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五届人大会议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报告 » 正文

关于无锡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20日 在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明康

时间:2015-01-20 [ ] 浏览次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弱于预期,国内经济运行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深化年”、“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年”、“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计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基本达到年度计划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预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万元。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8.0%,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年度计划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低于年度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5%。
    (三)科技创新
    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1.5%,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年度计划目标。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5%,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实现年度计划目标。无锡高新区(含宜兴环科园)和江阴高新区被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四)开放型经济
    预计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总额442亿美元,同比增长7.5%,增速分别高于年度计划目标3.9和4.5个百分点。预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1亿美元左右,低于年度计划目标7亿美元。苏南硕放机场航空口岸双向开放获批,全年客流突破400万人次。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同比增长35%以上,入列2014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风采城市。
    (五)有效投入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5%左右。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良好,18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万达文旅城、海力士五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竣工试运行,地铁1号线、2号线开通试运营。
    (六)生态建设
    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开展国家水利现代化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双试点”工作,以太湖治理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顺利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预计林木覆盖率达到2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无锡入围中国城市绿色城镇化指数20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七)民生保障
    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实现年度计划目标。12件7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市民调查满意率达到97.6%。城镇登记失业率1.91%,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98%以上。市区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分别提高到每月340元、2230元。全市新开工、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5186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
    (八)社会事业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大病医保制度顺利实施,医疗保险覆盖护理院,市属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协作进一步深化。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9张,居家养老机构达到1092家。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科学健身”示范城市。大运河无锡段申遗成功。
    (九)改革创新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革重点工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简政放权、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制定并实施全市域生态补偿机制,做到了广覆盖、高标准、实补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等领域深化“管办分离”改革深入推进。
    受宏观形势偏紧影响,2014年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如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仍然较弱;工业经济长期低速徘徊,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重大产业项目不多,消费需求不旺,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较多,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5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将十分复杂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危机后的修复阶段,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均衡性加剧,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疲软,日本经济前景难料,新兴经济体受制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等因素,自主增长动力仍然较弱。同时,全球需求结构深刻变化,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进入关键时期,工业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低迷,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任务艰巨,面对的各种矛盾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不断释放出新的动力和活力,就业形势持续稳定,财政、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余地,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
    从无锡来看,在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三期叠加”和太湖水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考验后,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民营经济较强的活力逐步得到释放,经济发展的韧度和抗风险性有所增强。但同时,也面临工业增长缓慢,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增收压力较大,部分行业存在金融风险隐患,改革成效不够明显等难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
基于以上判断,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确定2015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改革创新突破年、作风建设突破年活动,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无锡”鲜明地写在无锡发展的旗帜上,把转方式调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把新型城镇化和民生保障的事情办好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奋力开创“四个无锡”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结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目标,安排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3%、出口增长5%;到位注册外资保持增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完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在工作安排上,围绕建设“四个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做好稳定增长、加快转型、深化改革、城乡统筹、生态建设、改善民生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等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三驾马车”的协同协调拉动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着力扩大有效投入。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各项活动,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努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外资项目,保持有效投入稳健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其中工业投入增长12%左右。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80项,当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造提升商业特色街区,促进传统商贸集聚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和文化体育消费,培育发展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热点。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锡货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度假胜地建设,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0%以上。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三是积极开拓外需市场。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学习借鉴贸易便利化措施。发挥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快构筑国际营销网络。年内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3%、出口增长5%。四是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要素保供、对上争取、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严格落实清费减负及结构性减税政策,充分发挥转贷应急资金、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强化信用监管信息整合与应用,研究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新模式。
    (二)立足提质增效,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三地三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借鉴中关村等先进地区政策经验,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推进“东方硅谷”建设,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加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石墨烯)、3D打印、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力度,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三是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意设计、平台经济等生产服务业做大做强。推进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滨湖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全市服务业综合改革工作。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四是提升发展传统支柱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本土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合作,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五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农业园区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5%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三)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关键领域改革
    按照中央和省的改革部署,强化各级改革责任,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研究出台行政审批目录清单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一办三中心”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建设。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市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二是推进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年内实行混合所有制方式的竞争类国有企业面达45%以上。在竞争类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符合国企负责人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和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清单制度,清理整合专项资金。结合财政体制调整,研究制定市、区事权责任、转移支付机制和补贴分担机制。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推动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支持本地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鼓励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推动上市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无锡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六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实施好《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全面控制城乡面源污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整治。七是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调整完善“管办分离”体制。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促进医养融合发展。
    (四)注重城乡统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全面实施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各项工作。一是积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以市区中心城为核心,以江阴、宜兴城区为副中心,以若干重点镇和特色镇为节点,以若干中心村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加快“一城一岛一带”建设步伐,积极实施老城改造,有序推进新城建设,大力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二是加快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区域枢纽作用,加快建设民航无锡空中交通管理站、宜兴通用机场。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做好沿江城际铁路、泰锡宜铁路及过江通道、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启动地铁1号线南延、3号线一期各项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各项工作,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四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深化“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加快无线无锡、光网无锡、宽带提速、三网融合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免费无线接入点范围,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五)突出生态文明,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水环境整治,加快重点治太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改造,深入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确保饮用水安全。继续实施“蓝天工程”,下大力气防治空气雾霾,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和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其中成片造林0.7万亩。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60个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二是坚持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太湖新城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为突破,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推进机制,培育一批节能服务龙头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培育能效标杆企业和产品。加快无锡高新区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提升新能源利用比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提前淘汰低端产品制造能力和相对落后产能。
    (六)坚持民生为先,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认真推进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改善提升市民居住条件,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191万平方米。健全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过渡衔接办法。二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加快推进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市少年宫和太湖新城新办学校建设。扩展职工医保门诊划卡结算范围,开展家庭医生全科服务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开展文体惠民活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加强平安无锡建设,突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防范各类社会风险。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诚信无锡”和“法治无锡”建设相互促进。
    (七)加强战略谋划,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
    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强对事关全市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研究,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加强规划编制宣传工作,切实按照《无锡市发展规划条例》要求,依法开展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及早研究提出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的相关建议和要求,充分听取吸收各方意见建议,努力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市情实际、反映人民意愿。指导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早启动、认真开展地区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