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次会议

关于全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全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时间:2008-11-08 11:4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工作汇报    陈金虎    2008年11月8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农民增收工作的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全方位加大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最近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较高水平上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026元。今年全市农民增收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805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39元、增长13.2%,总量和增量均列全省首位。回顾总结今年以来的增收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围绕提升就业水平促增收
  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按照城乡一体要求,立足全面充分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工程,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截止上半年,全市119.67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农村从业人数达114.73万人,就业率达到95.9%,调查失业率仅为2.62%。一是切实加强就业领导。把农村就业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城市就业目标一起下达,各市(县)区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指标列入各乡镇综合指标体系,层层建立了目标考核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经费筹措机制,实现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同时,围绕岗位开发、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就业援助、资金投入、乡镇平台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城市的积极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二是切实加强就业培训。强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网络建设,以乡镇成人职校为就业培训的主阵地,积极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确定了116家就业培训基地,对有就业愿望、尚未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职业指导、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上半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94万人,农村青壮年农民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到81.25%。三是切实加强就业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全市所有乡镇(包括涉农街道)都按照“六到位”的要求建立了劳动保障所,各行政村均设立服务工作站,聘用劳动保障专管员,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实行“一站式”服务。四是强化劳动监察管理。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企业工会建立面达到95%,已建工会的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二、围绕提升创业水平促增收
  积极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培训服务、加强资金支持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创业致富。上半年,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900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20.2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数达到6.7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3.43万户,从业人数19.98万人。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了“金摇篮”、“小巨人”工程和关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业型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引导中小企业与院校合作,引导民营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鼓励民营企业申报专利,进行商标注册,争创名牌产品。一是加强资金支持。积极面向“三农”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帮助农民走上创业致富道路。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农户小额贷款、农户基金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今年创新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两家试点组织已经招标确定,即将开展业务,有望向镇村银行发展。二是营造创业氛围。利用多种媒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特色做法,激发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创业的培训支持,全市建立市级创业培训基地4家,累计完成了4000余名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实现创业692人,带动就业3460人,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增收的倍增效应。
  三、围绕提升农业水平促增收
  立足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大力发展新型乡镇企业,显著提升了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水平。上半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1.69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5万亩,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40.8%,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增幅达到15.2%,农民来自一产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35.3%。一是农业特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企”要求,积极引导涉农行政村与企业结对挂钩,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发展特色经营和品牌农产品。上半年,全市农业特色村比重由去年的40.6%提高到45.2%。二是农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快农业集中步伐,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3.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比例达到65.3%。累计建成连片规模500亩以上或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31个,吸引入园企业140家。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按照拉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乡镇企业的培育力度,上半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3.5%,阳光生态、朝阳集团、红豆杉生态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实现较快发展,增收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四、围绕提升保障水平促增收
  坚持将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针对农村不同群体,围绕构建城乡衔接、逐步统一的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最低保障建设。一是养老保障水平继续提高。截止6月底,全市已有62万本地农村从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63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应保尽保;有62.2万纯农民参加了“新农保”,其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老年农民有41万,全市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由上年的87%提高到89%。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上半年,全市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7%,参合人数超过184万,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98.09元,筹措合作医疗资金3.65亿元。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实际结报补偿率、实际结报补偿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左右百分点。98.53万人次得到门诊医疗费用补偿,受益农民比去年同期增加31.25万人次,增长46.44%。二是最低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人均每天1美元的水平,加大财政投入补助力度,并按当地上年度农民纯收入25%的比例,建立了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人每月220元。新区、滨湖农村实现与城市统筹接轨。
  五、围绕提升合作水平促增收
  坚持把扩大财产性收入作为创新增收机制、促进持续增收的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合作改革,积极发展各种合作型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增收的活力。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继续呈现加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幅达到39.2%。进一步扩大了合作改革范围。截止上半年,全市共组建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385个,符合改革条件的村基本改革到位,有股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达到37.9%,持股农民达到85.8万人;共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275个,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转并取得收益分配的比例达52.1%;建成“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1个,参加农户总数达到6.8万户,带动农户超过20万户。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合作改革内涵。按照“发展、规范、创新、提升”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大了合作组织的登记力度,全市已有112个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切实加强了合作组织的分配力度,全市超过200家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对个人股进行了年终分配,股份收入对参与合作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到1/5,土地股份合作入股土地的保底亩收益达到近千元。二是进一步丰富了合作改革形式。在推进“三大合作”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了资金合作型、房权变换型的农村富民合作社,创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现形式,构建了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新途径。今年初,入股资金达到2.2亿、进行法人登记、以房权换股权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富民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六、围绕提升扶持水平促增收
  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切实加大了财政扶持和社会帮扶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升了共同富裕水平。一是农村新五件实事进展顺利。按照“标准高于全省、进度快于全省,力争五年目标三年完成,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5大类43项指标中,有20项已提前半年完成了年度任务,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了促进增收的良好条件。二是经济薄弱村扶持有力推进。各级继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薄弱村帮扶活动,百家市级机关与百村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深化,全市经济薄弱村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平都有明显提升,列入市级帮扶的100个经济薄弱村上半年应税销售收入、实现村级收入分别增长了17.2%和21.3%。三是农村困难户帮扶继续加强。高度重视农村低收入户的帮扶工作,千方百计促进收入加快增长,早日脱贫奔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385户,福利彩票的福利资金用于建立农民专项救助资金比例达到22.4%,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率达到100%,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现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民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我们抓紧时间、想方设法去化解和克服。一是长效增收的压力。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仍然偏小,构建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二是城乡差距的压力。农民收入增速依然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艰巨、压力较大。三是共同富裕的压力。部分农村低收入户增收渠道拓展缓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下一阶段,我们将紧紧立足增收工作实际,继续以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进一步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全力推动农民增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确保今年农民增收10%以上目标顺利实现,为2010年达到农民收入13000元的基本现代化指标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工作中将突出在六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在壮大主体经济,增强增收实力上狠下功夫。在加快园区整治、集中集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调优结构、调高产业,全力推动乡镇工业增强竞争力、营造新优势,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是在发展高效农业,挖掘增收潜力上狠下功夫。以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以工投农机制,加快推动规模园区建设、特色品牌打造、深度加工开发,全面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潜力。三是在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增收能力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成效,加快建立登记、培训、中介、用工衔接配套的“一条龙”培训服务体系,确保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名的年度目标全面超额完成,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四是在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增收活力上狠下功夫。在继续推进“三大合作”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进扩大组织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放大合作效应;进一步创新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大力发展以现金或物权入股投资的各类富民合作社,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收入。五是在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增收动力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做好中央、省、市各级扶持“三农”、促进增收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好帮扶制度、保障制度、维权制度、投入制度等相关制度,积极改善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切实调动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六是在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增收合力上狠下功夫。继续发挥各级农民增收工作组织领导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增收的业务指导、工作推进和督查考核,加快形成多方支持农民增收、合力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全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