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次会议

[ 工作汇报 ]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曹佳中

时间:2010-08-19 14:2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运河) 保护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强力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 保护修复工程。两年来,市区联动、区镇联动,政府强力推进、社会积极参与,五大街区(名镇)保护修复工程计划整体启动、全面实施,街区、古运河、古镇、古村风貌得到显著改观,历史文化名城群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保护工程已成为促进城市转型的强大动力。
    下面,我就五大街区(名镇)保护修复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明确任务,加强协调,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

    市政府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工程,即修复环城古运河历史风貌带,完成清名桥、惠山、荣巷、小娄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及荡口古镇保护工程;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玉祁、严家桥等10大古镇、古村保护工程;江阴、宜兴要迅速开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力争到2010年,将无锡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为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有序推进,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定期报告和目标考核机制
    建立了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性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各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或办公室。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办公会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从市级层面加强协调、支持,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人员配备、规划编制、资金落实。各地区、部门每半年向市政府报告历史街区(名镇) 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市政府按年度向市人大报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同时,建立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作为年度考核和评比的重要依据。杨书记、毛市长、周主任、贡主席等还分别到五大街区(名镇)现场办公,为基层解决困难,精心指导和推进工作。
    (二)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市政府要求分别在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国土划拨、土地出让、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工作支持、政策保障,有力推进工程进度。市规划局、市文化遗产局按照《实施意见》,增设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处,组建了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各市(县)区文化部门按照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增挂“文化遗产局”牌子,建立文管办等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辖区内有古镇、古村保护任务的镇(街道)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站,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
    (三)聘请一流规划名师,建立保护规划体系
    本着敬畏历史、不留遗憾的态度,为保证街区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各街区坚持规划先行,积极与知名规划编制机构合作,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并较好地把改善民生、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等开发利用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论证,编制整体性、高水平、高标准的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规。清名桥街区自1992年开始,先后历时16年编制5轮规划,最后的保护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由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领衔编制完成;惠山古街保护规划由云南建筑设计院顾奇伟教授(丽江古城总规划师)主持编制完成;荣巷街区和荡口古镇保护规划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编制完成;小娄巷保护规划由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主持编制完成。
    (四)挖掘街区文化底蕴,加强文物建筑保护
    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底蕴,制定“一街一策”方案,充分彰显街区特色,分别凸现清名桥街区的运河绝版、工商胜地,惠山古街的祠堂名家、泥人风采,荣巷的荣氏摇篮、工商精英,小娄巷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荡口的华氏义庄、耕读人家。根据“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人文性”的标准,科学编制文物建筑本体修缮设计方案,按照相应的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履行报审程序。依法划定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不断完备用地规划许可、房屋拆迁许可等有关行政手续,保证街区修复按时、有序推进。
    (五)积极探索政府为主,全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市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以管理、引导、支持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各市(县)区设立古镇、古村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为鼓励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率先成立市文化遗产基金会,首期社会募集2400万保护资金。每年安排经费,对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评选了一批群众性的“文保卫士”,并资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课题研究,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和两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暨事迹报告会”。
    (六)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依法实施街区保护工程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08-2012年立法规划》,市文化遗产局、规划局等部门组成了《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起草班子,密切配合、深入调研,对草案多次论证、几易其稿,经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集文物、名城、名村名镇、非遗保护等于一体的地方性法规,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增进群众福祉的目的,认真做好街区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处工作,依法处理行政复议案件。
    二、开拓创新,强力推进,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工程初显成效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各地区、部门抓住机遇,工程进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初显成效: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及详规编制先后完成,动迁已经大部分完成并正在进行扫尾工作,融资平台相继建立、招商及时跟进,街区业态分布规划不断优化,一大批文保建筑相继完成修复,文化内涵挖掘日趋深入。目前,清名桥街区的古运河、南长街,惠山古街的横街、下河塘,荣巷街区的善文化街,均已完成修复并对公众开放,小娄巷街区、荡口古镇基本完成居民动迁任务,并加快了工程修复速度。
    (一)划定保护范围,坚持高点定位
    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确定规划保护总面积达195.39公顷,其中清名桥街区50.89公顷,惠山古街40.92公顷,荣巷街区43公顷,小娄巷街区2.11公顷,荡口古镇58.47公顷;确定核心保护区总面积52.29公顷,其中清名桥街区18.78公顷,惠山古街15.42公顷,荣巷街区8.4公顷,小娄巷街区1.19公顷,荡口古镇8.5公顷。
    五大街区的保护规划坚持高点定位,规划目标分别为:清名桥街区打造集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街区;惠山古街打造为无锡历史文化集中展演的舞台、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胜地;荣巷街区打造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历史展示区,荣氏家族史展示区,体现无锡近代工商业繁荣时期历史传统风貌特色的民居民俗旅游区,有活力的高品味居住区;小娄巷街区恢复小娄巷“读书、出仕、建功、立言”文化特色,打造无锡首席“慢”生活体验区;荡口古镇打造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特色水镇和浓郁水乡气息的无锡“后花园”。
    (二)建立操作平台,多方招商筹资
    各街区积极拓展投融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五大街区共筹集街区修复建设资金49亿元,并积极开展招商推介,为修复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清名桥街区依托古运河投资公司,全面发挥其融资、开发、建设、运营等各项职能,筹集资金25亿元,在南禅寺商城升级改造中与无锡福莱佛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与香港新港物业签订了南长街商业合作协议,进行整体休闲旅游开发,启动和建设了N1955文化创意园、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惠山古街依托古镇建设投资平台,完成银团贷款20亿元,目前已到位16.5亿元,建设实际投资已达17.45亿元,制定了风貌区土地开发出让计划,积极向优质开发商推介,与香港元一公司等签订了意向协议;荣巷街区依托荣巷投资管理公司统筹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过渡区地块开发;小娄巷街区设立修复项目专项账户,依托崇安城投公司积极开展融资工作,前期项目贷款资金2亿元已经到帐,并与江苏文化产业集团等单位商洽合作;荡口古镇以荡口置业、荡口物业和鹅湖环境治理公司为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到位已达9000万元,2亿元项目贷款已经贷审委批准,积极与美立三彩等单位洽谈招商。
    (三)认真组织和实施保护修复工程
    1.动迁安置同步进行,为修复工程奠定基础
    清名桥街区全部完成清名桥沿河、南长街两侧3045户住宅、非住宅的动迁任务,将16家工业企业迁离了运河两岸。惠山古街完成308部队置换区动迁工作,核心区二期完成动迁562户,占总任务的99%,三期已全面启动风貌区公交停车场动迁和246户居民动迁,完成了对风貌区内11家企业、累计430亩土地的收购,惠山麓(二期)定向安置房建设进展顺利,12月份将完成全部居民的交付入住工作,三期安置房正着手启动建设。荣巷街区善文化街动迁已完成5.95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87.5%。小娄巷街区动迁已签约的住宅232户、沿街商铺16家,分别占总任务的91%和94%,实施了太湖化工厂地块安置房建设,明确了银仁御墅188套定向商品房的选房范围,并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有关动迁手续。截至目前,用地规划许可、房屋搬迁许可等批复手续已经重新办理完毕,动迁工作即将重启。荡口古镇完成一期420亩范围内的非住宅23户和住宅486户的动迁任务。
    2.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清名桥街区建成了知足桥路、大窑东路以及南禅寺跨塘桥等地下停车场,完成了南长街、南下塘沿线道路污水管网铺设,协调水利部门对古运河河道实施清淤整治,古运河南长段水质逐步好转。惠山古街完成了横街、上下河塘两侧路面铺设,完成了横街、龙头河两侧及修复的祠堂中的绿化,完成了横街电缆入地铺设和直街污水管线的铺设,对龙头河两侧驳岸进行了旧金山石贴面450米。荣巷街区荣毅仁事迹陈列馆入口广场绿化、管线入地和东侧居民楼平改坡已经到位,入口建筑布展装潢正加紧实施。荡口古镇北仓河中段的沿河驳岸、桥梁修缮工程以及沿北仓河南北两街的市政管线工程、民居工程等依次进入招标阶段。
    3.修复建设全面展开
    清名桥街区修缮或复建南长街两侧等建筑房屋近300间、2万平方米,张氏嘉乐堂、王氏槐荫堂、薛南溟旧居等多处名人故居、老宅修复完成,先后建成了运河文化艺术馆、丝业博物馆、窑群遗址博物馆、道教音乐博物馆,推进了南禅寺文化商城改造升级。惠山古街完成了宝善桥重建,修复了杨贞节祠等39个重要祠堂及祠堂码头22座。荣巷街区荣馆入口广场和牌楼等基本建成,善文化街南段西区地下室已完工,6幢新建筑及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封顶并正在装修,完成了荣巷西浜13、14号荣坤生宅等9幢古建筑的修复工程,北京史家胡同四合院复建和大公图书馆等古建筑修复准备工作就绪。小娄巷街区编制完成了20多组历史建筑修复设计和单体施工设计、街区整体建筑设计方案,启动了少宰第13号、小娄巷19号、25号和福田巷8号等四组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工作。荡口古镇已完成了王莘故居修复,并将修缮建设义庄、义仓、义学,恢复修缮华太师府、名人故居,修复古街、古桥、古巷、古弄、古码头、古驳岸。
    4.环城古运河历史风貌带已现雏形
    自2007年底环城古运河风貌带综合整治启动以来,以市城发集团为主体的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全力以赴,着重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1) 本着水清、岸绿、休闲的目标,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2亿元,将整治的重点放在对河道清淤、截污上。整修各类驳岸10公里,完善周边绿化3万平方米,景观绿化率达75%以上。同时沿岸增加了亮化照明,沿线14座桥梁进行了立面包装和整修,新建4座游船码头和1.4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打通了两岸步道。(2) 拆除了沿河危旧房、临时用房和违章建筑,腾出空间做优两岸环境,对于沿岸的成片住宅小区,则以平改坡、立面粉饰的方式“穿衣戴帽”,凸显江南水乡风貌。(3)邀请本地资深专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历史特色空间、历史景观为重点,建成了江尖公园和运河公园,重现了中国银行旧址、储业公所、税卡等历史遗迹,修复出“四门八区” 的景观格局,构建独具无锡特色的露天“博物馆”、休闲亲水步道和旅游的黄金水道。如今,修复后的环城古运河历史风貌带已现雏形,今年“五·一” 期间,中断了近20年的环城古运河水上游正式复航。
    5.十大古镇、古村修复工程有序推进
    严家桥等十大古镇、古村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区、镇(街)联动、以镇(街) 为主,纳入各地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评价体系,成立了有原住民参与的管理委员会,编制完成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意见,保障专项经费投入,正按照古镇、古村的保护要求和修复时序,认真组织实施。礼舍村、严家桥、大方桥等,深入挖掘古镇、古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展开了全面修缮,其中礼舍村在今年成功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去年,宜兴市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率先实现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群”。今年3月2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无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专家咨询会”,国家有关部门及名城专家对我市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的理念、措施高度赞誉,并表示积极支持我市宜兴、江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宜兴市已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专家评审、国务院行政审核阶段,专家评审组定于本月27日来宜兴进行实地考察。
    (四)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底蕴
    清名桥街区充分利用去年底举行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峰会”,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成立了清名桥古运河文化保护专家组,举办了“休闲南长街,魅力清名桥”为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2009年3月古运河水上游全线开通,街区被列入“世博体验之旅”,今年“五·一” 期间成功举办了世博婚庆盛典、文化旅游节、无锡首届万人相亲大会等大型活动。惠山古街成功争取了“中国泥彩塑研究院”和“中国泥人博物馆”落户惠山,举办了中国泥人艺术精品展、“惠泉酒坊”展、无锡泥人大师作品展、王木东大师美术展、惠山古街旧石构件展、无锡市围棋“三大棋王”大奖赛等一系列活动,新辟了过百龄事迹展览馆,举办了北塘文化旅游节。荣巷街区重点围绕“善文化、商文化、住文化” 三大文化主题,着力打造善文化街、商文化街和住文化区等三大精品亮点工程。小娄巷街区完成对小娄巷现状纪实影像资料初稿,出版了《小娄巷》一书,收购了一批站北广场拆迁中有价值的旧砖、石材、木料等构件和建筑材料。荡口古镇广泛征集文物文史资料,编印了荡口名人轶事纪实篇,获得了音乐家王莘家属捐献的90多件物品和文献,成立了荡口历史文化研究会,基本弄清了古镇的地图和风貌,组织鹅湖龙舟文化节等民间文化节庆活动,打响古镇的民俗文化品牌。
    (五)不断优化街区策划
    五大街区在修复的同时,积极深化文化形态、细化旅游休闲、优化商业服务、筹划运作模式等方面的规划策划。

    清名桥街区进一步完善街区的管理、商业、旅游和节庆等整体策划,完成了大南禅寺地区整体规划方案、南下塘河修复设计方案、锦泰片区设计方案和运河文化艺术馆二期设计方案初稿。惠山街区不断优化核心区、风貌区的业态布局,力争将惠山浜民俗风情水街和559产业园分别打造成高档次的综合商业区和一流的创意产业聚集区。荣巷街区进一步深化荣馆布展方案,致力打造4A级景区,调整商业策划与万达广场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及早筹划运维管理方案。小娄巷街区优化功能布局、业态配置等规划设计,完成了文化、商业策划方案,打造与崇安寺的“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慢”生活体验区。荡口古镇参考国内外文化、旅游、影视等方面知名专家的意见,编制完成了《北仓河重点地段详细规划》、《核心区实施规划》,以及旅游发展概念性策划、商业综合策划、开发总体策划。
    (六)积极参与“申名”、“申遗”
    各有关区、乡镇积极参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选工作,打造国家品牌。今年6月12日,清名桥街区在参加申报的全国200余街区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亲自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名桥街区”揭牌。今年,经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的评审,荡口古镇、礼舍村在全国294个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中脱颖而出,入围前30名,目前进入国家行政审核程序。今年,清名桥街区和惠山古街将分别以文化线路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努力打造世界品牌。
    三、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按时完成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性修复工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8年初见成效、2009年初具规模、2010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今年是推进全市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建设工作的收官之年。下阶段,我市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以温总理“四城”建设为要求,切实增强保护和修复一带五街区(名镇) 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城市转型,举全市之力按时完成一带五街区保护性修复工作。下阶段将围绕以下方面做好重点
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保护修复工程涉及面广、复杂性大,质量要求高、困难矛盾多。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推动、高效完善的工作保障机制,更需要上下一心、协同一致、强力推进。各工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区、乡镇等作为责任主体,加强工作督查力度,及时了解进度、总结经验、解决矛盾,形成方方面面的合力,确保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市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按照今年5月7日杨书记在五大街区(名镇) 保护性修复工作调研推进会上的要求,确保五大街区明年4月全面开街;各区、乡镇按计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十大古镇、古村修复工程,为“五年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江阴市应奋起直追,争取今年在省建设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工作上有所突破。
    (二)明确业态定位
    街区修复保护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与之相联系的、活态的文化传统和街区形态,统筹人文与自然,兼顾业态与生态,实现遗产保护的有机更新、永续利用。进一步加强对街区的业态布局和功能配置的研究,不断调整和优化街区的业态定位和策划,引进和建立与街区社会形态特色相匹配、肌理风貌相统一的业态种类。
    (三)建设精品工程
    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标准,真正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一方面,全面启动核心区修复建设,按照“历史文化肌理相协调、风貌相统一”的要求,对文保古建筑进行修复和重建,并突出个性和特色;另一方面,把保护性修复工作与保障民生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实施老城改造、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城市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实施道路、电力、通信、燃气、水利、环保、绿化、旅游、消防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工程,着力提升街区的生活品质和商业价值。
    (四)提升开发价值
    按照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原则,以“风貌统一、功能差异、品牌特色、社会运作”的思路,根据商业招租、景点招管、地块招拍、文保招管的要求,科学编制招商方案、政策,组织多种形式招商、推介活动,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集聚整合“吃住行游购娱” 等六大旅游要素,科学设计水陆交通、旅游线路等方案,使街区在内容上“留得住客”,在交通上“聚得拢、散得开”,真正把街区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五)加强宣传交流
    加大对一带五街区(名镇) 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当地居民、社会公众、各级政府对街区的价值和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积极借鉴各地街区(名镇)保护修复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我市的名城、名镇、名村,争取涌现出更多的国家品牌和世界品牌。
    各位领导、代表,实施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性修复工程是市人大的重大决定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无锡建设文化强市和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行动。全市各地、各部门将在市人大的监督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对历史、未来负责的精神,力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建设2010年建成,确保一带五街区保护修复工程2011年4月吴文化节时全面开街,确保十大古镇、古村保护修复工程2012年基本建成,努力给全市人民、给子孙后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