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时间:2018-05-23 11:29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去年以来,江阴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计划,全市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向好态势。
  3月份以来,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对2017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我市各级各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工作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全市环境状况也逐年得到改善。但环境容量与排污总量矛盾依旧突出,发展积弊难以一时根除,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与人民群众具体感受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一是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论述作为环保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真正把生态发展转化为各级各部门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要结合我市集成改革的要求,积极寻求环保垂直管理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开创新时代我市环境管理的新局面。要不断健全生态环保考核评价体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依法依纪追究其监管责任,真正把环保压力有效传导到位。建议参照贵州省、浙江省等地做法,考虑设立我市“生态日”,建立健全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源头治理管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参考绍兴柯桥区推进印染产业整治提升“亮剑”行动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和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完善区域环境基础设施,着力推动地区和企业整体转型升级。要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要创新项目准入制度,通过落实严格的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从制度上严格环境准入,筑牢招商选资门槛。要进一步加强长江沿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长江岸线资源的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和依法管理。
  三是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突破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深入开展我市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议仍将治水放在主攻方向,全面启动“长江生态安全带示范区”、“六水共建”行动计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浙江浦江县在治理金狮湖时,集中精力财力,用1年多的时间将城区最大的黑臭湖建设成为浦江“小西湖”。所以,治水关键在于决心和信心。要针对控源截污工程现状和问题,科学制定计划分步骤实施污水管网升级改造,真正做到“有污必截、有污必治,全面消除黑臭和劣Ⅴ类水体。要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进一步明确河长权责义务以及工作目标,切实促进河长履职尽责。要创新“河长制”形式内容,建议邀请民间环保人士担任“民间河长”或者“河长助理”,加大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企业提标整合,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实时监控断面水质变化,提高环境监测能力与效率。要有计划地推进村庄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防控能力。要进一步提高秦望山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水平,搭建高起点引资平台,加强引进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打造固废综合资源化处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江阴样板”。要稳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三期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期竣工投入使用。要认真清理各镇街这几年出现的临时垃圾填埋场,做好垃圾清运消纳工作,并开展周边环境生态修复治理。要启动污泥专业焚烧场所建设,加强污泥转运联单制度监管,确保水处理污泥都能得到及时规范处置。要引进专业公司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源头分类与过程处置畅通衔接,切实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要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反弹,加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推广,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成化肥农药销售使用监管网络,实现科学配方、合理用药。
  五是积极处理环保信访,严查环境违法案件。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263”专项行动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扎实开展信访专项治理行动,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要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坚决查处和依法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违规行为,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要坚持社会共治,健全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治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环境保护新格局。要强化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环境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积极性。要不断强化公民生态教育,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引导更多的单位、家庭和个人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江阴市人大办 缪宇强)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