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次会议

[ 办理反馈 ] 关于无锡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10-01-14 16:26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意见收悉。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切实领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好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现将各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函报如下:
    一、关于经济转型时期就业创业情况汇报审议意见的落实措施
    接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的审议意见后,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门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审议意见: 
    一是把创业就业工作放上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把扩大就业、扶持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到“三个优先”:把就业创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确立经济发展和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优先位置,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抓好;对就业创业资金的需要优先安排,形成再就业资金的制度性保障。对于各项就业创业目标、任务,将进一步逐一细化、量化、硬化,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的工作机制,提高就业创业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二是深化服务企业稳定就业。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就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融、软件、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扩大新兴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老八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应享受政策的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确保各项扶持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推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确保城乡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保增长稳就业。
    三是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加强对“退城进园”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人群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各类就业群体的现状和问题,加强统计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就业。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职业中介机构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等形式,帮助“退城进园”分流职工市场择业。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就业困难对象认定,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针对服务外包、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等见习实训基地增强毕业生实践能力。
    四是加快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创业行动年“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创业助我行”、“创业知识大赛”、“创业服务进社区”“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全民创业、艰苦创业的生动实践,营造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根据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的创业特点,顺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打造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特色创业品牌。加快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创业项目,组织创业推介活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
    五是提升职业培训扩大就业。发挥行业企业平台的主体作用,给合本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广泛开展有引导性订单式培训,大力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人才。发挥公共实训平台培养技能人才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各类培训资源,推进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实训工作。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导向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建设一批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情况汇报审议意见的落实措施
    收到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情况汇报的审议意见”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纪黄继鹏,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全人,副市长陈金虎召集农办、国土、农林、财政等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人大的调研报告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步伐。继续把土地流转放上重要位置,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抓手,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面积比例还是运行质量都有更大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目前,农用地相对较多的江阴市、宜兴市和锡山区各镇、街道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下一步重点是对其进行完善,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及时掌握流转信息,主动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指导流转双方签订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做好登记、审批、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纠纷调处等工作。在完善各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市(县)、区农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各市(县)、区农业网等现有信息平台,在更高层次上为土地流转服务。惠山、滨湖、新区由于农用地较少,重点是加快“两置换”进程,对置换出的农用土地通过市场化方式由集体统一经营。
    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土地利用方向,引导农民按规划组织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底线不动摇。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格式。各类土地流转合同均在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并统一输入电脑,由乡镇汇总后报市(县)、区主管部门。对原有土地流转项目,也要补办相关手续,由镇统一备案,并分类处理。对土地流转价格明显偏低、群众意见较大的,通过适当方式调整。对流转项目加强跟踪管理,防止短期行为、掠夺经营。建立健全流转项目审核和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保障机制。对流转土地面积较大、涉及农户较多土地流转项目,乡村和市(县)、区对经营主体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项目可行性进行调查审核。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调节机制,确保不因农产品市场波动影响合同双方利益。
    四是进一步强化土地流转激励政策。认真落实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继续通过资金扶持等办法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同时引导鼓励市(县)、区财政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投入。
    五是妥善处理土地绿化。对租地绿化分期分批享受“两置换”政策,为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办理城镇社会保障。对一时无法办理社会保障的,则逐步提高土地租金标准。总体上,要让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土地租金价格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挂钩。
    三、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汇报审议意见的落实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和市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见面周”活动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全面落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的有关审议意见。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办理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今年以来,市政府和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分管市长、秘书长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分管秘书长协调解决办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明确办理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办理工作。最近,市委杨卫泽书记批示:“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提案是项严肃的工作,务必要高质量、按时限办理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要求:“近期加强一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确保办结率、满意率好于往年。”市政府办公室以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为抓手,加强与市人大、市政协的联系和沟通,全面落实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把办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真正使办理工作年年都有新进步。
    (二)进一步提升建议的办结率和满意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2009年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情况的通报》(锡政办发〔2009〕317号),要求各有关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认真分析和梳理2009年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进一步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今年的“回头看”工作,重点是4个方面:对已经办成的建议要巩固成果,对列入计划的建议要加快实施,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建议要改革创新,对不属于本级职权范围的建议要向上争取。通过各部门的努力,今年的“回头看”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初步统计,建议的落实率和问题的解决率有了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市政府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并与市人大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进行办理工作的检查和督查,一是通过召开承办部门调研会、座谈会、协调会等方法,明确办理要求,掌握办理进度,了解存在问题,解决突出矛盾;二是通过对代表进行电话随访、召开代表座谈会、组织代表专题视察等方法,听取代表的意见,接受代表的监督;三是通过召开承办部门与人大代表见面会等方法,搭建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办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和谐办建议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提高建议办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近年来,人大代表建议的起点和质量不断提高,办理难度相对加大。同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人员变动频繁,部分新手认识不到位、业务不熟悉。为此,稳定办理工作人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承办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尤其重要。主要的措施有3条:一是在每年人代会召开之后组织承办人员培训班,重点了解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的重要作用、建议的办理工作流程、办理工作考评办法、软件的使用等。二是修订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绩效考评办法,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建议和提案的办成率和代表委员的满意率。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建议提案办理网络平台,通过程序改版升级,增加综合分析、实时交流、考核评估等功能,加强交办单位与承办单位,承办单位与承办单位,承办单位与代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实时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办理工作的水平。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