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地标第三站
时间:2021-04-19 16:4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在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一栋朴素的西式二层小洋楼,两面环河,岸边绿树成行。多年来,它静静地向过往的男女老少讲述着80年前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往事,向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80年前,谭震林率领新四军六师一度驻扎于此,并将师部设立于这栋小洋楼中。如今,这里被打造成为具有浓厚红色历史氛围的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而这栋小洋楼便是真正的镇馆之宝,其始建于1930年,原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诸水本教授的家宅。
目前,该纪念馆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江苏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无锡市“行知大学堂”等宣传新四军抗日斗争历史的专题纪念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精神因传承而不朽。抗战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却从未过时,这种精神伟力穿越时空,仍是激励全民族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
抗日烽火 燎原锡邑
1938年,全面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在“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引领下,新四军军部决定由第一支队司令陈毅负责组建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同年10月,陈毅就派新四军第二团参谋长王必成率第一营东进进行战略侦察。侦察部队越过锡澄公路到达锡北寨门,当地爱国青年严公伟组织的游击队前往接应。
1939年5月1日,新四军第六团700余人在团长叶飞的率领下,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部队到达武进南部戴溪桥,与在当地活动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汇合,两支部队进行整组。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阻挠新四军行动,部队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打出梅光迪的旗号,六团对外称江抗二路。江抗成立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为了加强党对军队和地方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了党的东路工作委员会,叶飞任书记,林枫、何克希任副书记,张英、李一平为委员。江抗到达无锡地区后,指挥部设在嵩山储埂上。部队以梅村一带为基点,发挥主动、灵活的游击战特长,以伏击、袭击、夜战等战术手段,在运动中打击日伪。黄土塘战役、夜袭浒墅关,两次关键战役的胜利便是这一时期的江抗在东进之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在给予日军力的打击的同时,战斗队伍也日益壮大,由东进初期的1000余人发展壮大至5000余人。
1939年9月,中共中央处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考虑,避免在摩擦中消耗抗日力量,决定离开无锡地区。同年11月,以江抗留在阳澄湖养伤的36个伤病员为主,和常熟一带的民运工作人员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1940年4月谭震林被派到东路主持全面工作。作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谭震林到达东路地区后,成立了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并担任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并将江抗东路司令部更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自任司令兼政委。谭震林明确指出要迅速打开东路抗战的局面,而不是只满足于常熟一地的工作,要求东路地区的党组织亮出旗号,大刀阔斧展开斗争。
铁军六师 逞雄苏南
1940年,谭震林(当时化名林俊)率领江南抗日救国军(新江抗)东路指挥部由苏常太西进无锡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在谭震林的带领下,新江抗贯彻“扩军建政”的指示,组建军政委员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武装,和创建根据地上,整合了江南东路地区各种受党影响的抗日武装,吸引了许多农民参加队伍,上海地下党组织还输送了大批工人、职员和学生入伍。东路军政委员会以苏常太为基地,东出昆嘉太(昆山、嘉定、太仓),西入澄锡虞(江阴、无锡、常熟)的决策,通过袭击、破袭等战术,打击日伪军。1940年6月,新江抗与敌军主力在朱家篱笆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新江抗战士勇猛拚杀,顽军在退至港下大桥后,以大桥为要隘,架设机枪火力封锁了桥头。在久攻不下、伤亡较大的情况下,新江抗立即组织力量包抄,由当地农民杨保根做向导,带一连战士绕道渡河迂回至顽军背后,扑灭了顽军的火力点。正面进攻的新江抗战士一鼓作气冲过港下大桥,乘胜追击。港下大桥的战斗历时4个小时,毙伤顽军2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苏南军民士气。1940年9月,谭震林率新江抗由苏常太进入澄锡虞地区,在锡澄交界的寨门诸巷、张缪舍东向巷、河塘蒲市里、长泾小庄圩一带移动驻扎。新江抗指挥部一度设在寨门诸巷这幢西式私宅中。在谭震林的领导下,东路军政委员会委员王承业在有工作基础的无锡地区,同地方党组织一道,筹建抗日民主政权。无锡县政府、锡北行署等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成立,废除了陈腐的保甲制,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2月18日发出了统一整编新四军的命令,将新四军重新整编为7个师,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谭震林被任命为六师师长兼政委,六师继续活动在苏南地区,为无锡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局面。1941年5月前后,新四军六师在江溪桥、陈家桥和江阴、太仓等地与日伪军作战,通过袭击、破袭等战术,重创日伪军。
新四军六师在苏南地区的存在和发展,遭到了日伪军的疯狂反扑,从1941年7月开始,日军发动了残酷的三期“清乡”,六师及苏南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谭震林号召全江南人民武装起来,顽强斗争,粉碎日伪的“清乡”运动。1941年7月19日,新四军第六师突袭锡北水陆要冲东北塘严埭街日、伪军据点,六师从张泾响墩上出发奔袭严埭街敌军据点。俘伪军20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取得锡北地区反“清乡”斗争的重要胜利。8月,六师师部及十八旅部队决定集中转移,渡江北撤,跳出“清乡”区。在撤离前,谭震林在锡北陈巷召开澄锡虞各县行政负责人会议,钱敏在锡北诸巷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决定撤销专署、县、区三级公开的政权组织,撤走面目公开的党员,留下秘密党员坚持隐蔽斗争,部署反“清乡”斗争。新四军两次挺进,开创了无锡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4年春夏间,敌后抗日斗争逐步转入局部反攻阶段。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依靠群众的支持,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日伪军,壮大自己,从而较快地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游击根据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无锡地方党组织和挺进无锡的新四军同心协力,在无锡人民的支持下,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来源:无锡日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