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案例

家门口的“微更新”点亮居民“小幸福”

时间:2024-11-19 15:1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摘要:楼道,是居民公共生活的“最小单元”,也是映射小区文明的一面镜子。近年来,梁溪区扬名街道五爱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楼道微自治为切入点,试点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楼道,通过一个楼道影响一栋楼,一栋楼带动一个社区,进一步传递文明新风,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心系群众办实事,快速响应解民忧

梁溪区扬名街道五爱社区古运五爱苑A区是安置房小区,回迁十多年,许多设施已老旧。为切实回应居民关切,梁溪区人大代表、五爱社区党委副书记施巍深入基层一线,通过“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组织召开居民座谈会征集意见建议。“小区楼道经常有杂物乱堆放,占地方。”“楼道墙面也不干净,有污损。”“我还经常看见有人将电瓶车停在楼道里。”居民群众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共同心声。

群众的“烦心事”就是代表的“操心事”。施巍代表在了解到群众诉求后,迅速前往实地调研,核实相关情况并与街道议政代表赵洁商讨解决方案。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确定小区楼道公共空间改造项目方案。

2022年9月,小区34个楼道墙面全面翻新,修复了剥落部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8月,社区以“同心”“廉洁”“法治”“勤学”等主题打造了6个特色楼道,使原本单调的楼道成为展示邻里风采、宣传特色文化的平台。2024年8月,社区以36号、37号两栋楼为试点,对楼道门厅进行提质改造工程,解决了前期居民提出的环境安全问题,实现了从“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确保改造工作更加贴近民意、符合民心。

打造楼道会客厅,共建文明新风尚

古运五爱苑A区老年人、儿童群体数量大、年龄分布均衡、需求多样化。施巍上门走访时发现有不少居民表示希望家门口有适合老人和孩子的文化活动阵地。为此,在楼道文化建设方案中,联络站驻站代表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以36、37号楼为样本,将传统文化元素和书香阅读元素相结合打造楼道会客厅。社区通过增设共享图书角和象棋桌椅,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生活意识,推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新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将文明氛围深入居民身边。“没想到人大代表和社区考虑的这么周到,为我们争取到这么好的服务,真的感谢你们。”家住37号楼的竺阿姨开心地说道。

五爱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秉持 “请居民说事”“让居民议事”“帮居民办事”原则,2024年在36号楼道内增设了“家门口议事厅”,为居民共商社区发展、共建幸福家园搭建了平台,引导居民常态化召开楼道议事会,以此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悉心指导明方向,志愿服务暖人心

阵地建设完成以后,如何提升居民参与楼道治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是一大难题。施巍利用业余时间与居民代表促膝长谈,最终确定以楼道网格划分,建立楼道长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组团式、精准化暖心服务,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在驻站代表的指导下,志愿者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并细分为日防队、帮扶队等,积极活跃在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化解、文明新风宣传等活动中,为民帮困、助民立德,在社区治理中增添活力。日防队日常定时对小区楼道进行全方位巡查,切实将楼道内部的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清除;帮扶队定期关注小区楼栋里残障人士、重病大病、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情况,传递了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促进了邻里关爱,提高了居民互助意识。

方寸角落尽显巧思。接下来,五爱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将继续凝聚多方力量,通过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在社区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通过特色楼道创建,增强楼道居民凝聚力和自治意识,提升辖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自治新格局。 (梁溪区人大常委会扬名街道工委 王晓华)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