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历程 难忘的记忆
薛玉民
时间:2014-09-26 15:5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春秋迭易,岁月如歌。我1982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无锡市委办公室工作。第一次接触人大工作,是当年参与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简报工作。当时简报都是格子纸编写,一页页敲铅字油墨打印,每天的简报常常要忙到下半夜,甚至早晨广播里传来《东方红》乐曲。1985年10月,我调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已走过30个年头。近来,我在查阅资料时,每当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亲笔起草的文稿,一种特殊的感觉油然而生,顿时使自己的思绪沉浸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今年恰逢人大制度建立60周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5周年。1979年是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节点,当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年底前,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人代会,选举产生了本级人大常委会。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是1980年1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因此,我到人大时,正处于人大常委会初创时期,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挥、机关的运作,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就当时来说,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机关人手少、事情多,有时显得特别繁忙,加班加点是常事。自己除了做好领导同志的秘书工作外,还要承担机关各类文稿的起草工作。碰到时间紧急,只能挑灯夜战,深更半夜文稿完成,靠在椅子上抽上一支烟,舒畅的心情难以言表。而当文稿被领导肯定时更是感到内心喜悦和欣慰。最为有趣的是,1987年9、10月间,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任贵发率无锡市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出访回锡后,让我帮着起草出访报告。自己没出访,但又得保证报告的真实性,我凭想象弄清了日文的行程安排,再逐一走访出访成员,让他们谈见闻、说感想,终于整理成文。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对人大不甚了解,谈到人大还以为是“人民大学”的简称,时常有人问人大机关在哪里,好多人都说不知道。就自己来说,开始对人大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尤其对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在工作中逐步深化的。正是一届接着一届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同志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使得地方人大不断有所作为,逐步树立权威,使得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工作思路更加明晰,懂得了地方人大常委会必须依法行使好“四个权”(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必须认真开好“三个会”(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主任会),必须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也正是地方人大依法履职行权的实际成效,从而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人大是“大牌子、老头子、空架子”的看法。
我到人大工作30年间,许多第一次都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第一次地方立法。依照1986年修正的《地方组织法》,无锡市作为全国较大的市,可以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1987年1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针对无锡市房屋管理存在权属关系不清、租赁关系不正常、原有管理规章不健全的状况,《无锡市城镇房产管理暂行条例》经反复修改、征求意见,于1987年10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无锡市制定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第一次代表质询。1987年2月,市九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根据《无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质询案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分别由代表联名提出了4件质询案,《关于郊区建设饭店违章建筑的质询案》和《关于市统建商品房的价格问题的质询案》正式由大会立案。副市长华焕林就建设饭店违章建筑的质询案处理情况向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作出报告。另一件质询案市政府也作了相应处理。
第一次差选主任。1988年1月,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在选举市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经充分酝酿,由代表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吴钊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式候选人,并当选为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30年,我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见证者、亲历者。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各项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民主政治建设同行,与无锡改革发展共进。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重大问题决定权,推动各级政府解决了全市六七十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地方立法工作,法规制定成绩显著,短短四年半时间,完成了25项立法任务,并形成了具有无锡特色的水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在强化监督上有了新的举措,分别就蔬菜基地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开展专题询问,同时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规定,使自身履职更加规范化、程序化,从而增强了监督的民主性、科学性。我的回忆,仅仅是市人大常委会发展历程的片断和侧面,但足以证明人大工作虽不是“火线”,但绝不是“二线”,它是名副其实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线。
30年,我在人大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伴随着人大工作的发展而锻炼成长的,正是在人大工作的实践中,在历届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帮助下,我从普通的秘书走上了副秘书长的岗位,并先后当选为南长区和无锡市的人大代表、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拓宽了自己为党和人民工作的舞台。与党政部门相比,人大工作相对超脱,“权在集体”,个人有职无权。因此,有人把人大比作是“清水衙门”。这么多年来,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人大的老同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成员。令人感动的是,许许多多的老同志,不负重托,认真履职,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他们见问题拍案而起,为群众仗义执言。就说前不久因病离世的人大老秘书长徐世清同志,住院近半年没有找过组织帮忙,也没有提出半点要求,临终前留下遗嘱,家里不设灵堂,不让机关同志前去吊唁。正是这些老同志的高风亮节、崇高品德、敬业精神,时时刻刻在鞭策着自己、激励着自己。□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