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次会议

[ 办理反馈 ] 关于无锡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09-11-19 12:3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收悉。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切实领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好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现将各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函报如下:
    一、关于无锡市2009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措施
    审议意见中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建议非常正确也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下半年财政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围绕审议意见,为进一步履行和发挥好财政职能,全面深入地推进财政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财政部门将积极采取措施扩内需、保增长、维稳定。
    (一)进一步全面梳理和落实好财税政策
    密切关注国家财税政策调整情况,加强跟踪分析和调研,确保传导和落实到位。积极介入我市相关扩内需保增长政策制定出台的全过程,站在全市的角度,立足财政本身,大力助推我市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用;全面梳理财税政策,适时提出调整建议,确保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确保政策及时兑现,资金足额到位。
    (二)进一步研究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从长远来看,财政部门要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发展的推手。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鼓励各地区千方百计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大企业和地区总部。在产业升级中,财政资金要向自主创新,有规模效益的项目倾斜。继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外经贸及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政策,利用一切资源推动转型工作实施,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有针对性地指导各辖区进行财源建设远期规划,进一步引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财力增长的“双丰收”。
    (三)进一步促进财税收入征管质量提高
    在财政收入增幅趋缓时,尤其需要提高收入征管的精细化水平,千方百计提高收入征管质量,朝着应收尽收的目标努力。我市将充分利用市财税联网分析系统中有关纳税申报、项目税收、企业级次等信息,加强系统基础数据的比对分析,深入开展财税调研,及时完善征管举措,努力堵塞征管漏洞,增强财政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前瞻性,及时发现并解决收入征管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同时要与审计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财税征管工作的监测、评估和审计,共同提升我市收入征管水平。要完善出台企业税收级次管理办法,杜绝抢拉税源等恶性竞争,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及运作,保证税源的稳定性。
    (四)进一步健全和提升协税护税网络功能
    财税部门将加快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基层协税护税网络,一方面加强对个体及零星税收的委托代征,另一方面延伸财税征管触角,强化税源建设基础工作,促进税源向税收的全面转化,提高征管效率。目前,为推进基层协税护税工作,由财政部门牵头,我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立基层税收代征点,机构、人员、软件、制度等要素已基本到位。下一阶段,市协税护税办公室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定位、规范制度、强化考核,出台《无锡市市区协税护税工作考核办法》,考核将从新增纳税户数、税源报告数量、税收代征金额及增幅、分析报告质量等多个方面实现可量化、可标准化考核,为各地开展协税护税工作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服务好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
    目前我市仍然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大市。制造业是我市最重要的税源行业,因此,要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就必须进一步关注和稳定制造业,进一步服务好制造业企业。财税部门将与相关主管部门联动,进一步深入重点税源企业,把政策落实到位,把优惠传导到位,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为企业降压减负,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六)进一步合理安排和切实保障财政收支平衡
    随着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新医改方案出台等财政支出刚性需求的产生,财政收支平衡将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当前因财政收入增幅较低、财政支出持续增加而形成的缺口,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征管来提高收入增幅,另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我市将继续从紧压缩运转经费,按照厉行节约的要求,做好三个方面压缩的全部到位。同时,加大“小金库”整治力度,深入推进“双清双集中”,严格控制支出追加,深化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实现财政资金更有效率的使用,确保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二、关于无锡市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措施
    (一)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
    1.关于推进十大产业调整与提升计划
    (1)制订实施意见。加快拟定各计划的实施意见,研究配套推进措施,细化目标任务,从先进技术、工业、品牌产品升级改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行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质量标准建设等方面扶持促进十大产业发展。
    (2)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完善出台《关于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意见》,强化投资引导,加快十大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中295个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全力推进尚德P4工程、海润光伏科技单晶硅片、桥联风电项目等一批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抓紧抓好尚德P5项目、荣能半导体硅单晶及抛光片等一批拟建项目的申请和报批工作。二是积极推进传感信息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新区光伏产业园、惠山和江阴风电产业园、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二期、三期以及新区太湖生命科技产业园一期等重点产业载体建设。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在液晶、光伏、风电、微纳等产业的引进上下功夫,积极洽谈和跟踪上海蓝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来锡投资兴建LED产业园、台湾瀚宇彩晶引进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等重点项目。
    (3)强化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支持,统筹整合现有各类专项资金,逐步向十大产业倾斜,重点支持十大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与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等。
    2.关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提升
    (1)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抓好省1.8亿元技改引导专项资金的申报、省20亿元产业振兴规划项目申报和国家200亿元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申报。引导企业强化技改投入,做好财政引导资金招投标活动,力争全年技改投入增长12%。
    (2)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快创建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加大企业创新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加紧实施品牌培育,确保今年新增省级以上品牌50个以上。
    (3)进一步淘汰清理落后生产能力。加大对500万元以下的“五小”、“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争取年内关停“三高两低”企业36家,整改200家;沿湖企业关停并转迁60家;重点做好500万元以下小化工的关停工作。
    (4)进一步促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继续把好源头关、集中关、集聚关、集约关,实现“腾笼换鸟”,集约生产用地,强力推进退城进园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加速乡镇工业园区整合,确保乡镇工业集聚度超过83%。
    (二)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 
    1.进一步加快传感网信息中心建设。加快完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纲要和江苏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核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好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信息服务园。落实中科院和省政府共建无锡微纳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组建挂牌东南大学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准成立国家微纳传感网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批准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先期到位平台建设资金、研发资金和院、中心合资合作资金,年内不少于1亿元。加快构建产业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传感网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机平台等公共平台。加快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与中国移动开展合作,建设无线TD物联网、周界防入侵物联网、公共安全物联网等7大标志性应用示范工程。
    2.进一步提高三创载体质量。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大各类载体内涵建设,确保全市新增三创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充分发挥5000万元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配套支持在锡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推进江苏集成电路基地、江苏尚德光伏技术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在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源头。巩固和发展具有无锡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联盟,进一步扩大“7+1”政产学研合作的品牌效应,市本级设立1亿元的政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继续在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专业领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拥有雄厚科教实力的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全面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与境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确保2009年与我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的院校达到10家。加快推动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专业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
    4.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充分发挥“530”计划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人才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集聚步伐,建设一支能够支撑无锡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物队伍。大力实施“530”计划,强力推进“530”项目产业化,设立“后530计划”专项资金,加速“530”项目的“生根结果”。积极优化人才引进方式。探索适合无锡的以“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加快制订和实施“引进境外专家创业计划”,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
    5.进一步倡导科技创新创业。精心组织实施“科技创业与服务外包促进年”活动,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依靠科技进步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型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增值环节攀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三)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1.立足当前,切实把保增长作为当前重中之重工作抓好。一是积极拼抢,全力抑制外贸出口下跌,抓订单、抢市场。在组织好境内外各类展会和市场对接活动的同时,抓住重点外贸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总部沟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以赴抓订单,抢市场。坚持并完善外贸企业走访制度,尤其是关注对全市总量影响较大的企业及新出口增长点企业,落实“一企一策”政策。抓政策、促服务。用足用好当前政策,加快兑现力度,并督促检查各地政策执行情况。坚持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提高外贸工作组织程度,围绕市下达的目标,层层抓好落实。坚持外贸巡视督察制度,每月对各市(县)区外经贸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督查,定期形成督查专报。抓招商、促外贸。围绕“三谷三基地”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液晶、动力、新材料等五个产业群建设,全力加大对相关领域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着力引进重特大项目,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二是全力以赴,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重点瞄准先进制造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展开专业化招商、市场化招商,加强对各板块督查和推进,促进在手项目早日报批、落户。有针对性地做好投资促进工作,重点组织好赴爱尔兰、瑞典、美加等国家的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努力在生态城建设、高科技产业领域上合作有新突破。组织好第二届亚太服务外包国际合作峰会,着力打造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对接合作品牌,吸引更多印度、日本、欧美知名企业在我市落户,或向我市企业发包业务。定期召开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会、现场办公会,对在批、在谈的项目逐项、逐月、逐板块推进,确保全年完成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个。
    2.着眼长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一手保增长,一手促转型,全面提高外经贸核心竞争力。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合理组合,做到产业结构的梯度可循环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牢牢把握当前服务外包产业及人才加速转移的态势,着力引进与培育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软件业、金融业等生产型服务业。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有效叠加,促进内外融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全力主攻高端服务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围绕城市现代化,努力在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开发、金融保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采购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在我市布点。二是全力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全力创建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加快建设出口基地的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外贸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调优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创国家、省和市级出口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三是全力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对全球服务外包基地型、龙头型企业的招商力度,着力推进新的一批全球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落户。及时兑现对“123”计划入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等措施,扶持入围企业做大做强。以获授国家级人才培训中心为契机,以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太湖”工程为抓手,以“无锡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为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突破服务外包人才瓶颈,同时加快研究出台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意见,形成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合力。
    3.立足“高效”,全面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把亲商理念转化为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强大优势,努力做到“研究分析到产业、政策制定到行业、工作落实到企业”。一是着力构建发展合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在备案、审核、申报、参展、协调、培训、政策等方面为外经贸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外资企业审批权,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前置审批,实行并联审批和合并审批。规范行政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涉外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提高为外经贸企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二是着力推动贸易便利化。进一步落实“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等措施,最大程度地提供通关便利。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功能区建设,积极实施“大通关”,增加对仓储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三是加大考核力度。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国际化发展理念,加快研究建立科学的经济国际化绩效评价体系。将外经贸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纳入区、县(市)和开发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按照市委确定的追赶目标,进一步加大并完善外经贸各项考核制度。
    (四)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发展
    1.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全面梳理财税政策,努力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效用,重点做好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扶植,确保政策及时兑现,资金足额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支持创新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对传感器中心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园区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进行重点支持,确保后“530”计划的实施和兑现。
    2.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继续加大政银企保联动,加大银企授信督查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银信合作、银保合作等新型合作方式,推动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服务外包的保险与融资等创新产品,争取今年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和担保余额增长30%以上。加大有效信贷投入,确保有信誉、有市场、有订单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得到满足。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广股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银团贷款和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创业投资业务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实现债权融资。                 3.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一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通用评估制度;加快建立续贷过桥资金管理制度,落实企业续贷政策。二是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推进“530”企业专项贷款试点工作,继续加快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分散化解科技创新风险,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三是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落实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快无锡市(农业)再担保公司的成立与运营,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四是加快创业投资发展,落实创投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政策。
    4.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把“进企业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难”活动常态化,对低于全市平均增幅的重点企业重点关注,重点研究对策,重点寻求突破。主动开展政策解读和咨询,以让基层和企业更好地理解掌握各类政策,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提振企业保增长的信心。继续协调好煤、电、油、气、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保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生产需要。
    (五)更大力度发挥消费拉动作用
    1.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
    (1)制定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力量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制定出台无锡市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争取设立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招商引资和国际交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放到优先发展位置,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组织境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招商和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和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落户无锡。进一步加深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促进文化产业相关高端活动在锡举办,扩大无锡文化产业国内国际影响力,为无锡创意产业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帮助。
    (3)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龙头型企业和集聚区。发现发掘一批有潜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培育成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在目前我市动漫产业已形成“一个基地,多个园区”集聚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全市各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基础等情况,建立和培育演艺、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出版印刷等不同文化产业门类集聚区。对营收超亿元和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及项目继续实施跟踪服务。
    (4)整合资源,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简化文化休闲娱乐企业的审批程序,降低门槛,积极扶持多种所有制产业门类共同发展。强化管理文化市场,鼓励健康无害的,打击非法有害的,确保高、中、低多种层次的项目协调、全面发展。开展“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表彰奖励先进文化企业,促进文化市场有序繁荣发展。
     (5)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和产业中介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设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动画制作、艺术创作的平台。同时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端人才和领军型创意人才的集聚,协调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沟通和互动,进一步培养和发掘并形成一批文化中介机构,活跃文化产业市场。
    2.关于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工作
    (1)加快推进旅游载体和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八大博览园、五大历史街区、十大名村镇建设,集中力量开发和完善旅游休闲重大项目(产品),不断提升文化内涵,着力完善旅游接待功能,丰富旅游业态。深入挖掘多种旅游潜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开发休闲旅游新品,不断完善多元化旅游产品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水上旅游和夜间休闲旅游,加快推出蠡湖、梁溪河、环城古运河等水上旅游项目,加紧培育夜游、夜购、夜娱、夜宵等夜间休闲旅游业态,使其成为我市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品。
    (2)精心打造具有无锡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整合无锡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等各种资源,以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色,包装策划好一批精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观光旅游线路。以太湖蠡湖为核心,培育打造滨湖休闲旅游品牌;以古运河梁溪河为纽带,培育打造都市水上旅游品牌;以“一城一都三泰一址”为代表,培育打造吴地文化旅游品牌;以灵山和大觉寺为重点,培育打造东方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名泉名曲和惠山古镇为组合,培育打造江南经典人文旅游休闲品牌;以徐霞客博览园为载体,培育打响霞客旅游文化品牌;以民族工商文化遗产为资源,培育打响工商名城旅游品牌;以中心城区为基地,培育打响都市文化休闲品牌;以发展农业旅游为平台,培育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以“一体两翼”为抓手,重点打造惠山古镇、南长清名桥古运河品牌,培育提升江阴、宜兴特色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名牌景区精品,加强对重点景区的包装和宣传,争取太湖蠡湖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惠山古镇、清名桥古运河等要积极创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和世界级精品。
    (3)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旅游综合网站。建立旅游企业上网发布、采集信息和进行电子商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呼叫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二是提升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景区道路指示牌建设。深入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旅游惠民工程”,推行景区优惠套票、旅游商业护照、公交“一卡通”购票,推进无障碍旅游。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完善“诚信旅游”、“平安旅游”和“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亲客友好”、“文明开放”的旅游城形象和氛围,努力打造“最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三是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和推广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普及标准化应用,深化旅游行业管理改革,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有关法规规章,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加快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有重点、分层次地加强旅游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到2011年基本完成旅游人才开发工程。启动建设“人才超市”,开发建设“无锡旅游人才库”,联合相关高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综合人才信息,建立人才档案,服务旅游行业。
    (4)积极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制订出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的扶持政策,鼓励我市旅游企业到境外设立办事处和分公司,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积极开放旅游市场,鼓励引进国际资本和知名品牌的旅游企业进入无锡旅游业,积极吸引境内外大旅行社来锡设立办事处和分公司。
    3.关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工作
    (1)放宽体育产业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以投资、参股、控股、联营、连锁等方式积极投资体育产业,多元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项目外,所有体育经营活动项目全部向社会放开。改善投资环境,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的公益性体育场馆,在规划建设、土地指标、土地征用费减免等方面与政府投资享受同等待遇;社会力量投资的其它体育产业项目享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出地、社会投入、委托经营”等合资、合作投资建设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模式,实行责任、风险共担,利益同享。
    (2)加快城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制定全市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加快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奥林匹克主题公园和“环太湖(无锡段)体育圈”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打造市级体育场馆优势。根据人口分布及特色体育人群情况,在各市(县)区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功能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规模适当的体育场馆设施,形成区域间体育场馆设施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格局。高标准建设街道、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设施,居民住宅区和广场、绿地、公园配套建设体育设施。
    (3)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着眼城市发展未来,结合城市形象宣传,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模式引进、培育国际(内)知名品牌体育赛事,鼓励进行市场化办赛探索,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精心培育国际环太湖自行车公开赛、世界斯诺克江苏精英赛等特色鲜明的品牌体育赛事。加强赛事电视转播权销售、广告、企业赞助等赛事资源的开发,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建立多元、立体的投资、融资渠道,提高赛事的运作水平与竞争实力,逐步实现办赛运作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的目标。
    (4)做大做强健身休闲业。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经营服务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体育健身休闲业的经营性活动,引进国外趣味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和设施,丰富群众生活。进一步拓展彩票销售渠道,扩大彩票站点规模,提高销售服务质量,深度开发彩票市场,力争在全省排名继续保持领先。
    (5)积极扶持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培育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区,重点扶持壮大3-5家龙头骨干型企业。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领办、创办、协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探索建立有偿培养和输送机制,扶持一批有资质、重信誉、讲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开办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培训班,引导群众健身消费,提高群众健身技能。
    (6)大力培育体育消费人群。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大众健身消费新观念。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进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加强健身科学指导,完善覆盖全市的市民体质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国民体质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知识普及、健康咨询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项目的群众性比赛和活动,探索建立业余体育俱乐部联赛制度。加大政府免费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
    4.关于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多元化工作
    (1)延伸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加大耐用消费品延伸领域的拓展和扶持力度,扩大旅游、文化、通信等服务性消费,培育与住房相关联的建材、装修、家具等消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产业,扩大消费传导效应。
    (2)落实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潜能。加快实施国家关于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培育有市场竞争力品牌,吸引国内外高品质消费品牌入驻无锡,促进消费市场多元化。以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作为扩大消费的支撑点,以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为突破口,完善流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3)完善商业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着力解决商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推动商业设施服务功能的有效聚合,完善社区商业功能。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便利农村居民消费。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便民消费设施,扩大城市消费。用足用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扶持方式,重点支持流通大企业集团成长,支持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支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调动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农村流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的积极性。
    (六)更大力度保障社会民生
    1.关于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工作
    (1)深化服务企业保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外向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尽快审核发放各项补贴资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双维护、两服务”理念,努力化解劳资纠纷,稳定劳资关系,稳定就业岗位,实现劳资双赢。
    (2)强化职业培训稳就业。继续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全面落实补贴政策,组织好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我市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升高校毕业生、技职院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的技能素质。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筹建工作,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加强对重点就业人群的技能培训。
    (3)提升就业服务促就业。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对接,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发挥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全免费的招聘专场、岗前培训等服务,积极开展“外向型企业就业服务月”系列活动,高效实现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双需求的良好对接。加强异地劳务合作,拓展人力资源供应渠道,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4)鼓励自主创业扩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见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创业项目,组织创业推介活动,通过实行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和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5)关注重点人群扶就业。加强高校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连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以推进联合国统筹城乡试点项目为契机,加快统筹城乡就业先导区、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失业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对零就业家庭、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等困难群体,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税收等各项扶持政策,帮扶其实现再就业。
    (6)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政府保养金分类调整机制和纯农民基本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按照“城乡统筹、七区一体”的要求,逐步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统一,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继续推进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各类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把城乡非公经济组织,农村范围内的各类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工等作为扩面重点,确保应保尽保、应缴尽缴。努力遏制农民工退保现象,采取措施鼓励无工作单位人员参保;加大断保人员的接续力度,重点做好“破关撤改”企业分流人员和历次被征地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断保接续工作。
    2.关于加大弱势群体扶助工作
    (1)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提升以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为重点的民生保障城乡统筹的水平,努力形成标准对接、全域覆盖、适应发展、具有个性的民生保障工作体系。推进低保标准城乡并轨。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建设。年内,我市七区和江阴市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同城对接、同域一体。同时,积极推进宜兴落实260元的农村低保最低指导线。推进医疗救助城乡一体。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即结即报系统、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调整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提高救助金核报水平,实现市区医疗救助城乡并轨,让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均等化救助。
    (2)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以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为重点,加大项目跟踪、督办力度,实施老敬老院消防、截污项目化改造;推进新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完成惠山五保老人颐养院、广益敬老院、周铁敬老院等9个项目的建成投运工作;年内完成市老活动中心改造,力争市儿童福利院、江阴澄江养老中心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年内新增1000张的养老床位目标,并争取有较大幅度提升。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着力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上深入研究,着眼基层保障方便快捷、资金足额到位完善体制机制。有效地整合多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多种形式并举,共同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福利事业等服务。对正常性救助、临时性扶助、慈善性互助、重大节日慰问等有机整合,积极探索研究社会救助工作“一口上下”“一网协同”的新方式。
    3.关于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完成和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解决
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致力于解决广大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工作目标和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解决,全面推进和完成年度任务,确保市民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一是巩固提高。对已经提前达到年度目标的项目,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既要确保稳定达标,又要争取超额完成任务。二是加快推进。对滞后于时序进度的项目,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对工作量主要在下半年体现的项目,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目全面完成。三是确保质量。进一步重视实事项目完成质量,把每个实事项目都办成广大市民的满意工程。四是加强宣传。加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的工作宣传,宣传实事推进成效,提高市民知晓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把为民办实事项目办成普惠工程。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