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无锡市201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高  敏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全面落实《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和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振兴、生态文明五个《行动计划》,在全省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大局中积极作为、奋力争先,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计划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实现年度预期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5亿元,增长20.1%,高于年度预期目标8.1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收入超过5250亿元,增长26%左右。现代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54.6%。
    (三)科技引领
    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预计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实现年度预期目标。人才总量超过11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7.9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14万人。我市“物联网共性平台及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正式获国家批复并授牌。
    (四)开放型经济
    预计全市进出口总额700亿美元,增长15%以上,高于年度预期目标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420亿美元,增长15%以上,高于年度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预计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53%,到位注册外资35亿美元。预计“走出去”投资企业中方投资协议额增长100%。锡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五)有效投入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8%,高于年度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8%。160个重大项目基本完成当年投资任务。太湖新城、锡东新城、江阴临港新城和宜兴环科新城等建设加快推进。京沪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加快建设。
    (六)生态建设
    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氨氮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林木覆盖率达到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
    (七)人民生活
    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50元,增长13%,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0元,增长16%,高于年度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预计新增城镇就业1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农村调查失业率为2.3%,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民办实事顺利完成,市民满意率达到97%以上。
    (八)社会事业
    改造提升63所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无锡太湖学院。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价销售。惠山老街荣获“中华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阖闾城遗址列入省级大遗址保护工程,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国泥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社会效益显著。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
    (九)改革创新
    全面完成2011年改革要点明确的7个方面共40项重点改革工作,行政审批30%以上的即办件事项和10%以上的承诺件事项实现网上审批,权力事项公开率实现100%,顺利开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完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获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改革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工作保持省内领先。
    2011年,在复杂、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重大产业项目源不足,发展后劲乏力;资源与环境等要素制约强化,内生增长的压力上升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2012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仍将十分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趋恶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总体呈现下行态势。国内出口持续疲弱和消费增长放缓可能同时显现,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整体趋紧。这些都给我市2012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2012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蕴含着新的机遇。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总体向好,随着我市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特别是2012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促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提供强大动力。
    基于以上判断,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的部署,确定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突出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着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开展“项目推进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努力走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累计削减8%。
    三、完成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增强内生动力为支撑,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努力保持投资对扩大内需的支撑作用,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投入,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带动转为民间投资拉动上来,全年民间投资增长25%。重点支持海力士20纳米级技术改造、深南电路半导体封装基板研发制造基地、联合汽车电子高压喷油器和高压油轨总成等100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增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优化完善《无锡市重大产业项目评估实施办法》,统筹调配全市土地等重要资源,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项目投入强度,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年内新增信贷800亿元,新增企业上市(IPO)15家,首发融资总额80亿元,引进创投基金10家。
    2、稳定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突出发展旅游业,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旅游对消费增长贡献率,年内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7%。努力稳定房地产市场,争取金融机构增加个贷发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改造发展传统商贸业,支持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用消费、循环消费等新兴模式,进一步拓展城镇、农村、公共服务等领域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即期消费快速增长。
    3、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强化要素调度,保障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的供应。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全面落实《无锡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企业发展。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组织开展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以发展重点产业为突破,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突出抓好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提供市场空间,推进物联网、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全市推广应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年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增长26%以上。加强科技人才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实施物联网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重点人才工程,更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37人,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达到406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社会研发费用(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
    2、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超越工程,加快提升服务经济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提高至40%以上。加快推进云计算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云计算商业模式,重点抓好“城市云”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及基于“城市云”的各项应用。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以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为核心,突出发展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等服务外包领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重点工业企业设计研发分离,建立企业设计中心;加大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石塘湾物流园区、高新物流新安物流园区、硕放作业区等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初步形成布局调整框架,提升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债券业务和产权市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太湖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3、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积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狠抓工业投入,积极开拓重大产业项目源,搞好产业项目跟踪服务,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争取产业项目尽早投产,全市工业投入增长13.5%。鼓励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新兴产业,探索建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和考核体系,组织实施100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企业技改投入增长14.5%。积极推进企业品牌产品规模化工程,新增省级以上品牌92个,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质量管理奖、优秀新产品奖。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进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琉璃瓦和热电行业整合整治。
    4、着力抓好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规模化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达到78.6%。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园区,提升农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年内农业园区化比重达到20%,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6%,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年内整理土地5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增减挂钩5000亩。加快实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力度,年内“三品”面积达到72%以上。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全市农民参加各类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8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通车农村公路150公里,新改建农村桥梁150座。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完成村庄整治300个。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协调发展“一体两翼”。强化区域性特色功能,统筹调配市域资源,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城市化水平达到72.6%。提升优化市域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锡澄、锡宜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全线开工建设锡澄运河“五改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沿江城际铁路、锡澄城际轨道、跨太湖高速公路、宜马快速通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推进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或泰锡宜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力争项目早开工早建设。
    2、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围绕“四城”建设目标,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丰富城市国际化内涵,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城古运河文化风情带建设,提升胜利门—三阳广场、南禅寺—清名桥、太湖广场三大商圈功能,加快锡钢地区企业搬迁,启动改造建设工程。推进太湖新城商务中心功能集聚,支持锡东高铁站商务区建设,强化惠山与江阴南部地区的产业与城市功能对接。加快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和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
    3、提高区域交流合作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完善、深化合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接轨。积极推进南北挂钩和沿海开发,完善南北共建开发区功能,加快建设锡通科技产业园,合作建立锡盐沿海开发园区,有序推动产业转移。继续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确保我市对口支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根本,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1、深入实施污染综合治理。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继续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城北等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尾水生态净化和利用。加快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完成主城区污水管网优化建设20公里。深化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年内完成1048个控源截污片区创建任务,确保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全力推进治太“三河”(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建设,加快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工程,年内完成清淤200万立方米,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和枯水期供水安全。
    2、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引导全社会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突出结构减排,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控制在8.5%以内,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完成利港电厂、苏龙电厂、三木热电厂等一批重点企业的脱硝工程及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工程。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提高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年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狠抓节能减排制度落实,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制度和排污总量平衡审核管理办法。全力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所有燃煤、燃油小锅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关停范围,启动建设城市西、南片区煤改气热电工程。
    3、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继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年内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3%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2%。加强水源监控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完成锡澄水厂20万吨、锡东水厂30万吨扩建工程,完成自来水老旧管道改造100公里。加强风景资源、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地的保护,年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90,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五)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拓展改革领域,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两型社会”试点工作,重点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相关政策。调整完善区域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省文件中明确规定外,进一步梳理、下放行政管理权限,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扩大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整合政府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提升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格局。深化“管办分离”改革,重点整合市属旅游、园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经营性资源,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要求,探索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试办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专营部门,发展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产品,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壮大民营医疗机构。
    2、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提升无锡产业国际竞争力,年内外贸出口增长10%以上。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招商网络,完善专业化招商队伍,大幅度提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年内到位注册外资达到35亿美元。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两自”产品出口比重,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着力稳定外贸出口。大力推进民营企业“走出去”,鼓励重点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支持本土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收购国外品牌、专利和研发中心。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功能载体建设,促进重大项目引进。
    (六)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深入推进富民惠民。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切实改善百姓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落实《无锡市居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无锡市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适龄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全年新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0套(间)以上,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整治150万平方米,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40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180万平方米,完成征地安置房竣工交付面积500万平方米。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继续位列全省前茅。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按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以上,在省、市优质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88%。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和重建(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累计200万平方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率60%以上。提高医保支出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标准,取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公立医院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总额占药品总费用比例达到15%以上。市新中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新门急诊大楼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竣工投用。扎实开展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全年无休和免费开放。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市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
    3、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措施,深化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推进社区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整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人口管理,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深化稳评工作“全覆盖”。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市场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批次。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提高公众安全感。
    各位代表,2012年是无锡迈向“第二个率先”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圆满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 字体: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电子邮件:wxrd_jsjs@hotmail.com 联系电话:0510-85012805
网络支持:无锡移动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