是地进行监督吗?事实上,正如笔者所担心的,许多地方人大都会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较真,觉得既然政府这么客气,人大也不能不通人情。所以监督起来是和气一团,表扬的多,批评的少;锦上添花的多,解决问题的少。这样的监督,还有实际效果可言?
  三是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监督风气?如前所述,在政府主动请求人大监督的情况下,人大往往会说些好话,走个过场。这种做法虽然不妥,但如果仅限于此,倒也罢了,问题是,一些习惯形成之后,要想一下子改掉就难了。这次政府主动请求监督,人大说些好话,那么下次人大组织的监督,是否就能一下子拉下脸来,不留情面地提出意见呢?
  当然,质疑了这么多,并非就是要否定政府主动请求人大监督这件事,只是说像这种容易变形走样的事,还是谨慎些为好。即便要搞,也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实实在在地弄出些东西来,防止变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