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总第219期

三次选举,感受民主的脉动

■ 文 /  吴国良

时间:2014-07-25 15:0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1999年3月,我开始从事人大工作。当时没有具体的“名头”,不久,宜兴市所有乡镇都设立人大办公室,配备办公室专职人员,我任宜兴市张渚镇人大办公室主任。这项工作对我来说非常陌生,当时的人大主席似乎揣摩出我的心思,递给我一沓《人民代表报》、《人民与权力》、《代表与人民》等报刊,还有《代表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人大换届选举手册》等相关资料,上面划了好多“红杠杠”,我从中读懂了人大工作就是“依法”、讲“程序”,是神圣的,从此热爱上这份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呆就是16载,经历了多届人大换届选举,每每都是人大换届选举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全镇人大换届选举的事务工作,亲历亲为人大换届选举整个过程的各个细节,从中感受到了民主的脉动。其中的三次选举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第一次选举:2001年10月,我镇按照宜兴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开展镇级人大换届选举,这是我平生首次经历,对我来说是有压力的。我不厌其烦地翻阅着相关资料,弄清人大换届选举的流程和法律要求,并点名抽调从事过该项工作的“熟手”和张渚的“活地图”到人大换届选举办公室,与我一起做这项工作。市里考虑到我镇区域调整后涉及单位多、尤其是市属企业改制后涉及到41个单位的上万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选情比较复杂,决定在我镇召开选民登记核对和提名推荐、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阶段的工作现场会。为了赶材料,这天我一上班安排好选举办公室的工作后就窝在家里埋头苦写了几个小时的介绍材料,晚上修改,使第二天及时用上材料。针对82名镇代表的名额,补充划分了43个选区,分别配备选区负责人和联络员,随着我镇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序进行,成功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镇级人大代表,以及镇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如期召开,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因为那时县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5年,而乡镇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3年,时隔2年就又要开展宜兴市人大换届选举,人们称之为“三年选两头”,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会出现一个二三百人的企业安排2名代表名额,一个几千人的村、居委会则安排2一3名代表名额,选民直呼“不公”。这种频繁的选举,消耗人力物力,出现了“干部怕烦,群众抱怨”的抵触情绪,甚至对自己的选举权“不在乎”,给换届选举带来不少阻力,增加了选举的难度。每次换届选举我都觉得很烦很累,心力憔悴,产生了“怕”选举的恐惧感。

    第二次选举:2007年的选举,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修改后,县、乡两级人大实行同步的一次换届选举,这也是首次“同步”,就是说,从此县市和乡镇两级人大都是每5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做到了“同一套选举班子、同时宣传部署、同时选民登记核对、同时设立投票站、同一选举日、同时投票选举,同时张榜公布”,这种省时省钱省力、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选民的参与热情,“选举办”的工作自然轻松顺畅了许多。选民们也“在乎”这张选票了,经常有选民跑到“选举办”查询“选票”的事。2006年修改的《江苏省选举实施细则》增加规定:“每个选区至少组织召开一次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会”,不论是党政推荐的、还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的代表候选人都要参与“见面会”,改变了过去“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现象,代表当场向选民“表态”,选民可以当场提问,实现现场互动,充分保障了选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增强了代表候选人当选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次选举:2011年的换届选举,是按照2010年3月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更好地体现了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前几次的换届选举,我都是按“老办法”套用往届选举的“选区划分表”来划分选区,只需作些微调,比较省事,但这次却“行不通”,要按照“相同人口”和“代表比例”的要求“抖乱”重来。以往一个村、一个居民社区只设一个代表选区,现在要根据选民数和代表名额的比例划分若干个选区;以往一个小规模单位作为一个选区,现在要若干个单位合成一个选区;同时还要按照新要求,按照选民数与县级市代表名额比例来考虑选区的划分,使县级市代表选区与镇代表选区相配套,相衔接。为做好选举工作,我与镇人大主席、“选举办”同志在换届选举前就早作准备,开展走访调研,摸清各单位的选民数,物色代表候选人人选。在选区划分表的制作上更是费尽心思,围绕“选民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反复核对、调整,“草稿”一大堆,经过2周才最终“敲定”。在选民登记核对上,也有较大改进,由原来的“纯手工”变为纸质选民登记表与电子选民登记表同时使用。因此,“选举办”增配电脑,选配大学生村官专门负责网络操作,通过网上核对选民,极大地减少“重登、错登、漏登”现象,提高准确率,保证选民行使选举权。在代表结构的优化上,也强调“两升一降”,降低“官员代表”、“老总代表”比例,提高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妇女和非党的比例也逐届提高。随着选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由完全的“组织意图、选民画圈”和“陪选现象”变为“组织意图”与“体现民意”的完美结合,这是尊重民主权利的最好体现和诠释。

    这三次换届选举,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每届的人大换届选举都是生动的民主实践,民主的气息越来越浓,民主政治的进程越来越快。□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