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总第186期

收拢五指攥成拳——无锡市南长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区三级代表联动侧记

收拢五指攥成拳——无锡市南长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区三级代表联动侧记

时间:2009-07-18 16:46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南长区现有省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52名,区人大代表187名。为了充分发挥区人大代表对民情比较熟悉,省、市人大代表对政情比较了解的优势,南长区人大常委会采取收拢五指,攥成拳头的办法,抓住一些老百姓关注的重点问题,适时组织三级代表联合行动,较好地促进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娘家”    

    2007年,在南长辖区内,有我市滨湖、新区及本区扬名街道所辖的44个自然村,4417户人家,775805平方米的住房,群众叫它“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多则八九十户、少则二三十户,大部分是低矮、阴暗、潮湿、陈旧的自建房。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原单位或撤销、或合并,对这些“城中村”难以管理,所在地区又不便管理,致使这些居民的孩子入托入学、就业、低保、计划生育等一系列社会生活问题都无人问津,还常常引发一些治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也给这些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群众意见很大,甚至出现了“城中村”居民联合“罢选”事件。对此,区人大代表也多次向上级反映过,但收效甚微。
    为了尽快解决“城中村”的问题,2007年下半年,区人大常委会邀请了11位市人大代表,与部分区人大代表一起进行联合视察,实地察看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由凌松华、周彦等18位市人大代表,在向市政府陈述了“城中村”居民生活诸多不便之后,提出了解决“城中村”问题的三点建议:一是结合旧城改造,拆迁一批;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归并一批;三是组建社居委,收拢一批。市人代表的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责成市建设局、房管局认真调查,拿出方案,尽快解决。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在本市三城区新建五个社居委,把部分“城中村”重新组合后并入所在辖区的街道管理,将150多个小型“城中村”划入就近的社居委管理,拟定拆迁计划,在2010年前将其余的“城中村”全部拆迁。到目前为止,南长区已组建“城中村”社居委1个,就近归并27个,有1700户口、33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已开始拆迁。困扰多年的“城中村”问题正在加紧解决。居民们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娘家了。

    “我们终于领到了房产证”

    1993年以来,我区的扬名街道,积极响应市政府号召,为城市开发和重点建设项目腾地,先后拆迁了7000多户农民住宅,安置房屋11412套,面积1104271平方米。但是,他们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以下简称“两证”)至2008年底,一张也未办理,给这些拆迁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如财产分割、房屋出租出售、户口移迁等,引发了不少家庭矛盾。
    为了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2009年1月,区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了部分市人大代表与区人大代表一起,利用代表接待选民的契机,到扬名街道进行联合接访,使代表们亲眼目睹了拆迁农民盼“两证”的迫切心情,亲身体会到了拆迁农民没有“两证”带来的不便和矛盾,由余炳源等5位市人大代表牵头,向市政府提出了“加快补办农民安置房产权证、土地证的建议”,并提出了三条对策:一是不再向安置户收取办证费;二是减免安置房建设单位的规费;三是把办理“两证”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市政府十分重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决定将补办农民安置房“两证”问题,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采纳了代表提出的建议。4月22日,市长毛小平亲自召开市区拆迁安置房清理和规范工作会议,要求由市建设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按照“清”、“核”、“办”的程序,在年底前完成市区农民拆迁安置房的清理完善工作,有条件的可立即补办“两证”。目前,第一批“两证”已开始颁发。长期困扰安置农民的“两证”问题,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居民们高兴地说:我们终于领到房产证了。

    “我们终于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千年古运河,南长绝版地”。据专家考证:南长街清名桥地区,是古运河历史风貌保存最好的地方,它不仅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味,还保留了历史文化遗存200多处。在2007年以前,已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16个。经市政府批准,南长新城开发指挥部于2007年开始,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建设。
    开发伊始,区人大代表就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坐落在南下塘236号的海宁救熄会,是1942年建造的,属于民间志愿者防火协会的办公旧址和消防器材的存放点,青砖青瓦的两层楼房,门头上方有砖雕“木龙”、“田鸡龙”、“揿龙”、“机龙”图案,既有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又是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当区人大代表祝玲听说开发单位准备作为一般建筑予以拆除后,就及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但开发单位考虑到修复保护的成本,未予重视。区人大常委会经讨论后认为:对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挖掘、保护、利用得如何,是清名桥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应从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千方百计做好这项工作。为了推进 这一问题的解决,2008年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了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并邀请了部分文物专家,由省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马兰牵头,对清名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专题联合调研,还到杭州、苏州、扬州等地学习考察。对清名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尚未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单的遗存180余处,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扎实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的建议:一是科学规划,严格完整地执行。二是要按照“去杂、补损、复原、显韵”的总体要求,精心施工。三是在市政府建立专家咨询评估机构,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修复中的检查指导。四是建立市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协调办公室及联席会制度,加强对日常工作的指导管理。五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六是设立引导资金,对重点项目、公共基础设施,由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市、区领导对省、市人大代表的联合建议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清名桥地区开发中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是成立了无锡市清名桥历史街区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要成员。二是出台了“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并准备在今年下半年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升为“条例”。三是对原定规划进行审慎的修正,将原作为文物控制点的60余处上升为市文保单位,并将继续挖掘一批,扩大一批保护范围。四是加大了对历史街区的环境整治力度,投资2亿多元,对河流、道路、绿化、排污、防洪等系统进行了彻底整治,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五是市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到2009年5月底,已新修复成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两个。前面提到的“海宁救熄会旧址”,已被市批准为市文保单位。看到南长清名桥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个充满运河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带正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居民们高兴地说:我们终于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