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次会议

关于无锡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关于无锡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时间:2011-09-20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意见,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关于无锡市2010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无锡市2010年度决算报告的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市审计局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内外双修” 的方式,着力提高审计整改工作质量和水平。对内,制定《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制度》,明确了审计组及其所在处室承担审计结论落实的具体责任,并将审计结论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处室年度考核。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和跟踪回访,帮助和指导被审计单位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对外,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联动查处机制,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大力加强审计宣传力度,推动审计整改工作法制化建设,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2011]2号),明确将各地、各部门的审计整改情况列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内容,要求各相关部门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要求各市(县)、区积极推进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形成审计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无锡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加大审计信息公开力度。一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审计透明度。修订《无锡市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和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执法的透明度,按照《江苏省审计厅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及市政府法制办要求,认真做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明确审计过程关键环节的时限要求,细化行政处罚裁量标准。通过完善制度、固化工作流程、实施电子监控,构建一套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模式,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机制,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审计的公信力、执行力和影响力。二是完善信息公开载体,为民众提供方便。调整完善我局对外门户网站,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方便。对我局门户网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版面调整,增加、充实有关内容, 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及时发布和更新政府信息,把无锡审计网站作为展示无锡审计形象的总窗口、为民服务的总平台、联系群众的现代化桥梁。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重要信息栏目中增设行政公务和统计数据栏目,丰富政务信息内容,提高完善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功能。重点突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对外宣传、网上办事、公众互动等内容,加强网站技术力量建设,指定专人负责门户网站的维护、更新工作,保证公开的政府信息常有常新。三是创新信息公开方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审计”模式。在审计项目计划阶段,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审计项目实施前,按月度公开本月实施的审计项目计划,接受群众监督;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邀请社会各界参与审计评价,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在审计结束后,及时公开审计结果,让群众了解审计工作成效。“参与式审计”,更加贴近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公开征求审计项目计划,使计划制定更为科学,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加强化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对公众关注的民生项目进行审计,促使社会更和谐,群众更满意;更好服务于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 审计中注重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被审计单位一起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更加扩大审计的影响力,社会各界通过参与审计工作,更加了解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四是不断深化信息公开内容,加大审计公开度。根据无锡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注重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逐步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深化审计公开内容。市财政局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财政工作的审议意见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夯实收入增长基础。结合市委、市政府梳理整合产业政策和出台“产业升级行动计划” 的契机,认真研讨并制定相关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进一步支持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我市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优化整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按照毛小平书记“出成效、出人才、出品牌”、朱克江代市长“做大、做强、做高重点企业”指示精神和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现有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进行全面的优化整合。整合资源,调整支出结构, 突出重点,聚焦扶持方向。按照“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成长型企业、骨干龙头型企业” 三类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二是完善政策,集中财力,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围绕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及时修订、完善出台财政扶持科技创新发展政策和办法,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整合政府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有关科技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三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做大科技创新投入资金“蛋糕”。对上主动研究政策,掌握政策动向, 主动加强与部、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各类扶持辅助资金,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各类扶持资金, 优先推荐成长快、效益好的企业,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继续做好国家与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财政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软件产业引导专项、国家与省专利资助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专项)等各类项目申报工作,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收入评估体系建设,改变考核增长率的现状,落实征缴率考核。从微观税源监控着手, 完善信息源的拓展和收集,逐步形成较为科学和先进的评估工具和手段,促进征收部门征管水平的提高。依法组织收入,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充分利用财税联网分析系统,加强对税收级次的比对分析,进一步严肃财税秩序和财经纪律。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民生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今年以来,我市财政支出进一步突出民生优先,财政保障重点向民生方向倾斜,全力促进全市民生事业发展,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从下半年开始,根据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财政部门将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各类财税保障政策的统筹平衡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财力优先保证行政运转、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治理、“三农”、重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廉租房建设等工作。发挥财税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感,真正把好事办好。
(三)严格落实厉行节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继续狠抓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及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保重点压一般”,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 和《省纪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要求的通知》(苏纪发[2011]16号) 文件精神,2011年我市财政部门协同各方从源头出发,继续对党政机关一般性支出和部分政府专项资金进行了统一的压缩,以降低支出规模, 确保中央和省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九项要求落到实处,并再次明确对预算安排之外的一般性支出追加申请,实行“财政不受理、政府不督办”的政策。
(四)规范预算外资金监管,推进预算外纳入预算改革。自2002年起,我市已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全口径编制部门预算。目前,按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要求,我市对预算外收入已经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 管理。当前,针对中央、省将预算外收入缴入国库的要求,我们正按照省厅的意见,进行预算外资金梳理,同时,密切关注省财政厅和周边兄弟城市的工作进展,争取平稳过渡,逐步将预算外收入全部缴入国库。
(五)稳步推进财政改革,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按照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围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一是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改革,以预算绩效目标为导向,推动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并不断研究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努力加强绩效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财政资金跟踪问效,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水平。二是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包括“内控、外控、监控”,覆盖财政管理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全市财政账户清理,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四是健全政府采购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分散采购监管、评审专家管理、采购预算编制执行等一系列政府采购新规范;五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加大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管理及闲置资产收缴变现工作力度;六是谨慎推行政府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开展调研摸底,制定严密周全的预算信息公开预案;七是配合加快投融资体制转型,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和《市政府关于印发2011 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锡政发[2011]21号) 精神,积极配合发改委、国资委做好投融资体制转型工作,努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要求。
(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2008年开始,针对城市扩展、功能提升、社会转型带来的管理重心下移,按照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财随事转、费随事转” 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结合省财政体制调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已理顺了市和新区财税管理体制。同时,新一轮财政体制一定五年,到2012年到期,为维护体制的严肃性和保持体制的稳定性,一方面,我们将严格落实现行财政体制文件的相关规定,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促进市区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继续探索研究财政体制,在下一轮财政体制调整中,通过从全局和总体上平衡市与各区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较稳定完善的市对区财政体制。
(七)加快审计问题整改,推进财政精细管理。市财政局对《关于无锡市2010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高度重视,目前,全局各相关处室正针对审计报告中涉及财政部门的问题(包括直接涉及财政和间接涉及财政管理的问题),结合预算信息公开、绩效管理等财政重点改革要求,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和改进意见。同时,市财政局将以审计问题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预算安排、绩效论证和财政管理等财政工作,力求进一步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对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情况汇报的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市文广新局会同规划局,组织五大街区(名镇) 所在地(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和锡山区) 的相关领导和同志召开会议,专题学习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保护决定》) 的审议意见,针对五大街区(名镇) 的保护修复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结合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就下一阶段街区(名镇) 保护修复工作提出贯彻落实措施:
(一)严格规划修编与执行。五大街区(名镇) 的保护规划均由国内一流的文保、规划名师领衔编制完成,经过了严格、反复的论证和行政审批,是保证街区科学地进行保护修复的法律依据。因此,在街区保护修复过程中,应当严格修编程序并认真落实执行保护规划。一是完善和修编保护规划。保护修复要统筹水系整治、景区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集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街区历史建筑修复、业态布局、旅游发展等配套规划。同时,适当放缓速度,慎重进行保护修复,优化水陆交通、车辆停靠、旅游线路等设计方案,使街区在内容上“留得住客”,在交通上“聚得拢、散得开”,为今后景区的运行和管理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打造文化、旅游的精品工程。二是要严格落实执行保护规划。要尊重已形成的规划成果,按照市政府公布的街区(名镇) 保护规划范围,坚持“有机更新、永续利用、特色各异”的规划定位和“一街一策的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核心区、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的保护范围,由文化、规划部门组织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加大指导、监督力度,严格规划的修编程序,杜绝任意扩大和改变规划保护范围,维护规划审批的严肃性、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历史风貌的真实性。
(二)加快完善业态布局。街区(名镇) 修复采取居民整体搬迁的模式,造成居民建筑、历史建筑(尤其是祠堂建筑) 大量空置,要集中精力加强对街区核心区功能业态和开发利用的研究。一是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内涵。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文化内涵的研究、发掘,着力复兴、凸现街区历史特色和文化形态,为保护修复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也为业态利用搭建良好平台。二是不断优化和调整业态布局。按照“与街区文化特色相匹配、肌理风貌相统一” 的原则,研究处理好核心区文化传承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和比重,目标人群的分类及特点,旅游服务要素的优化组合等,坚持核心区业态总体以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为主,形成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格局,杜绝过度商业化开发和同质化竞争。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随着核心区保护修复基本完成,各街区相继进入后期运营管理阶段,要加大对文化内涵和业态利用的宣传推介力度。一是加强文化内涵展示。尽快启动文化场馆的注册申报、布展陈列、开放运营等工作,尽早开放、正常运营和惠及百姓,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讲座报告、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走进街区,了解街区历史文化内涵, 为业态经营利用积聚人气。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地区、部门优势资源,全方位包装策划, “走出去” 举办国内外宣传推介活动,借鉴各地街区保护修复的成功经验,积极创建名街、名镇、4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快清名桥、惠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提升对外整体形象,营造“文化街区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的良好氛围,真正把街区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多业态、高水平、游客向往、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保护决定》关于街区保护修复的时间节点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街区保护修复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责任主体和部门的督促考核,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和时间观念,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原因分析,有效解决后期资金短缺和搬迁扫尾等突出困难,努力实现各板块保护修复进度的平衡。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文化、规划等部门对街区保护修复的监督、指导作用,并会同有关部门和责任主体,构建、优化行政审批、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品牌营销等服务平台,出台街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根据文物保护、城乡规划、消防、拆迁等法律、法规,努力完善修缮审批、消防安全、搬迁安置等法律手续,为街区保护修复的健康、持续推进提供全面、有力保障
实施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性修复工程是市人大常委会的重大决定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无锡建设文化强市和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监督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一如既往地以对历史、未来负责的精神,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要求,高效部署、强力推进,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水平,一着不让地继续推进并早日圆满完成五大街区(名镇) 保护修复工程,使之成为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特色工程,成为无愧于历史和后人的精品工程。
三、对关于我市水系规划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的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市水利局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措施:
(一)以加快推进无锡水利现代化为抓手,科学编制水系规划,全面优化水系布局。早在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就率先启动了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今年6月, 国家水利部正式明确我市为国家首批“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根据无锡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我市将力争到“十二五” 末,基本建成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目前, 《无锡水利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水利部水规总院负责编制,《规划》初稿已经完成,计划10月份组织专家审查并报批,年内由水利部与江苏省政府联合批复。在《规划》文稿中,水系规划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是以流域性河道和市(区) 级河道为框架,按照从上游向下游,从骨干向枝干的原则进行梳理,将境内的江河湖库塘碄连为一体,联通成网,优化河网布局,构建引得进、排的出的城乡一体化的水系格局。
(二)切实保护现有河道,严格执行占补平衡制度,控制保护现有水面率。按照《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水利部门严格按照占补平衡制度,对涉河建设项目强化管理,控制保护现有水面率。2009年以来,我局审批的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无锡港城郊港区新安大桥作业区一期、二期工程、无锡绿城湖滨置业有限公司蠡湖2号地块水系调整等26个建设项目,全部按照等效等量平衡原则,要求建设单位先行编制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或者水系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我局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按照《条例》规定进行补偿,确保水面率不下降。
(三)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水利资金投入。在8月2日召开的全市推进水利与农业现代化工作会议上,毛小平书记、朱克江代市长分别作重要讲话,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再次重申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严格执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不断拓宽水利建设领域、扩大水利投资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明确要积极争取国家水利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加强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管理,确保全额专项用于水利建设。对于治理后的河道,各级政府要专项安排维修养护经费,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提高河道管理规范化水平。
四、对市大常委会关于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评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市旅游局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评议意见的要求,制定了贯彻落实的措施,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空间布局优化工程。合理布局产业要素,构建全市旅游“七区一体,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城区各区将本着“科学开发、资源共享、错位互补、统筹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及配套,全面实施“太湖山水精品、文化园林名品、度假休闲新品” 三品战略,重点打造三大特色旅游品牌:以太湖蠡湖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以及以环蠡湖和十八湾为载体的环太湖风光带,集聚度假休闲要素,培育滨湖度假休闲品牌;以古运河梁溪河为核心,结合沿河整治和修复工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打造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气息的城市观光游览休闲带,培育都市水上休闲品牌;以惠山古镇和江南园林为核心,依托名泉、名曲、名园、名人、名居等历史遗存资源,进一步挖掘并整合反映无锡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江南人文休闲品牌。
江阴市围绕“幸福江阴”主题,更加注重人文、休闲、商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应沿江旅游开发战略,重点推进一村(华西村)、一园(徐霞客旅游博览园)、一带(滨江旅游休闲带)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休闲旅游元素,构筑具有滨江特色的现代休闲旅游度假区,全面提升“霞客故里,幸福旅游”的品牌,积极开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旅游发展新模式。
宜兴市依托“陶都、茶洲、洞天、竹海” 资源,立足阳羡、云湖、团碄等区域独特的生态优势,更加注重生态休闲旅游的开发,重点推进文化旅游、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发展水平,不断丰富自驾旅游、乡村旅游、康体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型业态,全面提升“中国陶都,生态旅游”的品牌,积极打造环太湖西线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精品景区建设。全面提升传统园林和文化景观的品质,增强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加快鼋头渚景区、华西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步伐,确保“十二五” 期间通过国家评审。精心策划八大博览园、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旅游产品,吸引“食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旅游要素向园区集聚,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功能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交通、购物、信息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确保农博园、桃博园、游博园、惠山古镇、清名桥等项目在“十二五” 期间建成国家4A级景区,基本完成佛博园、湖博园、吴博园、工博园、荡口古镇、荣巷、小娄巷等项目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旅游综合体,积极构筑无锡旅游消费新高地。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区、阳山生态园、鸿山都市生态园、马山环灵山景区等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点)和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大众化、特色化、规模化”;积极扶持自驾旅游基地建设,在完善灵山、阳羡、天蓝地绿等3家省级自驾基地的基础上,推进更多自驾旅游、房车旅游基地的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夜间旅游。重点培育新区欧陆风情街、滨湖区湖滨路假日旅游休闲街区、崇安区站前休闲街区、南长区新天地、北塘区金太湖广场等一批主题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夜间休闲旅游要素集聚区。全面贯通环城古运河和清名桥古运河游线,依托旅行社合力打造古运河夜间旅游项目,开发夜间演艺项目,形成夜游、夜娱、夜购、夜休闲系列产品,丰富中外游客和市民的夜间旅游生活,延长游客在锡逗留时间,拉动旅游休闲消费。
积极拓展商务旅游。充分整合我市会展商务旅游资源,提升完善我市现有会议、会展、体育场所的配套设施和功能,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商务旅游组织人才,鼓励发展以商务旅游为主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构建完善的商务旅游服务体系。重点突破会展旅游,引进成熟的会展产品,集中财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以会展促进旅游,打造商务会展之都。
三是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产业提升发展中的独立主体地位和竞争优势。
重点做强本土企业。坚持以培育主业清晰、发展路径明确、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型旅游集团为基本方向,鼓励君来集团、灵山实业、无锡园林等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包装上市,率先建成一批如桂林旅游、丽江旅游、东部华侨城、国旅总社等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无锡本土龙头旅游企业集团。出台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无锡中旅、康辉、国旅、海外、港中旅、假日等国际组团旅行社,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
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做优开发机制,培育产权多元化的旅游市场,市属国有旅游企业试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和风险投资公司来锡开发高端旅游项目;引进品牌管理,与国内外著名的品牌旅行社、酒店、旅游中介机构、旅游创意策划机构、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等开展合作,借助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网络,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支持中小企业壮大。发挥中小旅游企业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并支持其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推进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针对中小旅游企业的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旅游企业水电、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协助中小旅游企业争取各级旅游、财政、国土、税收、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强化企业科技支撑。鼓励旅游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旅游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开展广泛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无锡旅游研发创新体系;利用无锡现代科技研发及应用的前沿优势,引导旅游企业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现代科技成果,积极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四是服务体系强化工程。构建并完善与“旅游服务城”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以城市规划修编为契机,强化“城市即旅游” 战略在规划中的引导调整作用,接轨国际标准合理布局并不断完善旅游交通、标识、餐饮、购物、娱乐、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推进旅游业与规划、建设、市政、卫生、气象、金融、环保等领域的功能对接,提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12301”旅游热线的服务水平,全面增强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假日旅游预报、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和旅游价格信息发布常态化,强化假日旅游安全信息引导和服务,提高游客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以旅行社、景区、饭店、车辆等4项安全标准为基础,开展旅游公共安全标准化考评,全面推广旅行社统保,构建集规章、监控、救援、补偿“四位一体” 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打造“最安全旅游目的地” 形象。
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监管机制,用制度化、标准化、网络化的现代管理方式,规范我市旅游市场秩序,引导协助旅游企业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提升“10分钟旅游投诉救助服务” 品牌,强化部门间横向互动和联合执法,打造“游客最满意旅游目的地”形象。完善假日旅游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构建旅游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密切协作的大旅游公共服务格局,切实提高全市旅游管理统筹协调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进程。建立无锡旅游官方门户网站,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查询预订结算一体化、供需双方交互式的服务。完善网上旅游管理系统,提高网上审批、培训、考试、预报统计等工作的效率,增强旅游行政管理水平。争创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标杆,打造“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 等三大示范工程,全面提升无锡旅游信息化水平。
五是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一手强攻国际市场,一手拓展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太湖明珠·甜美无锡”城市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重点突破入境旅游市场。出台入境旅游奖励政策,加大对组织入境游客来锡过夜旅行社的奖励力度,促进入境旅游快速发展。针对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包装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对日韩、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主体客源市场,主推休闲度假、商务、修学、体育、保健等专项旅游产品;对欧洲、美加、澳新以及俄罗斯、中东等潜在客源地市场,主推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实施“入境旅游航空港战略”,推进空港局、机场、航空公司和国际旅行社的紧密合作,拓展旅游包机业务,实行“国际航线开到哪里,旅游促销和市场开发重点就放到哪里”,吸引更多境外游客。
巩固提升国内旅游市场。以整合资源、组合包装和全力推广“无锡旅游新景新品新线路”为重点,推出无锡“一日游”、“二日游”、“深度游” 产品。以沪宁高铁开通为契机,扩大长三角、环渤海等主要客源市场规模,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互动,提升消费水平;加快培育东部沿海二线城市、中西部大中城市以及周边农村地区等新兴市场,有针对性的开展产品线路设计和宣传促销;深入挖掘高端旅游消费需求,精心打造高尔夫、游艇、直升机、温泉、商务会所等符合高端市场个性化特征的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深入贯彻“旅游即城市” 理念,更加注重城市休闲氛围的培育和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加大对城市形象定位、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整体策划和创新包装,开展新一轮的城市形象宣传和旅游新景新品新线路的推广。精心策划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森卫视、中国旅游报、新浪网等主流媒体的旅游形象广告。以网络、推介手册、画册、摄影作品、歌曲、电视风光片等多种形式,对“太湖明珠·甜美无锡———无锡是个好地方”城市形象进行的系列宣传。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