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

江阴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时间:2018-08-1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7月18日下午,人大常委会视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小虎,副主任唐仲贤、龚振东、朱敏、黄耀清,党组成员陈佩民、季相云、顾金辉参加活动。副市长许晨陪同视察。政府办、人社局、编办、财政局、文广新局、规划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视察检查和座谈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一行实地检查了夏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苏龙苑君子书吧、云亭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和市图书馆,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专题汇报。认为,我市以天华文化中心为骨干、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为基础、社会公益文化设施为补充、全市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在文化惠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比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较多不平衡、不对称、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基础、提质量,解放思想、创新作为、持续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建议,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谋划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要认真研究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把握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取向,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导向,加强整体设计和多维互动,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领域新内涵。要在集约上做文章。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整个社会治理创新范畴,加强规划引领,盘活存量闲置国有资产,建好增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并不断拓展功能,提高受众面,实现区域共享。要在融合上多探索。要积极推进政府服务功能资源的整合优化,加强各资源平台间的功能互补协同,借鉴浙江“文化大礼堂”做法,推动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在设施上的互联互通,实现综合利用、融合发展、提高效能。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突出挖掘培养和交流互补相结合,积极打造“一镇一(多)品”、“一村一品”的独特文化格局,培育和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
  二要用市场化机制来展示和放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主办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大胆探索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在投入机制上要大胆创新,既要舍得投入“保基本”,也要善于“经营”添活力,通过特许经营、PPP和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推动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在人才培养上要大胆探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完善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政策,牵手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涵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壮大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凝聚一批文化活跃分子,不断增强全市文化阵地生命力。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基层组织机构,探索文化管理队伍新模式,保障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力量。在管理运行上要大胆实践,把常态化运行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打造专业团队、商业运作、社会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项功能发挥最大效用。
  三要用多样化形式来拓展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涵。要从满足消费和引导需求并重的角度,在完善提升文化体系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供给,真正体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综合效应,满足和服务于全市各个群体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要让市民真正有感受,坚持消费供给与市民需求相向而行,提供有市场的文化产品,让群众看得懂、贴得心。要让市民真正能参与,要通过文化产品的联结、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的介入,转化为消费参与,变“灌输式”被动消费为“体验式”互动消费,让市民乐于参与、乐在其中。要让市民真正有收获,通过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有伦理规范、传统文化基因和现代科技文化内化于心,以文化人。
  市人大常委会强调,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文化惠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要认真贯彻执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更加科学地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真正让全体市民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的过程中,享有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化发展成果。            (缪李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