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六届人大会议 >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代表访谈

“倒三角”就诊格局如何扭转?

来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17-02-15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主持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杨明洁
  访谈嘉宾:人大代表、市二院党委书记 杨承健
       人大代表、市八院副院长 常青
       人大代表、迎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田韵

  正常的就诊秩序应该是个“正三角形”,“尖”是大医院治疑难杂症,中间的“腰”是承上启下的二级医院,“底座”是大量社区医院治小病。但现在却成了“倒三角”,70%以上的就诊量集中在二、三级医院,而社区医院却人气不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分级诊疗新格局”,剑指这种不合理的就诊格局。那么,该如何扭转“倒三角”?昨天,三位人大代表来到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两会时刻”融媒体访谈现场,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面广量大的社区医院,百姓为啥不愿意去?

  “倒三角”问题是医改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杨承健说,究其原因,一个是医保政策的问题,现在的医保是按照人均定额支付,没有起到分流患者的杠杆作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大多数患者来讲,“迷信”大医院的观念根深蒂固。杨承健说,作为人大代表,他倾听了不少患者的心声,“患者就是觉得社区的医疗技术不如大医院,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对此,田韵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方便、快捷、价廉的社区医疗,应该是离百姓最近的“健康守门人”。社区医疗近年来也逐渐改变了以往“门可罗雀”的局面,居民签约定点社区的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区医疗有人气渐旺的一面,也有着困惑尴尬的另一面。前来社区就诊的患者,60%以上是来社区配药的,社区中心变相成了药店。而来社区真正看病的居民,近几年却增长不多,甚至常常有居民签约在社区却又不愿意在社区看病,把社区中心当成了转诊医院。
  “百姓为啥不愿意到社区?”田韵分析,主要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如医疗技术人才的拥有、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大医院明显优于社区卫生机构;还有就是在当前的医保政策下,既然花同样的钱或不用选择就能到条件更好、技术人才多的三甲医院就诊,患者自然选择大医院。“所以,要改变‘倒三角’的关系,只有把基层工作做好,大医院的支持到位,政策又利于分级诊疗,老百姓去社区就诊才会水到渠成。”

  大医院该怎么来“瘦身”?

  杨承健建议,一方面大医院要加强内涵建设,比如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预约诊疗,结合家庭医生制度,让专家门诊100%通过家庭医生预约看病。同时大医院和社区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派专家到社区坐诊,把病人引流到社区。
  另一方面,发挥网络的作用,“让老百姓知道哪个医院拥挤,哪个医院空闲,让百姓有选择地进行看病”。当然,现在病人挂不到普通门诊号就挂急诊,门诊的病人涌到急诊去了,这种现象也要疏导。
  三级医院是“尖”,二级医院就是当中的“腰”,常青觉得三级医院要“瘦身”,二级医院则应该在“医联体”建设中积极扮演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做好“腰”,把三角形稳固住。他认为在“正三角”格局中,应该各司其职:三级医院主要解决急危重症、疑难杂症;二级医院主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医院主要解决慢性病和疾病预防,这样才能改变无序的就诊秩序,形成合理的分级诊疗。

  “医联体”成长中要解决哪些烦恼?

  扭转“倒三角”,建设“医联体”被称作是一剂良方。无锡近两年强力推进“医联体”建设,目前已经覆盖全市所有区域。但三位代表均表示,“医联体”还需要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三级医院肯放,基层医院接得住,病人愿意去,基层医务人员愿意接。”常青总结说,“医联体”的健康发展要做到四个方面,这里面存在着政策引导,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两方面问题,他强调要加大对社区医生的绩效考核力度,多劳多得,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
  在“医联体”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医疗“深入人心”,田韵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认为,目前无锡的“医联体”都是松散型的,要想通过“医联体”方式扭转“倒三角”关系,她建议要让“医联体”形成紧密结构,体系内各成员间信息共享、责任利益共担,让患者可以享受便利的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不同疾病或者疾病的不同阶段的医疗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三位人大代表表示,政府层面要制定更有力的政策,尤其是要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希望医保部门参与,探索分级诊疗的管理。常青建议打破医保制约,将医保总盘子“打包”给医联体,进行内部分配,利益共享;同时改变医保支付方式,按相关疾病病种付费,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