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次会议

关于我市水系规划与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水系规划与建设情况的汇报

时间:2011-07-20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就无锡市的水系规划与建设情况向人大常委会作如下汇报:
一、无锡市水系现状
1.概况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利分区为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宜兴市位于湖西区,江阴市和无锡市区位于武澄锡虞区。境内弱水动力条件的河网水系十分发达,全市有大小河道6288条,总长7024公里。
宜兴市属湖西区,分为南溪、洮蟢太、蠡河及凰川四个水系。南溪水系位于宜兴中部,上游为宜溧山区,入横山水库后,流经北溪、邮芳河、南溪(锡栗运河)、稨溪、桃溪等汇入西碄,经团碄、东碄,由城东港、大浦港注入太湖。洮蟢太水系包括洮蟢与太蟢两部分河网,洮蟢河网位于宜兴西北部(洮湖与蟢湖之间),主要河道有北干河、中干河、孟津河、西溪河等。太蟢河网位于宜兴市东北部(蟢湖与太湖之间),主要河道有漕桥河、殷村港、烧香港、武宜运河等。蠡河水系位于宜兴市东南部,上游为丘陵山区,南支?西河,北支蒋笠河,下游为滨太湖河网平原。凰川水系,位于宜兴东南?东,东临太湖,南以江、浙两省界岭为界,由西向东经新港、大港、南湖港入太湖。宜兴境内还有太湖、蟢湖、洮湖和西碄、团碄、东碄以及马公荡、都山荡、临津荡等26个小型湖荡和库容1亿多立方米的可供全市人民饮用的横山水库。
江阴市和无锡市区均属武澄锡虞区。江阴市河道多为通江河道,青祝河以南河道,一般南流入无锡市区;以北河道,北流入长江;当长江低潮位和太湖高水位时,全部北泄入江。江阴境内分为张家港水系、锡澄运河水系及新沟河水系。张家港水系包括张家港、大河港等通江河道,汇东横河、应天河、祝塘河、东清河及张家港市和无锡市区来水泄入长江。锡澄运河水系主要河道有白屈港和锡澄运河,汇应天河、冯泾河及青祝河来水入江。新沟河水系主要有新沟河、桃花港、窑港、利港、芦埠港及申港,新沟河拓浚后可北排市区涝水。
无锡市区河道总体上是以境内略呈横向的京杭运河为中轴组建成河网水系,并通江达湖,与流域水系融会贯通。京杭运河以北主要由锡澄运河、白屈港、东清河、望虞河等纵向入江河道连通长江,同时由九里河、伯渎港、锡北运河等横向调节河道经望虞河进入长江;京杭运河以南主要由直湖港、梁溪河、骂蠡港、曹王泾、长广溪、蠡河(小溪港)、大溪港等入湖河道连通太湖。
按照河道的规模和作用,可将河道大致分为流域性河道、区域性河道、地方性河道、圩区河道等。流域性河道主要有京杭大运河和望虞河,区域性河道则较多,如锡澄运河、白屈港、直湖港、伯渎港、九里河等。流域性河道和区域性河道构成无锡市区水网的骨干框架,是行洪、排涝和引水灌溉的主要通道;地方性河道以排除区和乡镇境内的洪涝水为主要作用;圩区河道则构成圩区水网,发挥着调蓄、排涝和灌溉等作用。
2.主要河道
(1)主要入江河道
望虞河:南起太湖,北至长江,原为区域性排涝水入长江的重要水道,市境锡北运河、九里河及伯渎港等东泄涝水都入此河。1991年实施十大治太工程,拓浚望虞河后改为以排泄太湖洪水为主,兼排澄锡虞涝水的河道,境内段长27.5公里,河底宽72~94米,最大设计排洪流量450立方米/秒,最大设计引水流量400立方米/秒。2002年起,该河又成为“引江济太”的主要通道。
白屈港:北起长江,南至北兴塘河,全长46.2公里,是锡澄地区重要的泄洪排涝通道,也是武澄锡引排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白屈港市区段长12.65公里,与之相通的横向河道有九里河、锡北运河、界河等。
锡澄运河:南起京杭运河,北至长江,全长37.5公里,其中市区境内长13.1公里,河底高程0.0米左右,河底宽度20~25米,边坡1:2。锡澄运河历经多次疏拓整治,现为锡澄地区的主要的引排河道和通航河道。市区境内与锡澄运河相通的横向河道主要有京杭运河、锡北运河、北塘河-界河、万印河(万寿河-印桥港)。
东清河:南起锡北运河,北入张家港,通过张家港和十一圩港入长江。
(2)主要入湖河道
直湖港:全长20.5公里,北起京杭运河,南通太湖,是市区西部圩田及西南部丘陵地区的排灌、通航干道。1998年10月在直湖港口建水利枢纽,包括总宽26米节制闸和8(12)*90米套闸,此枢纽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武澄锡低片南控制线及太湖大堤的重要控制工程,具有防洪、排涝、航运和保护太湖水质等综合效益。
梁溪河:北起环城河,南至太湖,全长7.97公里,是市区和锡澄地区联接京杭运河和太湖的主要通道之一,具有泄洪、排涝、旅游通航功能。1991年,梁溪河入湖口建成犊山防洪控制工程并发挥防洪、引排水、挡污、旅游通航等作用。
曹王泾:东起京杭运河,西至五里湖,全长6.46公里,是市区和锡澄地区泄洪排涝入湖的主要通道之一。
蠡河(小溪港):是锡澄地区泄洪排涝入湖的主要通道之一,自曹王泾中龙潭村分流,南至太湖,全长6.87公里。该河入湖口建有6米节制闸和6*60米套闸。
大溪港:北起京杭运河,南至太湖,全长5.04公里,为市区和锡澄地区泄洪排涝入湖的主要通道之一。该河入湖口建有2*10米节制闸。
(3)其它主要河道
京杭运河:京杭运河长江以南段又称江南运河,联结南北诸河通江达湖,是泄洪排涝和航运的重要水道。该河斜贯无锡市,市境范围内全长41公里,河底宽35~94米,枯水期流量20~3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168立方米/秒(洛社站)。该河历史最高水位4.88米(1991年),最低水位1.92米(1934年),防汛警戒水位3.59米。
伯渎港:西起古运河,东至望虞河(漕湖),全长24.14公里,是市区境内引排干河之一,并具通航功能。该河苏团桥处建有船闸和节制闸各一座,属望虞河西控制线工程。
九里河:西起北兴塘五丫浜,东至望虞河,全长29.84公里,是市区境内引排干河之一,并具通航功能。该河在锡沪公路11号桥西处建有船闸和节制闸各一座,属望虞河西控制线工程。
锡北运河:西起锡澄运河,东至望虞河,市区境内长37.1公里。是市区境内引排干河之一,并具通航功能。
3.现状水面积率
据调查统计,无锡市区范围内(不计江阴、宜兴)村级以上河道共有3324条总长2976.57公里,河网密度约每平方公里有河长2.3公里,此外,市区范围内尚有湖泊面积346.67平方公里,除332.37平方公里太湖面积外,其它湖荡面积约14.3平方公里。
根据《无锡2009统计年鉴》分析,不计太湖、望虞河水域,不计独立的鱼池、水塘和零星的小塘库,无锡市区现状水面积率平均约5.1%。而根据《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报告》对1997年有关面积资料的统计分析,武澄锡虞区域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4%左右(不计太湖、望虞河面积)。无锡市区现状水面积率比武澄锡虞区域低2.3%。
无锡市区现状水面积率统计分析表
市区平均 城三区 新区 滨湖区 惠山区 锡山区
水面积率 5.1% 5.69% 4.72% 4.28% 7.41% 3.9%
  无锡市区河道宽窄不一,流域性、区域性河道面宽一般在40~70米以上,而老城区部分河道面宽仅10米左右。河底高程一般在0.0~1.5米左右,正常水深2~3米左右。目前,城市建成区、集镇区或居民新村附近的河道大多建有不同型式的护岸,其它以自然土质岸坡为主。
二、无锡市现状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锡发达的河网水系为城乡取水、引排水、航运、灌溉、涵养水源和维持生态平衡提供了必要的和极为有利的条件。但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农田面积的减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河道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弱化,在各项涉水项目建设中,部分水系遭到人为破坏,局部地区水面率锐减,水系萎缩并致引排不畅,对地区防汛保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河网水系削弱
一是水系萎缩。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导致与河争地,造成了城市建设和地块开发时填堵河道、侵占河岸、覆盖河面等种种蚕食河道的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河道水体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面貌,草率地、简单地填埋或覆盖河道,形成了许多死水潭、断头浜(尽端河),一些河浜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水系萎缩,使得调蓄水面积大大减少,进而增加了高水位发生机率。典型地块如无锡老城中心区,该区域原有河道纵横交错,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这些河道绝大部分遭到填埋,以致该区域河道严重萎缩,现今的中山路、人民路、解放东路、学前街、县前街等道路均是通过填河而来,目前老城中心区已然成为实心地,暴雨时道路严重积水已成常事。又如无锡新区,在旺庄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填埋河道和缩窄河道现象,局部区域水系明显萎缩,区域调蓄能力大大下降。
二是引排不畅。开发建设过程中占用、填塞河道现象严重,产生了不少断头浜;一些村镇在河道内层层断坝、围河养鱼,使得河道调蓄功能及过水能力变差;某些河道本身曲曲折折,工况不佳。上述因素导致了局部区域水系不顺,河流不畅。
2.河道淤积,岸貌差乱现象普遍
1998年~2005年,市区河道曾全面疏浚过一遍,但河道淤积速度惊人,淤积现象仍很严重。据调查分析,市区大部分河道淤积率达10厘米/年以上,有的城区河道如冷渎港、塔影河等平均在15~20厘米/年。目前城区大部分未经整治的河道淤深超过60厘米。河道淤积,不仅与河道水土流失、向河中抛扔垃圾和直接排污等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平原地区河流流速缓慢有关。河道淤积造成河床抬高,不仅使得河道过水能力变差,影响到当地的引水、排水和蓄水,还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和污染加重。
市区大部分河道驳岸为八十年代以前所建,质量较差,渗水严重、破旧失修。一些偏远死角河道,河岸上往往有垃圾杂物堆放或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而且市区许多河段沿河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截污设施也基本没有,河岸面貌既差又乱。既不利于防汛抢险,也不利于沿河绿化布景及河道生态功能的发挥。
3.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随着市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垫面变化较大,硬质地面越来越多。地面的硬质化,使得地表径流系数变大,产汇流速度加快。而产汇流速度的加快,将导致河道洪峰流量加大,洪水位抬高。但多年来河道淤积日趋严重,行水能力不断削弱,地区防洪矛盾进一步加剧。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圩区排涝能力进一步加强,不少农区圩区排涝动力超过10~20m3/s/万亩,城市圩区排涝动力更高。圩区排涝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得圩区的自保能力大大加强,一旦有强降雨,各圩区同时集中外排,圩内涝水归槽速度明显加快,而圩外河道断面不相适应、排洪能力不足,河网调蓄能力下降,使地区水位不断升高。外河水位的抬高又加大区域防洪压力。
为确保武澄锡虞区域和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均要求疏拓地区主要引排河道,但目前防洪规划实施进程跟不上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速度,尚有许多河道没有如期整治。
4.水环境及水生态恶化
一是水质污染严重。无锡是水网密集的江南水乡,但由于水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河道的纳污负荷大大超出河道的自净能力,导致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河道水质普遍较差。同时,水生态系统也随之恶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资源因此受到极大威胁。目前市区有些河道尚存在排污口直排现象,部分河道水质较差,严重影响河道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破坏了城市风貌和投资环境。
二是硬质护岸影响生态。目前城市建成区内河道大部分修建了护岸,护岸型式以硬质的浆砌石驳岸居多,该种护岸虽发挥了诸如挡土、护坡、防洪等作用,但同时也打破了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河流部分生态功能丧失,加剧水生态环境退化,给水生态带来不良影响。
三是滨水防护绿地建设不足,不利于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环境效益。滨水防护绿地(绿化带) 在保护河道的同时发挥生态防护作用,能过滤和拦截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的污染、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系统基础环境;但目前市区河道滨水防护绿地建设不足,滨河绿化主要集中于京杭运河等大河道或城区、镇区部分已整治过的河道。农村地区的河道两岸绿化还未达到全覆盖。
5.河道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河道管理机构不全。目前,除无锡市水利局下设河道堤闸管理处、滨湖区水利农机局下设河湖堤闸管理处,城三区(北塘区、崇安区、南长区) 和新区河道由无锡市河道堤闸管理处直接管理外,惠山区和锡山区水利农机局均无专设的河道管理机构。
二是河道维修养护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少,长效管理不能保证。以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为例,2004年起第一轮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共整治河道113条,总长79.18公里,清淤155.5万方,新建护岸38.9公里,加固整修护岸68.5公里,新建(包括改建)排涝调水泵站45座,新建景观绿化10.2万平方米。但是,城区河道经过综合整治后,由于河道维护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少,长效管理不能保证,部分河道工程设施(驳岸、护栏、景观平台休闲设施等)损坏后不能及时修复,影响了河道正常功能,破坏了河道环境,部分河道水环境出现脏、乱“回潮” 现象,使河道整治成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2008起,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又开始第二轮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目前已有17条城区河道整治完成,这些河道的日常维护管理同样面临着问题。
三、开展水系规划及建设情况
(一)水系规划编制情况
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水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早在2003年市政府办公室以锡政办通[2003]32号文下发了《关于无锡市区河道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编制水系规划。
无锡市水利局及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要求,开展了水系规划编制。各级水系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市政府先后以锡政发[2008]179号和锡政发[2009]5号文批准了《无锡市区水系规划》和《锡山区水系规划》。江阴市、宜兴市也按市政府要求,分别编制了各自的水系规划。
为适应市区南进的要求,市政府在2008年还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太湖新城、蠡湖新城等区域水系规划的编制,并在2008年以锡政发[2008]233号文批准了太湖新城生态水系规划。到目前为止,我市境内的水系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些规划都为无锡市河湖水系的保护、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开展无锡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 “十二五” 期间无锡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水利的率先发展作保障,需要以水利现代化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根据市领导部署,我市决定开展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创建工作,并获得了水利部领导的支持。根据无锡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无锡市计划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1.河湖水网络联通工程。构建江河湖荡联通、河网相通网络体系,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
2.城乡防洪保安引排工程。使新城区达到200年一遇、圩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3.河道治理工程。按照生态、环保、景观、人文相结合的要求,系统开展河流、湖泊整治。
4.大中型灌区治理示范工程。按照标准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大中型灌区灌排能力。
5.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区工程。通过圩区达标、农村水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率先建成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区。
6.区域水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太湖生态清淤、调水引流和蓝藻打捞、生态修复,建设水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7.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实现用水总量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创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
8.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结合无锡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建设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9.水利物联智能信息系统示范工程。整合防汛指挥决策、调水引流、水量水质监测、蓝藻打捞处理、湖泛巡查监测等系统,建设水利物联智能信息系统示范工程。
10.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示范工程。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水管水能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水利改革,着力加快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目前,我们已先期与水利部水规总院签订了编制现代化规划委托意向书,正在抓紧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进度,编制工作将在年内完成。6月份完成规划报告初稿,7月份召开专家咨询会,9月前完成修改稿,11月份完成规划编制主体工作,提交规划报告送审稿。目前,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的意见已经草拟完成。5月19日,水利部周学文总规划师带队,邀请十位专家、六省水利厅6市水利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查无锡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大纲。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通过建设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为发达地区水利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在防洪保安、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立标杆、出标准,实现无锡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积极开展河湖水系整治
根据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市区水系规划及太湖水治理总体方案要求,近年来,水利部门实施了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并不断加强河道管理与保护,无锡市城市水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水质逐步改善,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实施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2002年起,我市实施了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生态清淤、退渔还湖、动力换水、湖岸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手段,有效改善了五里湖水质,恢复了五里湖地区生态环境,成为湖泊治理的典范。
(2)开展太湖生态清淤和入湖河道整治
2002年起,为治理太湖污染,改善太湖水质,开始对太湖、五里湖水域进行生态清淤,共完成清淤面积约50平方公里,清除污染底泥约1600万方,有效减少了太湖内源污染,改善了太湖水质。同时,还对市区主要入湖河道如直湖港等进行清淤整治,减少了入湖污染。
(3)对区域河道和骨干河道进行拓浚整治
为解决锡东地区排水出路,保障望虞河引江济太水质,改善地区水环境,2006年,启动实施了走马塘整治工程,对无锡市境内39公里河道进行拓浚整治,打通地区排水出路。同时,治太总体方案还规划了新沟河、新孟河和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同时,近几年我们对西横河、老桃花港、锡北运河、梁溪河等骨干河道也陆续进行了整治,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和过水条件,美化了河道环境。
(4)重点开展城区河道综合整治
根据《市政府关于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三年目标的实施意见》,为改善城区水环境,消除城区河道黑臭和脏乱差现象,从2004年起,对城区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清淤、截污、护岸整治、水系调整、景观绿化等,第一批113条,第二批17条。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城区河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既理顺了地区水系,保障了引排通畅,又减少了入河污染,遏制了水质不断恶化的势头,改善了人居环境。
(5)坚持进行调水引流
一是开展以改善太湖水质为主的梅梁湖调水引流。通过梅梁湖泵站、大渲河泵站,科学调引梅梁湖、贡湖水体,加速水体流动,确保太湖水源地水质安全。形成了汛期太湖水位低于3.30米,即启动常熟枢纽,枯水期尽可能加大入湖流量的调水引流机制。梅梁湖泵站去年以来调水5.14亿方,自2007年5月开机以来累计调水近30亿方,大渲河泵站去年建成以来共调水3.77亿方。
二是开展以改善城区水质为主的城区河道调水引流。水利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城区河道调水方案,制定了《利用城市防洪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方案》,利用“南进北出”、“东进西出”、“东西互补” 等八条不同的调水线路,根据不同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城区河道的不同条件,灵活调动大包围枢纽工程,引长江或太湖的较好水源入城区,有效拉动城区河网水体流动。近年来每年城区调水量超过2亿立方米,城区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经检测,调水后城区内河水体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指标大幅降低,最大降幅达76.2%,河道水体的黑臭现象有了很大缓解,城区受益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超过150万。
(6)持续开展蓝藻打捞与治理
2010年1月至12月,全市累计打捞蓝藻73.6万吨(含藻水分离站自吸处理蓝藻11.1万吨),2007年至今,我市已组织太湖蓝藻打捞210.5万吨,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了562.1吨的氮和140.5吨的磷,为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确保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着力推进河道综合管理
一是建立全覆盖的河长制监管机制。在镇级以上河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的基础上, “河长制”管理已经覆盖到村级河道,提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2010年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的目标任务。目前全市实行“河长制” 管理的河道(含湖、荡、碄、塘)共达到1280条。
二是认真落实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清河行动”,43条黑臭河道都达到了“一河一图、一河一动态影像、一河一情况说明” 的要求。目前,19条河道基本完成清淤任务,年底前320个排水达标区截污任务基本完成。通过努力,我市79条重点河道断面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升。去年断面水质综合判定达标率为91.14%,明显高于2009年全年75%的综合达标水平。
三是修复农村河道生态。2003年起,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洁“家河”行动,2006年又实施村庄河塘疏浚工程,完成村庄河塘疏浚2403条。目前全市已有4584条河道、14632个村庄河塘落实了长效管理,占农村河道的95%,共有专、兼职管理人员4970人,每年落实长效管理经费3000万元。
(五)实施太湖(蠡湖)新城流域治理工程
根据市政府《关于太湖(蠡湖)新城流域治理三年行动计
划》要求,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实施水系优化及引流活水工程,目前,水系优化及引流活水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下发各板块,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经过三年努力,通过优化水系、引流活水和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把180平方公里的太湖(蠡湖)新城建成国内具有示范意义的清水流域,为国家治理太湖目标实现和无锡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四、下阶段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水系规划体系
目前我市虽已编制完成了较全面的水系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河道无法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部分水系规划已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原批准的水系规划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下阶段,各级政府应以创建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为目标和抓手,高度重视水系规划与建设工作,落实专门机构与工作人员,确保专项工作经费,加强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对我市水系规划进行修订。
2.加强水系规划执行情况的督查
有了一个好的水系规划,还必须认真执行,才能发挥规划的作用。近几年来,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不按水系规划确定的河道规模实施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最近实施的清水河工程,规划要求河口宽度为25~37米,但实际上,部分河段口宽仅20米左右,远没有达到规划要求。因此,应加大规划执法力度,杜绝不按批准的规划实施行为的发生。
3.进一步加强对重要河流的治理
大江大河经过多年治理,抗御洪涝风险和水资源调蓄调度的能力持续增强,城乡河道经过这几年的持续疏浚整治,引排能力和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但许多区域性的重要河流由于长期疏于治理,功能自然衰减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整体功能效益发挥的突出薄弱环节。我们把加强区域性河流的治理列为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特别是要抓住当前水利部把中小河流整治列为“十二五” 时期的重点工作的机遇,加强入湖河道、中小河流的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地区入江入湖能力,继续拓浚入江入湖骨干河道。应继续尽快实施大河港、伯渎港、九里河、曹王泾、大溪港等河道拓浚工程,进一步增强行洪排涝能力。
二是增加引江济太线路,进一步提高引江济太能力。在现有望虞河线路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新沟河、新孟河工程,通过增加引江济太水量更有效地改善太湖水质。
三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十二五”期间完成宜兴稨溪河、江阴青祝河等多条地方区域河道的治理工作,提高中小河流引排能力,保障重要县域和农村地区防洪安全。
四是加强对湖荡的整治和保护,发挥湿地功能。湖荡和湿地是水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蓄雨洪、改善生态环境和区域小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湖荡和现存的宽阔水域,应严格保护。要逐步恢复和修复湖荡的生态系统,建立沿岸湿地保护区以及小型湖荡和河流湿地保护区。
4.继续深化河道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
积极推动河道管理实施细则的立法工作,切实加大对江河湖泊管理保护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定期向社会发布重要江河湖泊生态健康状况的社会公报,积极促进珍惜江河湖泊资源、维护健康生态的社会共识,为依法严惩破坏江河湖泊资源的非法行为营造社会氛围。
5.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确保我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成效,保证河道防洪、航运、环境、景观、生态等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应当落实河道维护管理经费,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好我市城区河道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