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案例

小游园大变身 家门口添新景

时间:2024-12-19 15:2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摘要:梁溪区山北街道山北社区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作用,充分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愿呼声,广泛集中民智,助推抱翠桥小游园改造蝶变。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地,如今成为周边居民遛娃、休闲的“宝地”,平整的健身步道、崭新的健身器材、规划整齐的停车位……抱翠桥小游园的焕新,生动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成果。

广听民意,代表联动共破难题

为了拉近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距离,随时随地听取民意,在开展“132、找代表”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活动的基础上,梁溪区人大代表、山北街道山北社区书记陈浩平将“定点坐诊”拓展到“上门寻诊”。在深入选民家中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不少选民聊到“抱翠桥洞的石子路什么时候能整一整,前些天有人骑得快都摔倒了……”“抱翠桥洞旁边那块地方杂草丛生,到了夏天蚊虫滋生,影响周边的环境。”他把这些信息认真记在自己的民情记录本上。此后他多次去实地观察,发现空地上虽有些运动器材,但无人去运动,同时抱翠桥桥洞空地闲置荒废,路面有石头翘起,既容易产生卫生问题,也存在安全隐患。

“我也留意到这块地方,就在我们山北中心小学旁边。学校西侧门通向品惠路,在上学日的早晚高峰时段,钱皋路和品惠路之间交通拥堵情况十分严重,如果能将此块地方改造,不仅能缓解交通拥堵,还能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隐患风险。”梁溪区人大代表、山北中心小学老师周志强也提出了建议。两位人大代表遂联名通过梁溪区人大常委会山北街道工委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将此地块改造提升的建议。

按需定制,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什么主题?怎么设计?在改造建议得到采纳后,人大代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征询群众对游园主题及使用需求的意见,倾听群众心声。“设计的时候,在配套设施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和小孩子的需求。”“小游园建设不仅要有绿化改造、美化亮化城市的功能,还要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娱乐及生活需求。”“最好还能有空间,宣传好山北的文化。”“也要为学生家长们考虑一下,让他们接孩子的时候有休息的地方。”群众的心声一一道出。

在推进规划设计过程中,人大代表积极征集民意、汇集民智、反映民需,让20余条群众建议最终得到落实。设计方案经过4轮修改,确定了游园项目的目标与布局,在区城管局完成招投标流程后,项目于2023年9月开始施工。

“这个改造项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了建议源自群众,改造源于群众,充分尊重民意。整个抱翠桥游园就好比一个‘碗’,装什么、怎么装,都由选民决定。”陈浩平代表认为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对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至关重要。

提升质效,变“民生愿景”为“幸福图景”

项目的落地见效,离不开人大的监督助推。在施工过程中,两位人大代表多次到现场走访,协调职能部门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对症下药”,助推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24年3月,经过代表们的积极协调和施工单位紧锣密鼓的施工,抱翠桥小游园正式启用,周边居民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改造后的抱翠桥公园焕然一新,在有限场地内巧妙地设置有变化的空间类型,丰富感官体验,有效地将居民生活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对原本的杂草地进行公园式布局,栽种不同品类的花草树木,提升绿地景观;除了基础的闲步观景,游园也注重功能性,增设健身设施、休闲椅等,并重新规划电动自行车停车位,解决学校门口拥堵的问题;在抱翠桥洞的改造中,还增添了山北特色的文化元素,因地制宜描绘一些运河元素来美化桥洞侧墙面,在晚间辅以氛围灯光,美轮美奂,成为山北街道最新的网红打卡地。

“旁边的山北社区老村巷,基础设施薄弱,这个小游园让居民有了亲近自然、休闲锻炼的好去处。”陈浩平代表见证了这个游园从无到有,与有荣焉!

人大代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履职质效,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方寸之间,为居民建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幸福空间,居民们出门见绿、满眼是景,愉悦了心情、连通了民心。办好民生实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山北街道山北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还将积极履职,助力更多民生实事“落地开花”。(梁溪区山北街道山北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 朱练)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