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五届人大会议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大会报告 » 正文

关于无锡市201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14年1月13日  在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高 敏

时间:2014-01-13 [ ] 浏览次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计划任务。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左右,达到8000亿元以上,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0.9亿元,增长8%。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年度预期目标。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左右。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0亿元左右,增长14%左右。
    (三)科技创新
    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1%,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8件,列全省第二。无锡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城市”,连续第十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四)开放型经济
    预计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03.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11.5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33亿美元左右。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37.3%。
    (五)有效投入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超过年度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6.2%。180个重大项目完成1000亿元的年度投资任务。宁杭高铁宜兴段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主线建设和动车调试全面完成,2号线全线完成轨道铺设。
    (六)生态建设
    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林木覆盖率达到25.6%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无锡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名列内地宜居城市首位。
    (七)民生保障
    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70元,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20450元,增长10.5%左右,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9:1,全省最优。城镇登记失业率2.12%,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均达98%以上。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为310元,省内最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件为民办实事顺利完成,市民满意率达到97%以上。无锡市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
    (八)社会事业
加快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所,8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江苏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无锡市跻身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力推进。认真做好大运河和惠山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无锡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无锡成为省内唯一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九)改革创新
    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革重点工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全市村均集体收入达660万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扎实展开。社会事业改革深入推进,成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3年,在复杂、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受宏观形势的严重影响,虽几经努力,部分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与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重大产业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财税持续增收压力较大;资源与环境等要素制约强化,内生增长的动力不足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2014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仍将十分复杂严峻。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虽有缓慢复苏态势,但还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仍然难以明显增长。从国内经济看,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制造业产能过剩、内需市场不足等问题仍没有明显改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2014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通过近两年来的积极努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后劲正在增强,加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动力和活力,为我们抢抓机遇、促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于以上判断,确定做好2014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增动力,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努力改善民生,积极开展“项目建设深化年”活动,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奋力走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前列。
    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有所增长;到位注册外资达到38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完成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支持本土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城镇化建设。优化整合政府资源配置,推动各类政府投融资平台向实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国有资本社会融资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稳妥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体系,加快培育发展地方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稳步推进预决算公开。优化各级政府财政分配关系,调整完善市、区、乡镇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增强基层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根据国家、省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部署,加快完善“一办三中心”政务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更大力度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下放、整合和加强。深化行业协会改革,修订《无锡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条例》,创新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机制和方式,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根据国家、省的部署,实施机关公务用车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支行和科技贷款专营机构,扎实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试点,推动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和定向融资。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收入再分配调节、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等机制。深化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向市属公立医院延伸,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多渠道引进和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积极拓展教育国际合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多元投入机制,促进文化与资本对接。加大媒体资源整合、融合力度,继续推进媒体制播分离改革。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用足用好省对无锡的支持政策,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制定配套的财税、产业、土地、投资等引导政策,促进产业、城镇、人口的合理布局和有效集聚。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健全区域环境资源补偿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选择若干地区、园区、企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2014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着力增强内需动力
    1.着力增加有效投入。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把加大有效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投入。着力拓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全面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全年民间投资增长17%以上。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做好项目储备,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能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年内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80项,当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古运河风光带精华段、金融商务二、三街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南长)一期工程等一批新开工项目。努力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深入开展各类境外招商,引进和培育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确保现代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占比达到40%。加快推进海力士五期技术改造、养乐多活性乳酸菌饮料、太湖新城国际医疗综合体、恒隆广场二期等重大外资项目。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年内新增信贷800亿元,新增企业上市(IPO)6家,首发融资总额15亿元,引进创投基金10家。
    2.努力扩大最终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行为,促进消费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积极打造旅游度假胜地。推进万达文化旅游城、灵山耿湾风情度假小镇、南长天朗运河古城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城一岛一带两片多点”的大旅游格局。举办“旅游休闲产业博览会”,重点发布深度游、自助游、定制游和度假游产品,拉动全市旅游消费。建设无锡旅游智能统计信息化系统和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和乡村旅游等深度产品开发,全面推进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00亿元。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本地商贸企业集团开展连锁化经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运用现代商品流通模式、营销交易方式、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集团转型升级。引导中心城区、外围商圈错位经营,形成“一区一品”的经营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快建设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年内新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2家。推进危仓老库改造和放心粮油工程,扶持建设各类放心粮油单位(点)50家。拓展新兴消费领域。大力拓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信息消费、网络经济等新兴消费市场,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大力培育文体、旅游、信息、家居等服务消费热点,不断拓展市场消费的新空间。
    3.努力促进外贸出口回稳。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抓好重点板块、重点产业,深化重点外贸企业服务,推动外向型经济有力回稳,年内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有所增长。推动外贸出口结构优化。鼓励外贸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融合,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增强加工贸易对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和服务外包产业出口。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努力确保传统市场份额不减少,全力提升新兴市场比重。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有效开拓国际市场。着力培育外贸新增长点。重点跟踪服务新增外贸企业,鼓励在建外资项目加快要素进口,推进新设外资企业尽快落户投产。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建立分销网络,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积极扩大出口。西港特区力争新增入园企业20家以上。
    (二)围绕经济转型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创建以影视、动漫为主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加快推进华莱坞二期建设。着力发展汽车、集成电路和电子设计,完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苏南硕放机场航空枢纽作用,加快推进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空港物流园、西站物流园、粮食科技物流中心二期和无锡港国家内河港口物流园建设,加大物流资源整合扶持力度,培育龙头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推进太湖新城金融商务区、总部商务园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本地支柱产业总部企业。推进滨湖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实现我市服务业跨越发展。制定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和扶持政策,重点发展科技研发、金融、商务和信息等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宜兴环保科技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微电子、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设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建和组织实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年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广泛开展百企做强、百企做精、千企技改、千企转型和万品开发、万人培训,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五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高产业整体价值。积极推进惠山、江阴、宜兴三地新型工业化试点工作,创新体制机制,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探索新路径。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三高”(高端、高质、高效)为引领,以“六化”(特色化、园区化、融合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为方针,以建设无锡特色都市化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六大农业(精致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安全农业、和谐农业),全面加速无锡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无锡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意见,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产学研合作网络和体系,形成从研发、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到高科技企业孵化的创新链。建立吸纳国际科技资源工作网络,引进一批国际性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团队,推进国际科技成果在锡转化。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构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联盟,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入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530计划,建设“东方硅谷”的意见》,创新项目引进机制和方法,建立科学的创业项目评价体系,突出项目的市场化导向和产业化能力,积极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引人才、引项目、引企业、引产业“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结合,支持全市“530”企业提档升级,培育集聚一大批“国际化、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特征明显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为主体的升级版“530”企业集群。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抓好《无锡市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条例》中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选择一批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促进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加快省重点小微企业培育基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创新能力。
    (三)围绕提升城市功能,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中心老城区功能。突出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等功能,以特色功能片区开发带动中心老城区品质提升,推进周边地区改造更新。优化发展新城区。启动太湖低碳创新示范区规划编制,加快太湖新城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促进产城融合,打造城市新中心。全面推进新城建设。加快锡东新城建设,基本建成高铁站商务核心区,充分发挥承接京沪高铁辐射功能,打造“锡沪同城”效应平台。优化科技新城(新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港产业园和国际商务生活区等功能区;做强惠山新城区,高标准建设风电产业园、科创园服务外包基地和生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城乡整体空间规划的全覆盖,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综合交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产业在城乡区域内协调发展。全面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有品味的美丽乡村。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推进空港建设。完成苏南(硕放)国际机场飞行区和民航站区二期改扩建工程。做大国际快件业务,实现国际快件中心投用。全年力争完成旅客吞吐量3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万吨。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全面做好1、2号线运行准备,确保按期投运,同步推进沿线道路、管线、景观等市政工程恢复。有序推进3号线前期工作,积极稳妥实施1号线南延。继续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和锡太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锡宜城际轨道规划研究,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公里,桥梁50座。加快建设北中路、西环线、广石路、桐桥港路、广南路、运河西路等一批城市重点道桥项目,力争年内建成通车。开展市区快速路网优化调整规划研究。加快推进水运港口建设。加快无锡(江阴)港建设,以无锡内河港为重点加快公用集约化作业区和内河千吨级集装箱泊位建设,着力推进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完成投资7.2亿元,力争市区段开工建设。强化江阴港江海联运对长江两岸产业腹地的服务功能,与12.5米深水航道对接,加快高等级(5万吨级)码头建设。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发电、燃气热电联产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加快推进“无锡配电网”示范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东亚电力(无锡)燃气调峰电厂和西区、南区、国信宜兴燃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强化无锡现代化建设能源保障。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宽带提速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动4G商业应用。
    3.紧密区域交流合作。抢抓上海自贸区发展机遇,加大无锡新区综保区与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接轨力度,深入开展苏南空港型自贸区试点研究和相关准备工作,积极推进江阴港与上海港的合作,实现与上海的全面互动对接。着力推进城市“北展”,全面推进锡澄一体化,加强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和设施共建,深化江阴与泰州靖江共建开发园区合作,推动跨江发展。全面推进锡宜同城化,突出宜兴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环科新城和东氿新城,积极打造宁杭城市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四)围绕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各项水环境治理工程和综合治理措施,启动实施竺山湖生态清淤,加快推进新沟河拓浚工程,努力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提高。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优质安全供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推进城乡控源截污,全面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示范工程。
    2.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产业优化升级为环境减负,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严格落实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用循环经济标准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编制实施《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开展配套政策研究,引导区域按功能分类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导产业集聚,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3.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大力推进电力、钢铁、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有毒及恶臭气体排放,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扎实开展扬尘综合控制、秸秆综合利用、绿色交通发展等专项行动,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水平。加快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切实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万亩,其中成片林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
    (五)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采取更加积极灵活的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新一轮全民创业工程,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新增在锡就业大学生3万名,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实现带动就业6万人以上,建成大学生创业园3万平方米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扩面6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分别扩面4万人,适龄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5%。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区新建、筹集保障性住房3000套以上,竣工2000套以上,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500户以上。年内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100万平方米,建设小区配套停车位1500个。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按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创建市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15个以上,开工建设新少年宫和太湖新城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周岁婴幼儿接受普惠性早期教养服务率达65%以上。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门诊特殊病结算方式,实行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划卡结算,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收费。年内建成独立第三方医患纠纷调处机构。基本完成市传染病院建设,完成市第三人民医院老病房大楼改造,开工建设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易地建设)项目。丰富文体惠民活动。开展无锡市“太湖读书月”活动,举办系列主题展100场次,开展电影公益放映400场次,举办惠民演出120场次。建立“无锡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加快全市健康步道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实现社区(村)“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建成西蠡湖慢游系统全民健身带。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5条,新增和更新低碳环保公交车200辆。开通车驾管业务社会化服务平台,建立“无锡交警”微信公众平台,完成太湖新城公交枢纽站点建设及公交线路优化。升级生活配套设施。推进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新增天然气用户6万户,完成老新村天然气改造5000户。新建天然气汽车加气站2座,完成老旧自来水管网改造60公里,完成自来水水表出户改造5000户。提升城市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智慧无锡建设,年内新增智慧社区信息屏400块,推进4G进公交工程,新增24000个免费无线接入点,基本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全覆盖。
    3.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渠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和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增强基层组织为民服务、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平安社会建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