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区

古建活用,服务为民——百年古建焕新记

时间:2024-02-20 16:1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活化利用知名文物,敞开古建老宅大门,赋予其新功能,是保护文物的有效途径。无锡市滨湖区人大常委会为探索拓展联系群众的广度深度,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在保护地标古建蒋氏旧宅前提下,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让古建老宅“活”出精彩,融入人大历史知识,使文物古建成为民主民意表达的新平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载体,促进古为今用,走出了一条“古建活用+赋能为民”的实践之路。

  听民声,古建获新机

  坐落于河埒休闲广场内的蒋氏旧宅(后更名为文昌轩),始建于1926年,为两层德式小洋楼,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原是民国时期无锡籍民族资本家、开明人士蒋氏和严氏故居,经历风雨,反复修葺,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原郊区政府和区政协办公场所。旧宅中,一代代的奋斗者们实业兴邦、守正创新的故事在百姓中口口相传;为民请命,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奋斗为无锡带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文物古建既让人记住了乡愁,又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了无锡民间文化自信的根脉。

  “这些年,河埒广场周边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楼拆新楼盖,生活越来越好,只有蒋氏旧宅这栋文物楼留了下来,原来的人来人往,变成了人去楼空。文物古建保护,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能不能把它合理利用,恢复往日的热闹?”在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活动上,有选民向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议。代表们认为选民的建议很有意义和价值,于是将群众的想法向滨湖区人大常委会转达。

  从民意,古建修缮展新颜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经区人大常委会大力争取,区委决定把这座具有百年文化传承、百姓情感记忆,且具有人文地标性质的文保建筑作为区级人大代表之家的选址之地。

  以“保持历史建筑原有风格布局,尽量减少拆改,将现代化展示与建筑历史记忆融合”为原则,活化利用更新方案经区行政审批局项目备案,同步通过市文旅局文物处的方案论证、文保单位安全鉴定检测之后,顺利完成包括展览展陈在内的所有工程项目,最后一次性通过工程全面验收。

  2023年3月,文昌轩修缮改建完成并作为滨湖区人大代表之家正式揭牌启用。建成后的文昌轩围绕学习与培训、沟通与交流、倾听与接待、协调与推进、服务与管理、展示与宣传六大功能,设置了人大发展历程展示区、人大代表风采展示区、人大书屋及集思厅、纳言厅、文华厅、会客厅等功能区,既发挥了文物古建独特的文化元素,又融入人大历史知识,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成为民主民意表达的新平台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载体,真正实现了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话民生,古建启用焕新采

  文昌轩建成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中一楼西侧的人大智能展厅,借助数字化设备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人大制度展示体验厅,主要展示滨湖区建区以来,在履行代表职责、服务社会及争先创优方面表现突出的各级人大代表们的事迹和风采。一楼东侧的人大书屋,陈列着人大制度相关典籍和滨湖当地文化书籍,人大代表们可以交流学习接待选民,广大群众也可以学习人大知识,免费阅读书籍。二楼主要是人大代表举办会议、接待选民、交流会客的场所,设集思厅、纳言厅、会客厅和多功能会议厅等,为人大代表及选民提供了专属交流空间。文昌轩作为“人大制度进校园实践基地”,平时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在文昌轩启用后,区人大常委会在这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书香人大·阅读分享”结对共建、家风培塑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家风课堂”、“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的“集智纳言”等,通过活动和交流,代表们听取并详细记录选民反映的各种意见诉求,经梳理登记后,形成意见建议17条转交给区人大常委会。同时,截至2023年12月底,滨湖区人大代表之家接受上级人大指导调研、接待兄弟人大有关考察交流共50余次。

  文昌轩是建设“数字人大”的前沿阵地。通过利用已有的滨湖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自有微信群等网络媒体工具,传递人大工作声音,发现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特色亮点,其中《“文昌轩”里话民生集思广益解民忧》等新闻报道在学习强国上刊登发表。

  “文昌轩的活化利用是滨湖区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推进‘家站点’建设、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新平台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活化利用文保建筑,与时俱进赋予其新内涵的一次有益探索。文物古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其回馈社会继续发挥作用,才是古建活化利用的应有之义。”滨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虹路如是说。(无锡市滨湖区人大办 高北星)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