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党史

寻访红色地标第二站  锡流从陆区小学出发

时间:2021-04-09 16:3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阳山党史研究者高嘉鸿发现,锡流形成具有深厚的基础。1936年3月6日,周秋野和包厚昌、薛永辉、李伯敏等发起组织无锡新文字研究会和无锡世界语协会,这些团体在培育锻炼青年骨干、团结扩大抗日救亡队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以这些团体为主组成的抗日救亡组织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是抗战救亡史上一项非常突出而有影响的革命运动。经过艰难曲折的长途跋涉,锡流人员辗转到达南昌和武汉,全部投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队伍。
  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夕,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组织无锡各界爱国青年撤离无锡,转向宜溧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民族危亡之际,无锡的救亡青年中,如孙克定、周秋野、包厚昌、薛永辉等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之人,在抗日救亡的实践中,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地领导他们进行抗日斗争,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寻找到党的组织。当听闻宜兴溧阳山区还有大革命时期留存的革命武装时,他们是多么地向往。
  无锡沦陷前夕,80多位无锡抗日青年在阳山陆区小学集中出发,乘着夜色,步行5里,到临近的武进戴溪登船,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光荣之旅。
  出发地点为何在陆区小学?陆区地处无锡西部,临近宜兴、溧阳,无锡沦陷前,相对于已被日军轰炸的无锡城区和其它地区比较安全,当时的无锡县政府及城区各单位都搬到了陆区,城区居民也大部避难陆区。以周秋野、薛永辉为队长的无锡各界抗日后援会抗日救亡宣传队30多人刚好也在锡西活动。周秋野等10人都是阳山陆区人,从锡流的地域群体来讲,陆区人最多。顾风、陆晋秀主导的陆区青年励志社人员大多参加了锡流。顾风夫妇在陆区小学做老师,有广泛的资源,便于组织撤退。

  锡流踏上西征路

  队伍到达溧阳周城后,正式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推选孙克定为团长,周秋野、钱敏、吴志明为副团长。由于当时的形势和环境不适合原来计划,锡流继续出发时,又接纳了溧阳和上海的救亡青年20多人。100多名进步青年沿长江徒步到芜湖。到了芜湖后,本来准备乘坐英国轮船去武汉,因为避难民众很多,大家争相上船,锡流人员就坐在码头上边等候;不料,遇日机轰炸,那条英国轮船被炸毁,锡流人员因此而幸免于难。于是,大家商量,为减小目标,分三个小队分别行动。周秋野、薛永辉带一个队凭着对党的信念,边流亡边寻找党的组织关系,行程千余里,历时一月有余,最终辗转到达武汉,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二三队在钱敏、吴志明、包厚昌等带领下到南昌找新四军办事处。
  锡流队伍坚持沿途宣传抗日救亡,以演出话剧、刷抗日标语等形式,一边流亡,一边寻找党的组织。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坚定了锡流寻找党的组织,投身抗日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斗志。
锡流成员一路上风餐露宿,长途跋涉,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不以为苦。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沿途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成为一颗颗播撒革命的种子。此后,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疾风暴雨的洗礼下,最终成为一颗颗支撑起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伟大事业的栋梁之材!

  锡流成员延续报国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锡流成员经受了磨练与考验,大多数人员成为共和国新岗位的领导骨干和专业人才。其中有19位英雄牺牲,钱敏、包厚昌、周秋野等6位成长为建国后的省部级干部,冯大勋、吴志明、沙诺、杨兰珍等30多人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顾风——解放后第一任无锡市市长。1908年出生于无锡长安桥后村里,曾用名纳生、张萍。1925年无锡实业中学肄业;1930年结业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年回国;后与夫人陆晋秀(机))到陆区桥小学等校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长期在阳山地区开展地下工作。顾风是无锡抗日青年西撤前,在陆区小学集中出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人。是他利用在陆区长期工作积累的广泛人脉资源,调集一批民用船只,使在陆区小学集中的80多位无锡抗日青年顺利地从戴溪乘船溯锡溧漕河西进溧阳。锡流人员沙诺、沙林、杨兰珍等曾经都是顾风的学生。
  顾风与同样参加锡流的陆区籍人士沙陆墟(著名作家)等一起到南昌后参加石塘军政训练班,结束后,顾风、沙陆墟等一批锡流人员被分配去福建工作。
  周秋野——1913年出生,无锡陆区杨家村人。早年就读于江苏省立洛社师范学院。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组织无锡曙光文艺社、进步青年读书会、无锡学社等,宣传抗日思想。锡流期间,担任锡流副团长,后去武汉。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过中国驻南斯拉夫、刚果(布)、澳大利亚三国大使,担任过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享受正部级待遇。
  薛永辉——原名张其楠,曾用名张伟。1911年出生,无锡洛社新开河村人。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7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8月参加无锡学社并被选为理事,从事爱国救亡运动。1937年跟随锡流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3月,进入抗大四期学习。同年10月奉调到新四军工作,曾任无锡人民抗日自卫队副司令、苏西人民抗日自卫队司令,苏西县委书记、太湖县委书记等职。无锡解放后,担任第一任无锡县县长。
  吴渔村——著名的教育家。
  杨兰珍——1921年出生,无锡陆区桥人。1937年11月跟随锡流,经安徽到达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书。随即往江西铅山石塘镇学习,后参加铅山县抗日青年宣传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福建坚持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福建省妇联副主任、省档案局副局长等职。
  冯大勋——随新四军辗转安徽、苏北,后来随叶飞工作于福建,任福建省建设厅副厅长等职务。
  沙陆墟——原名沙仲虎,1914年出生,无锡陆区桥人。1937年11月参加锡流,任总务部部长,到达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后在江西福建工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长期工作在文化领域,成长为著名作家。
  锡流在当年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或许只是一条小小的支流,但它同样是大浪淘沙,汹涌奔腾,绝大多人激流勇进,在漫长的数十年中,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方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锡流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锡热血青年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把自身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火一样的激情加入到抗日洪流中去。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来源:无锡日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