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调查研究”的危害及其防治
■ 文 / 曾 峻
时间:2012-03-18 14:06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强调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干部身上却存在着“伪调查研究”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变。
所谓“伪调查研究”,就是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或名为调查研究,实际行为和结果则偏离调查研究的初衷,背离调查研究的本质,因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体表现为:
在调查研究前,倾向性地选择调查研究的点,安排参加调查研究的对象,做足“准备工作”。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在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安排可靠的群众或干部充当“群众演员”并反复“排练”,把那些平时“不听话”、“爱闹事”的人打发走或“控制”起来,避免他们和领导接触,以免“惹是生非”。一些地方和单位擅长搞突击整治,把有碍观瞻的东西遮起来、掩盖住,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欺骗领导。还有些地方和单位想千方设百计打听领导调研意图,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在调查研究中,一些领导习惯于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走,与安排好的“群众”交流,鲜有“临场发挥”。更多的情形是,前呼后拥,前来调研的领导被各级陪同人员和新闻记者包围。调研的基本程式是,和群众聊几句,到指定的现场转一圈,然后听取汇报,领导讲话。汇报单位则是有选择地汇报,需要报喜时报喜,需要报忧时报忧,而不把实情和盘托出。领导讲话一般先是表扬肯定,接着提出几条意见;而讲话也大多是事先起草好的,领导读一读,最多脱稿讲几句。在调查研究结束后,往往是第一时间见报、第一时间上电视、第一时间整理领导讲话,或召开大会或下发文件加以贯彻落实。于是,领导完成了调查研究,下级完成了调研接待。对于如何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共识上升到决策层面,关注不够,造成调研和决策“两张皮”,调研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严肃的调研变成一场又一场“作秀”,“伪调查研究”危害深远。第一,“伪调查研究”难以使上级领导或决策部门掌握真实的社情民意,埋下了错误决策的隐患。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实际,掌握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等著名论断。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第二,“伪调查研究”助长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调查研究贵在真实,但在应付或对付调查研究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公然造假作弊,领导一次次被蒙蔽,或者即使领导有察觉但也不点破,使这些地方和单位胆子越来越大,手段不断翻新,如把荒山涂成绿色,把农民的家畜集中起来供领导观看。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会把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做法移植、扩展到其他领域,导致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流失。第三,“伪调查研究”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党群、干群关系。调查研究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少数地方在领导调研时搞“清场”、警车开道、驱赶“闲杂人员”,人为地拉大领导和群众的距离,人为地制造干群矛盾,反而有悖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伪调查研究”的出现是调研方和被调研方、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要防范和整治“伪调查研究”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端正调查研究的动机。能否开展调查研究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指标,有关部门也作出硬性规定,领导干部在一定时间或任期内必须进行多少次调查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于是便找相对空闲的时间(往往是周末、节假日)到下面转转、看看、听听,并冠之以“调查研究”,所以不在乎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肃性。领导做做样子,下级自然敷衍了事,结果为“伪调查研究”提供了土壤。
其次,要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调查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也就是说,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力避为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从而推动决策或优化决策。调查研究应重视选点。调查对象不能是最好的“样本”,也不能是最坏的“样本”,而应是具有典型性即代表平均状态、一般情形或者多数情形的“样本”。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典型性样本才能真正起到“解剖麻雀”的效果。由此观之,通常那种选择极端“样本”特别是“优秀样本”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的做法不足以把握总体情况。调查研究应习惯于“打无准备仗”,即调查研究要有一定的“随机性”。调查的线路、交流的对象、提出的问题需要随机应变,这样既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也能避免被虚假信息所左右。调查研究要注意“去伪”。领导在调查研究中应学会看、学会听、学会问,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深入事务的本质。比如,在听汇报时,对关键性、敏感性数据、事实要追问,在追问中发现更多的细节,在追问中发现漏洞、矛盾之处。调查研究要营造宽松的氛围。既然是调查又是研究,就需要创造平等讨论的平台,对于尚未定论或吃不准的意见建议、方案可以鼓励各方探讨,领导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作定论。通过进一步的缜密论证再下结论。重视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和运用。善于从调研中发现值得推广的经验,获得一手的材料,捕捉解决“疑难杂症”的灵感,通过调研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行政的综合素养。
最后,要重塑调查研究的风气。领导调研应轻车简从,尽量不扰民,不给调研单位增加过多负担。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要及时指出并予以制止,严重的需要通报批评乃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只有这样,才能扭转调查研究中的不良风气,使调查研究回归其本义,使之成为掌握社情民意、科学决策、联系群众、为基层排忧解难的有效手段。□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