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六届人大会议 >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大会报告

关于无锡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明康

——2019年1月22日在无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来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19-01-28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重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进 出 口 增 长15%,服务贸易额增长10%,到位注册外资37.1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85%(新口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城镇新增就业16.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8%,污染物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计划目标。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面落实“六稳”要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438.6亿元,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新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7个,华虹集成电路基地、SK海力士二工厂、中环大硅片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增15个电商示范项目,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经验在全省推广。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被赋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获批第三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税占比达到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居全省前列。
  (二)创新驱动力度加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召开全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大会,制定实施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出台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首批入库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分别达到275家、175家、5家。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校企联盟132家,新增高技能人才3.7万人。新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加速器3家、众创空间7家,6项科技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三)产业转型步伐坚实。深入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实施现代产业发展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9%,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6个,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7家,累计28家、全省领先。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意见,预计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5%;旅游总收入增长11.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为4.38%;11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全省第一。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
  (四)实体经济活力提升。制定出台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时隔20年重回全省第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13个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排全省第二位。预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5%,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5.8%;20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比上年增加5家,居全省第一位。净增规上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1721家和570家,均位居全省第一;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
  (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解放思想,积极破解难题拓展空间,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实施太湖新城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推行“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新增贷款总额862.6亿元。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62家,发起设立规模32亿元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4家开发区入选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2家开发区获评省智慧园区,入围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引进外资总部型企业3家,8家企业境外发债或借用国际商业贷款项目获得备案、全省最多。
  (六)城乡建设全面提速。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扎实推进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加强重大交通战略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南沿江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锡澄城际轨道S1线、宜马快速通道、宜兴丁蜀通用机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蠡湖大道和江海西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340省道、运河东路大修等重点道桥工程开工建设,无锡火车站改造竣工投用。市区完成棚户区改造51.3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整治22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6万平方米;新建节能建筑1412.8万平方米。官林超导新材小镇、广益家艺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100个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示范村全部建成,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
  (七)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制定实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关停取缔8106家、整治5475家;整治燃煤锅炉102台、燃煤工业窑炉34座,全年削减煤炭消费总量138.5万吨,关停化工企业250家,升级改造373家;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新增分类小区860个、单位532个。完成1208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综合评分位居全省第一;太湖无锡水域连续11年实现安全度夏; 全面展开161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41条河道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64.4%。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化整合社会事业公共资源,全面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扶持自主创业2.86万人,带动就业11.3万人;实现经济薄弱村脱困26个,“阳光扶贫”覆盖2.36万户、3.45万人;市区低保标准提高到900元/月,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450元/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7.7%,新增4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完成1158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新增4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南信大滨江学院无锡校区正式招生。新锡山人民医院、新瑞医院建成投用,3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提档升级;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4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1%,我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升级改造新体中心体育馆,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84平方米;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满意度全省第一。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效,服务贸易额增长5%以上,到位注册外资36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完成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实施六大战略,坚定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做到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更强,经济运行和发展态势更稳,生态质量和人民生活更好,打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基础,夺取“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关键性胜利,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优化供给扩大需求,综合施策稳定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意见;实施“新33条”等一系列为企业降本减负政策意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促转型方面的关键性作用,组织实施100个市级重点项目;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高水平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和文化出口基地。全面放开民间投资领域,保证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加大信保基金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扩大中小民营企业应急转贷业务。
  (二)集聚资源创新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培育雏鹰企业600家、瞪羚企业160家、准独角兽企业2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4%;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达到1.74%。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家以上、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家以上;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以上,签约驻锡科研院所2家以上;引进产业升级创新领军人才35人;扩大“苏科贷”“锡科贷”规模和范围,全年发放风险补偿贷款30亿元以上。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增长幅度;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9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
  (三)聚焦重点融合发展,坚定推进产业强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已具规模的新兴产业,扶持发展正在成长的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打造高端纺织服装等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开放试验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中电海康、浪潮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强枢纽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引导,引进培育一批枢纽型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枢纽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大规模制造企业向总部化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业园区面积比重达到52%,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80%以上,新建“百企建百园”工程项目20个以上;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军民融合发展政策意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四)深化改革加强攻坚,争创体制机制优势。全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开展“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建设;推广复制江阴集成改革试点经验,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市、区政府财力协调机制;全面落实个人所得税新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董事会授权、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改革试点。推动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息共享和信用联合奖惩,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五)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行进口“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建好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公共平台。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达到58%;设置“一带一路”、跨国并购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办理绿色通道。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苏锡常一体化等建设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建设,精准组织实施援疆项目。
  (六)整体谋划交通先行,形成一体发展格局。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质推进锡澄、锡宜两个协同发展区规划建设。推动太湖新城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 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停机坪和新货站扩建项目,推进宜兴丁蜀通用机场建设; 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段建设,开工建设锡澄城际轨道S1线;全力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宜高速、宜长高速建设,启动312国道快速化改造; 加快推进锡澄运河整治工程市区段建设,开工建设无锡(江阴)港申夏港区长洋码头工程。推进地铁1号线南延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建设,启动第三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凤翔路、高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成新锡路北延、运河东路(大修)、兴昌路北延等道路。
  (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家园。统筹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创新。加强全市161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到60%。实施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实施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改造,建成投运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 推进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场、填埋场建设,力争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达到90万吨,填埋容量达到30万方。加强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创新环责险“无锡新模式”,高风险企业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完成造林绿化5000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7.4%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6%以上。
  (八)富民增收共建共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大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全年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5.1万人;适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提高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建立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长效机制,精准推进“阳光扶贫”;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创建2-3所省高品质示范高中、3-4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加强与江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筹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进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优化调整,完成市妇幼保健院妇保和儿保大楼改造,建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放开定点医药机构管理,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新建一批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区域性助餐中心和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出台市区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实施办法,实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加快推进养老护理型机构建设,养老护理床位占比达到56%以上。打造“江南文化名城”,启动建设无锡美术馆新馆,提升改造无锡博物院硬件设施;提升大运河沿线城市风貌;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