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党史

寻访红色地标第十一站

时间:2021-06-18 17:59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或许谁也没想到,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无锡地下党曾在全国有名的荣氏家族中,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红色据点,那就是荣巷公益小学。
  公益小学原名群益小学,是由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巨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于1906年在锡创办的第一所小学。1948年秋季开学时,群益小学更名为公益小学,直至无锡解放。公益小学坐落在无锡西郊荣巷210号,南临梁溪河,可直通太湖;北靠公路,可直抵梅园,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由于这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由荣绛蓉利用其合法身份和社会关系成立党支部,在此建立党的地下据点。此后,公益小学党支部利用办学名义,为党组织筹措经费,使学校成为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一个重要隐蔽基地。从1947年到无锡解放,公益小学先后掩护了范文贤等20多位地下党员,成为无锡工委召开会议、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2009年下半年,荣巷中心小学被拆除。幸运的是,其相关建筑和有着百年历史的晴雨操场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目前,该旧址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战火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中共无锡地下党的奋斗精神始终将彪炳史册,英雄前辈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一个隐蔽的红色堡垒

  1947年5月,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宗旨的大规模爱国学生运动爆发,国民党政府下令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二〇血案。中共上海分局地下党学委根据党中央对蒋管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积极组织在学生运动中暴露的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转移,到中小城市开辟地下党据点。
  就在这个时候,荣绛蓉被党组织委以重任,到无锡开展地下党活动。党组织认为,荣家是教育世家,荣绛蓉去无锡办学正合时机和需要,既可利用办学的合法身份把自己隐蔽下来,又可利用荣氏的社会地位搞统战工作,还可以办学作为掩护,建立党的活动据点。
  1947年7月下旬,荣绛蓉从上海来到无锡,开始办学和建立据点的双重工作。为了方便地下工作,她将原名“荣绛蓉”改名为“荣蓉之”(下文均称为荣蓉之)。在“荣氏族益会”的帮助下,接任群益小学校务主任的职务,负责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同时,掩护和安排从各地转移来的党员干部;多方筹集经费,为党的活动和党员生活提供保障;多做统战联系工作,不搞公开活动。
  从1947年7月到1949年2月,她担任公益小学校长,通过扩大招生范围,增设班级,狠抓教育质量。先后掩护了周克、诸敏、高山、周晓华、庄静波、范文贤等一批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通过安排暨南大学进步学生费念仁、江南大学党支部书记陈秉基等20多人在校任教,不仅成功地隐蔽保护了党的骨干,也使学校在地方上的声誉有所提高,公益小学也成为了中共无锡党组织安全可靠的秘密活动场所。

  一群特殊的“党员教师”

  五二〇运动以后,沪宁沿线的一些地下党骨干暴露,急需转移隐蔽。荣蓉之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不露声色地接待安排从外地转移来锡的每一个同志。原大同大学地下党总支委员、“抗暴会”主席陈家德,从上海撤离至无锡担任群益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并改名陈毓英;常州地下党员刘良、何方夫妇也转移至群益小学,分别担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和英语教师;已从上海撤至无锡在缫工三校代课的张丽容亦被“请进”群益小学,改名张容,任幼儿班老师;苏锡吴工委委员范文贤从苏州调来无锡,任公益小学教导主任,直接领导据点的工作……
  群益小学原来只有6个班级,200多名学生,10多个教职工。外来教师的不断增加,势必引起本校老师和外界的关注,同时也容易引起对荣氏族益会的怀疑。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荣蓉之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第一,严抓教育质量,要求地下党教师转变作风,全力搞好教育,取得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们的信任。不少同志认真备课,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程为学生喜欢。慢慢地,学校在地方上的声誉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教师队伍,辞退部分不合格教师。荣蓉之以不是师范毕业生和不适应教育为理由,辞退了部分教学质量差和政治思想有反动倾向的教师,以便腾出位子,为接收安排更多的地下党员作准备,同时也减少了不利和危险因素,为巩固据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校规模。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班级,学生从200多名骤增到400名,班级从6个增加到9个。这样,不仅可以证明公益小学的教育质量,还能名正言顺地增加教师,合情合理地在账上支付“薪金”以保证地下党工作地有序开展。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公益小学先后共接待安置了20多名地下党员,成立公益小学党支部,由荣蓉之任支部书记。此后,中共无锡工委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部署研究工作,工委书记高山更是这里的常客。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袍,一副“商人”模样,大大方方地出入校门,校工徐妈端茶送饭,待之如上宾,从未怀疑过这位“上海亲戚”的身份。
  解放以后,当人们听说荣家的这所小学中隐蔽了这么多地下党员,不少人感到惊奇。

  一处秘密的情报接收站

  荣巷地区历来是驻兵重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同时驻扎着国民党的几支部队,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游荡的国民党官兵,政治状况复杂多变。但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公益小学的地下党员建立了一个秘密接收站。
  为及时了解全国战场的形势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1948年初夏,荣蓉之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要在学校建立一个秘密接收站,收听延安电台的广播,并尽快通过各种渠道将消息传给党内同志和锡城各界人士,以迎接无锡的解放。然而党组织经费本就捉襟见肘,如何能建起这个接收站?
  为此,她专程去上海,向父亲荣方舟借了十两黄金,再通过二哥荣本仁设法购到一台带有耳机的军用收音机。这台收音机原来可以收发报,但经过处理以后,只保留了收听的功能。就这样,接收站建立起来了。每晚7时半,负责收听的高棻定时打开收音机,戴上耳机,收听记录延安电台播发的《新华社电讯稿》,然后由张容负责刻写油印,陈毓英则负责室外警戒,三人相互协作配合,保证了接收工作的正常进行。
  刻印的小册子为32开本,每期10多页,起初10天左右出一期,后来出版时间不断缩短,印数和发行范围也不断扩大。小册子整理装订后,按预定暗号送城中地下党领导同志分发,内容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当时国内外时局,号召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等,成为广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珍贵的学习材料。还散发给荣德生、薛明剑等无锡工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这对于消除他们的疑虑,争取他们与地下党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无锡解放后,在荣巷公益小学党的活动据点长期隐蔽的地下党员骨干奉命撤离,奔赴新的战斗岗位。
  1989年9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在荣巷公益小学立标建碑。10 月,将“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无锡日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