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6期

我的婆婆荣毅珍

我的婆婆荣毅珍

时间:2007-11-29 15:2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我的婆婆荣毅珍去世十年了。十年来,我们全家经常想着她,她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也经常念着她。让我感动的是,曾有八九十岁高龄的老领导和老朋友几次自发组织团队,从上海来无锡为她扫墓。在她去世十年忌辰来临之时,我写此文,以铭诸肺腑。
  我婆婆荣毅珍是我国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先生的第八个女儿,人称“八小姐”。生前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副主席。缅怀她的一生,她爱国爱党,对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念;她积极工作,对社会无私奉献;她性格坚强,对困难从不低头;她聪颖敏捷,对我们做事总有启迪。
  婆婆于1918年阴历8月在无锡荣巷出生,自小在无锡荣氏办的竟志小学读书,中学和大学在上海中西女中和圣约翰大学就读,学习成绩优秀。因“中西”和“圣约翰”都是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故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数学成绩突出,平时心算速度极快。学生阶段还担任班长,初露组织领导才能。1943年与胡汝禧喜结秦晋之好。公公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是杭州胡庆余堂胡雪岩第四代侄孙。这在当时也算是门当户对。
  婆婆,她有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爱国爱党,虽九死而不悔。婆婆年轻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上学,当时日寇侵占上海,设岗亭,路经岗亭的学生也要下车向日军行礼,婆婆不愿,竟中途辍学,年轻女孩的民族气节可见一斑。我公公于1946年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上学并实习,1949年上半年新中国即将成立,当时在美国的华人因不了解共产党,都纷纷将留在国内的家属接到美国,公公也在美国为妻儿买好了飞机票,准备接全家去美国生活。婆婆的父亲荣德生先生不顾国民党的压力,坚定地留在无锡迎接解放。婆婆受她父亲的影响,毅然带了年幼的儿女留在国内,同时也动员丈夫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公公乘坐美国邮轮回国,当邮轮开到香港时,恰遇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公公作为第一批留美的爱国知识分子回国,在无锡参加工作。后来几十年,婆婆和公公带领全家在国内学习、工作、生活,得到了共产党的关怀和温暖。
  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丈夫胡上治在巴西表兄的联络下,办成了自费去英国学习纺织管理。因为我丈夫是中国纺织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有十年的工厂实践经验,又在省纺织研究所从事过理论研究,1986年学成后,英国一家公司诚意邀请他,并打算派到香港工作。当时我国经济还较落后,国内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国内又有一批想出国的人,都苦于无门。如果我丈夫能留在该公司工作,对我们改变经济状况和子女教育都会有良好机会。婆婆知道后,没作过多考虑,就要求儿子回国,说国家建设现在正需要人才,应该回来为国家的纺织业发展多做贡献。丈夫回国后努力工作,先后担任无锡市纺织局副局长、江苏省纺织厅副厅长,负责科技与新产品开发的管理和领导工作,颇有建树。婆婆也甚感欣慰和自豪。
  公公和丈夫父子两代人都是在婆婆的鼓励下,放弃了在国外工作的机会,投身到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我也总是说,我们家是“小家服从大家”,至今我们全家人的心里都很踏实。
  在十年文革中,婆婆受到造反派的打击迫害是十分严重的,先后被扫地出门十多次,每被扫出一次,住房和生活都更困难。最后住进了四面木板的老屋,房子旧而小,摆了两张破床后便无法转身。夏天连洗澡都是奢望,晚上睡在臭虫堆里。直到婆婆去世时,她身上还有被臭虫咬后抓破而结下的伤疤。当时由于子女都在外地接受再教育,公公独身在无锡接受造反派管教,婆婆一人独居上海,生活又断了来源,仅靠公公每月20元的工资,还得分两地开销。就在这种情况下,婆婆给子女写信时却毫无怨言,鼓励孩子们好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多追求政治和学业上的进步,总是说很多勉励的话。虽身处困境,她始终相信共产党,思想没有沉沦, 这确实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她。
  婆婆,她有一颗仁者之心,几十年无私奉献,内心充满大爱。在婆婆的遗物中,有一大箱的奖状、奖章和证书、聘书。其中有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的表彰、侨务活动表彰,还有各类捐款的证书、被聘任的证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都印证了婆婆几十年来努力工作,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品质。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她的工作热情,她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党和国家。在街道里弄的扫盲工作中,她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很多老年人都称她荣老师。她较早进入静安区民建、工商联两会妇委会工作,组织带领工商界家属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共同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她团结了一大批代表性人士,推动了党的路线政策的实施,大家都亲切称她荣大姐。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凝聚力强,她当选为静安区政协副主席。她非常珍惜文革后的工作机会,不顾高龄,不顾体弱,每天坚持上班,有时休息天也组织活动。她以80高龄在工作岗位上病故。
  婆婆几十年工作不仅不取任何报酬,相反“倒贴”不少经费。其实每月都有工资,但她主动提出将全部工资作为活动经费留在组织内。她发起并和工商界的老大姐们一起创办了静安区“六一托儿所”,以婆婆为主出资创办并管理,解决了一方居民的后顾之忧。她平时省吃俭用,热心捐赠社会事业,有少年儿童教育的,有侨联大厦建设的,有帮困扶贫的。有什么捐款活动时,她总是带头人,个人累计捐款有百万元之多!
  但她对自己的儿子却从不放松,要求严格。她要儿子在每月50多元的工资中交出20元,作为孙子在她身边生活的抚养费,她说这体现做父母的一种责任。
  我们在整理她的衣物时,内衣、内裤却是补丁叠补丁。这与一大叠捐赠证书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捧出一颗心来,奉献社会的品德,使我们深受教育。她去世后,我丈夫还代他母亲捐出了最后一笔30万元善款,并成立了荣毅珍基金,主要用于少年儿童及老年事业,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婆婆有很多海外关系,有兄弟姐妹,有侄儿外甥,有同学朋友。这些海外人士在改革开放后都想回国来看看,婆婆在上海的家,俨然成了一个联络站和接待站。她热情好客,接待了大量海外来客,向他们介绍国内的情况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自己亲历过文革后的精神状态,消除了一些海外人士回国投资和文化交流的顾虑,区委及区政府十分肯定她在海外联络上的作用。
  婆婆,她有一颗坚强之心,几十年达观大度,真可谓大丈夫也。婆婆是一位性格十分坚强的人,她一生碰到过不少坎坷,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从没向困难低过头。几十年来,我从没看到她掉过一次眼泪。
  她育有一男二女。大女儿聪明漂亮,1964年高中毕业后,因身体有病没能上大学,但坚决要求去新疆建设兵团,一年后却因当地医疗条件的限制,病死他乡,年仅二十岁。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正在大张旗鼓地动员知识青年去新疆参加建设,女儿去世的消息是由上海市和区里有关部门的领导到家里来告知的。在向她表示慰问之后,要求她及家属不要去新疆处理后事,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婆婆对爱女的突然去世,伤心至极,但她却坚强地对领导说:“女儿死在边疆的建设岗位,比死在家里的病床上光荣。”她做通丈夫的思想工作,不去新疆处理后事。以后每当大女儿的生日,家里的条桌上,我们总会看到一张青春美丽的女孩照片,那是婆婆亲自摆放的,她把对女儿的思念深深埋在心里。年老时,她也曾想去新疆看看女儿的坟墓,但因年份久、变化大,已找不到确切的地方了,终未能成行。这种识大体顾大局的胸怀,不是每一个母亲都能做得到的。
  1996年,她的小女儿因患脑癌,医治无效,也去世了,年仅46岁。她与小女儿长期共同生活,相互照应,感情深厚。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极度悲伤却坚强得没掉眼泪。  
  文革期间,也是她的坚强性格使她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不说她蜗居陋室,生活困难的窘境,精神上的折磨也是十分厉害的,但她从不诉苦。有一次她被造反派拉去与静安区区委书记一起陪斗,站在台上她硬不肯低头,招来了造反派重重的耳光。儿女在家忧心忡忡,焦急地等候妈妈回来,怕妈妈受不了人格上的折磨。岂不料婆婆一走进陋室,第一句话就是“来来来,大家来打牌。”婆婆的桥牌打得固然是好,但她坚强的性格及内心的淡定使全家人个个都心胸宽大。文革中一段时间,婆婆每天扛着长竹扫把到马路上扫地,全家人都戏说她是“关公舞大刀”。“女关公”每天出勤,从不误工。
  婆婆,真奇女子也。
  婆婆,她有一颗聪慧之心,几十年敏捷练达,令我敬佩之至。她有超人的记忆,尤其对数字的记忆犹如“电脑”,在她的“电脑”中至少有几百个电话号码,而且不用手工点击,马上能准确报出。为此早年曾有电话局的“114”工作人员上门向她请教。她向国内国外打电话或因工作联系或因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络,从不翻用电话号码本。即使在她后期得了脑萎缩疾病后,有时有些行为失控,但她“电脑”中的数字部分却一点也没受损,居然还经常给她国外的亲戚、国内的朋友们打电话。在她的“电脑”中还记有众多人的生日日期,因她兄弟姐妹多,侄儿、外甥们自然亦更多,几十年不见的小辈从国外回来,她也能说出他们的生日,超常的记忆力让人敬佩不已。
  婆婆另有一功,是她的菜做得特好,无论中菜、西菜、中点、西点都是很出彩。炒、烧、蒸、烤、烙,无所不能。说实在的,她的大多杰作,胜过上海的一些大饭店,有些聪明的保姆从她那里学到不少技巧。后来有国外回来的亲朋好友干脆就安排在家里宴请。现在大家碰到一起,还对我家当时的菜肴赞不绝口呢!婆婆还能织出精美的毛衣,无论式样、花样都不落俗套,而且尺寸还十分贴身。
  她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的组织才能也是十分突出的,她决策干脆,做事练达,亲和力凝聚力极强。她为人直率,容不得半点的虚伪。她对人诚信,帮人排忧解难,什么都愿意捧出。她教育出来的孩子厚道做人,诚恳待人,不虚伪,不守旧。
  她的信念,她的奉献,她的坚强,她的聪颖,那就是婆婆一生的光彩。人云,大丈夫顶天立地,大丈夫能屈能伸,我的婆婆真可谓女中之大丈夫也。
活在生者的心里就是永生。婆婆的大爱,融入我的心灵深处。我写婆婆,是为了彰显她大爱的胸怀、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希冀我们的后代积极向上,使生活更充实,使生命更富有意义,让世界更加美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