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区

讲好“梁溪故事”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梁溪区人大常委会上马墩街道工委组织部分

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双定”视察三处古镇老街

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今年,梁溪区人大常委会推出了定点定向(简称‘双定’)视察工作机制,全区16个街道人大工委定点挂钩‘一府两院’的13个部门和单位围绕16个专题定向开展调研、视察、检查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提升了代表履职的能力;促进了‘一府两院’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人大意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聚焦了全区重点工作,更好地推动了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这次,上马墩街道人大工委与梁溪区文体局在组织‘双定’视察活动中,聚焦了全社会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主题,对打造‘文化梁溪’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梁溪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震宇,于7月10日上午在小娄巷工地召开的梁溪区人大常委会“双定”视察现场会上,对上马墩街道人大工委和梁溪区文体局共同举办的“双定”视察活动给予如上点评。
  梁溪区是无锡市的文物资源大区,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2处、省级文保单位22处、市级文保单位67处、市级控制性保护单位32处。梁溪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7年上半年,对梁溪区政府贯彻执行《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就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系统性的报告,为全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促使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成果得以创造性转化,上马墩街道人大工委结合贯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双定”视察的相关规定,与梁溪区文体局商定视察的主题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7月10日上午,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重点视察了三处在建的具有代表性的古镇老街:窑群遗址、小娄巷和接官亭弄历史文化街区,提出要讲好“梁溪故事”,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中华文化。

窑群遗址•古代草根文化的典型代表

  窑群遗址,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清名桥以东的大窑路。
  窑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窑路之地名由此而来。此地为古代江南窑业重镇,兴旺时期曾有古窑百余座(现残存42座,其中19座较为完整),窑工近万人,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之说,所产砖瓦盛销大江南北,远销东南亚,明嘉靖年间,倭寇犯锡,军民修筑城墙用的砖瓦,都出自这里。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尚有砖窑炉火正旺,生产砖瓦转运各地。在这里,南有隋炀帝下令开凿和疏浚的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西有周朝吴国的开国君主泰伯敕命开凿的距今有3000多年的伯渎港,十分畅通的水运是促使古代砖窑业在大窑路地区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曾流传一首情歌:“厚厚实实的砖头是烧窑哥,薄叶叶的瓦片就是我,同是烂泥同是土,有厚有薄呀各用途。”原住民大多是窑工的后代,他们凭借辛勤劳动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俗语说:“富人不过一万,穷人不会讨饭。”意思是,原住民的贫富差距相对来说比较小,富人的财富不过万两白银,穷人也不会出去讨饭,他们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大窑路窑群遗址于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娄巷•古代名士文化的典型代表

  小娄巷,位于市中心、苏宁广场东侧。据说,因巷内有更楼台而得名,后来楼巷讹为娄巷,有东西两段,分别称为大娄巷和小娄巷。
  秦氏是小娄巷的名门望族,科名累累不断。清乾隆帝弘历南巡,在寄畅园接见九老,其中就有住在小娄巷的秦敬然和秦东田。小娄巷50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秦毓鎏(1879—1937)的故宅,秦毓鎏字冕甫,号效鲁,晚年别号天徒、坐忘。秦毓鎏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在无锡首先举起光复大旗,推翻了清朝在无锡的统治,任锡金军政分府(办公衙门就是老崇安区政府大院)总理,统领民政、军政、财政和司法等四大部门,后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孙中山曾为他家的佚园题字“乐天”,尊称比自己小14岁的秦毓鎏为效鲁兄,足见孙中山对他器重有加。
  小娄巷,是名士之巷,像秦毓鎏一样的名士,不计其数,可谓名门久鼎、人文荟萃、英杰辈出。2016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女医•明妃传》的主人公谈允贤也居住在这里,谈氏从南宋开始就世居于此。此处还有明朝万历状元孙继皋的“少宰第”。据统计,仅明清两朝,就累有1位状元、13位进士、15位举人和近80位秀才。近百年来,又有爱国名将王赓、著名学者王永积、著名化学家王序、著名科学家王选等闻名于世。
  岁月悠悠小娄巷,余韵袅袅翰墨香。

接官亭弄历史文化街区•古代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

  接官亭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吴桥东路与春申路交叉口西北侧。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就在此处建有接官亭,迎送南来北往的官员,康熙、乾隆巡游江南的时候,接官亭改名为接驾亭,至嘉庆年间又改回接官亭。目前此亭虽已被拆除,但接官亭弄的地名由此而来。
  接官亭弄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老北塘段上目前仅存的、历史风貌比较完整的唯一一个老街巷,自明清时代起,这里就成为太湖平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尤以“米市”和“四大码头”著称全国,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店铺商号数不胜数,附近里弄的房子,便成为堆放货物的行栈,而里弄和街巷的名字如秦栈弄、祝栈弄、积余街等等,亦多与此有关,见证了明清以来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和近代无锡最繁华之地的历史盛景。
  笔者在先前的采访中,遇见一位81岁的吴阿婆,她很热情很主动地前来介绍自家的房子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家中门窗上有旧时的精美木雕。吴阿婆告诉笔者,半个多世纪前她就嫁到了这里,并非常自豪地讲述她出嫁时的盛大场面,以及旧时接官亭弄地区的繁华景象。她说,老公蔡家的祖上是当官、做生意和开学堂的,是旧时北塘的望族,蔡家数世经营,资金积累日多,大部分购置老北塘一带的田地和房产,渐渐地,老北塘西街的店面和房产几乎全为蔡氏所有,享有“蔡半塘”美誉。
  如今,这里的街巷里弄和深宅大院大多已经破败不堪,一派落寞萧条景象,期待保护性地重建和开发。运河中央的黄埠墩,像一位沧桑的老人,注视和见证着这里的兴衰变迁。

  代表们听取并充分肯定了梁溪区文体局和3家区级平台公司的相关工作后,认为,“窑群遗址•古代草根文化” “小娄巷•古代名士文化” “接官亭弄历史文化街区•古代商业文化”,是“梁溪故事”的典型代表,梁溪的更多故事,都隐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之中,等待我们去发掘、保护、传播。建议要牢固树立“六大理念”,让梁溪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得以创造性地转化为鼓舞和激励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大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理念。当前,梁溪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管理体制上尚处于部门分割状态,文旅、开发公司、民族宗教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都拥有对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权。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适应梁溪区特点、统筹协调、运转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的理念。历史文化遗产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共同财富,因而,保护和传承工作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除政府之外,要引导商界、学界、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是在传承中保护的理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的前提,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则是更高意义上的保护。只有传承,才是保护的最好手段。要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寓教于乐,讲好“梁溪故事”,使历史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实物体及其折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每一处古迹和每一件文物真正的价值,是它们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们所展示的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要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和传递梁溪人之所以成为梁溪人,无锡人之所以成为无锡人的独一份“基因密码”。
  五是与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抓住多数人就是抓住当下,要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保意识。抓住青少年就是抓住未来,要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使得中华文化根深枝茂、源远流长。
  六是用新媒体传播的理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修旧如旧”层面。要做到古老而不古板,与当代潮流相契合,在传统陈设布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拓展和深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梁溪区人大常委会上马墩街道工委  冯骅  张入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