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次会议

关于开展扶持薄弱村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开展扶持薄弱村工作情况的汇报

时间:2008-01-11 16:16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开展扶持薄弱村工作的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我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较好,村级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现有村民委员会817个(其中村居合一的121个),预计到2007年年底,全市村级经济总收入可达到2145亿元,村级集体净资产可超过200亿元,其中经营性净资产有望突破100亿元。2006年全市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1944.71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25.9%;村级集体净资产188.25亿元,经营性净资产88.24亿元;村级可用财力总量34.88亿元,村均367.54万元,有23个村可用财力超过1000万元。在村级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对薄弱村的扶持,从2004年以来已实施两轮帮扶薄弱村发展的计划,薄弱村的数量不断减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环境面貌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百村奔小康工程实施情况
  2003年,市政府组织专门调研组,对全市薄弱村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决定从2004年起组织实施百村奔小康工程,用三年时间对全市村级可支配收入低于20万元、收支平衡比较困难的103个经济薄弱村开展全方位、多途径、强力度的扶持,重点帮助他们加快发展经济,壮大村级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脱贫转化,实现全面小康。百村奔小康工程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103个村中当年就有25个村实现脱贫转化,第二、第三年分别有39个村和34个村实现脱贫转化。三年内95%的薄弱村实现了脱贫转化,较好地完成了“80%的村实现脱贫转化”的既定目标。
  百村奔小康工程的实施使我市薄弱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经济发展提速。三年间,103个村的应税销售总收入分别为23.65亿元、68.02亿元和109.66亿元,其中2006年应税销售总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两番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投入力度加大。三年间,103个村累计投入发展资金24.6亿元,其中投入农业1.4亿元、投入工业20.6亿元、投入基础设施1.1亿元、投入社会事业15亿元。103个村共引进新办企业740家,新建标准厂房62.8万平方米。三是村级财力增强。三年间,103个薄弱村的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82万元、54.9万元和79.6万元,增幅高于全市村级收入的平均水平。四是农民收入提高。三年间,共安置转移103个薄弱村劳动力2.4万人,村均233人。103个村的农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4764元,提高到2006年的7824元,增长64.2%,高出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五是村容村貌改善。三年间,103个村累计修建村道1061公里,村均10.3公里;完成改水8.95万户,改厕8.02万只,全部完成了危房危桥改造任务。
  百村奔小康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百村奔小康工程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103个村挂钩的市级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一名单位领导和两名中层干部,薄弱村所在镇明确一位领导分管,相互协调,上下配合,共同做好挂钩扶持工作。由于组织有力,领导到位,形成合力,保证了百村奔小康工程的有序展开。
  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市级财政建立500万元对百村奔小康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和奖励薄弱村新办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和商业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年间,市本级财政共拨出2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其中1500万元用于村级经济发展的奖励,800万元用于支持薄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市(县)、区也根据实际研究出台财政转移支付、税费超基数补助、信贷优惠、脱贫达标奖励等扶持政策,吸引各种资本和人才投向村级发展,扩大农民的创业收入、就业收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三是资金配套到位。在实施百村奔小康工程中,我们要求市(县)、区和镇对市级财政补助资金按不低于1∶3的比例进行配套,进一步放大了市级财政补贴的扶持效应。三年间,江阴市市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薄弱村扶持资金超过800万元。锡山区、滨湖区财政分别安排了每年2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宜兴市采取基本补贴加奖励的办法,建立了400万元专项资金。惠山区、新区也加大了对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投入。
  四是挂钩帮扶到位。在百村奔小康工程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明确市级103个机关部门单位与薄弱村一一挂钩,各部门单位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把结对挂钩作为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帮助挂钩村解决实际困难、尽心尽力为挂钩村的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三年间,市级部门单位共为薄弱村捐款捐物(折价)4800多万元,帮助安置转移劳动力6228人,帮助引进企业128家。
  二、新一轮扶持薄弱村工作情况
  以百村奔小康工程为重点的上一轮扶持目标实现以后,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我市又于2006年10月启动了百家市级机关与百村结对挂钩的新一轮扶持薄弱村工作。这一轮扶贫工作的主题紧紧围绕强村富民,对薄弱村扶持从原来的单项工程实施深化为整体系统推进,即巩固一类村,提升二类村,转化三类村,确保到2010年全市所有村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超过万元,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协调推进,80%的村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情况来看,薄弱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9月份,100个村共实现应税销售73.23亿元,利税5.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46.6%;引进新办企业161家,新建标准厂房14.42万平方米;新修建村道394公里,新增改水农户1.29万户,完成改厕9671户,安置转移劳动力5861人。市级机关部门为结对村捐助资金521.4万元,援助物资折合人民币40.75万元,为100个薄弱村的672户困难家庭捐助物资折资118.8万元。薄弱村扶持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扶持政策更实在。为确保百村结对挂钩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帮助薄弱村建立村级收入长效增长机制,市财政继续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今年上半年市财政局和市委农办还联合制定了《2007年扶持薄弱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对薄弱村发展实行绩效考核和资金补助办法。各市(县)、区也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江阴市在新一轮扶持工作中,明确扶持建设资金由市、镇两级按7:3比例共同负担,市级专门设立薄弱村标准厂房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锡山区立足帮助薄弱村建立和增强造血机制,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切实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的意见》、《关于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预拨资金操作办法》和《关于开展薄弱村三年增收达标活动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扶持政策。新区为全区的5个薄弱村安排了100万元专项资金,并落实镇(街道)与经济薄弱村、区机关各部门与经济薄弱村双重结对挂钩帮扶。
  二是载体建设更有力。各地都把构建薄弱村长效发展机制放在扶持工作首位。宜兴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每年扶持25个村,资助每村建造标准厂房1000平方米,市、镇两级财政分别给予25万元和15万元支持,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给薄弱村。江阴市计划在三年内,帮助60个薄弱村每村建造3500平方米标准厂房,力争使每个村的可用收入达到100万以上。惠山区制定了扶持薄弱村发展物业经济的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210万元专项资金,为21个薄弱村每村建造标准厂房2000平方米。滨湖区对13个薄弱村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每个村建设标准厂房3000平方米,三年内实现村级收入超过120万元。
  三是村级班子建设得到强化。各市(县)、区都非常重视村级班子的建设,把配强配优薄弱村班子作为扶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以来,各地以薄弱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结合村委会换届,将“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充实到“两委”班子,增强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能力。江阴市实施了“三百”工程,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把一百个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一百个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一百个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宜兴市积极引导、鼓励和选拔优秀企业家担任村书记、村主任,进入村级班子。
  三、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市扶持薄弱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村级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动态性,薄弱村的脱贫始终是关系“三农”发展全局的一项工作。下一阶段,围绕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工作,我们将特别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村级组织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没有村党支部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党的群众基础不会牢固,党就不可能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村级集体强大的经济实力,基层政权的巩固就得不到保证,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就不可能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从无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看,村一级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主力军。实践证明,村级经济强大,农村经济就繁荣,薄弱村实现脱贫转化,村级经济整体实力将显著提升。因此,在扶持薄弱村发展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发展村级经济,增强村级调控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多为村级发展留空间,为基层多解决困难,促进村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着力建立稳定的增收机制。建立稳定的村级经济长效增收机制是增强村级经济活力的关键。一要做足做活土地文章,积极探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创新农村土地抵押权担保管理的新机制,发挥和引导镇村集体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镇村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增加经营性资产,拓宽收入渠道。对经济薄弱村更要采取特别措施,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二要建立对房产经济的政策支持。努力改变财政支农的方式和方向,既“输血”又“造血”,主要是“造血”,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加大对薄弱村房产物业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村级资产拓宽收入渠道。三要打开通过服务增收的渠道。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发展模式,着力把企业的发展与村级的收益结合起来。
  三是配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是做好村级工作的关键。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思路,加大“以企带村”和从优秀民营企业家中选拔村干部的力度,注重从大学生中培养热爱农村,愿意献身农村的后备干部。更加注重把更多政治素质好,奉献意识强,具有“双带”能力的能人选进到村级班子。拓宽现有优秀村干部选拔使用渠道,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保护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支持基层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争创示范村与扶持薄弱村,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抓好两头就能有效地促进中间、带动整体水平上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政府将始终把薄弱村的脱贫转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抓实,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一当好、三争创”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