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区

修好便民桥 联通百姓心

——惠山区阳山镇人大代表朱晓红履职小记

时间:2025-04-14 15:33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最近,阳山镇桃园村的王大爷特别开心。他家附近的红农桥刚刚修好,又宽又平,人和车都能顺畅来往。王大爷笑着说:“这桥修好了,我们村和其他村的来往方便多了!这多亏了镇人大代表朱晓红,她听了我们的建议,给大伙儿办了件大好事。”

  事情还得从2024年3月说起。当时,朱晓红在桃园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那天,村民们早早地就来到了联系站,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反映最多的就是红农桥的问题。村民老杨说:“朱代表,这桥年久失修,桥面坑洼不平,大家过桥很危险。”另一位村民也接着说:“还有啊,现在车多,但桥面太窄,两辆电瓶车交汇根本过不去。”朱晓红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她心里明白,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红农桥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桃园村和洛社镇润扬村之间的重要通道。当时桥面只有2米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普及,这座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了。

  朱晓红深知,这是一座关系到村民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的重要桥梁。接待完选民后,她立刻前往红农桥实地查看。那天,她冒着细雨,沿着桥边的小路小心翼翼地走着,仔细查看桥的每一个细节。她发现桥的两侧护栏存在缺失,桥面非常狭窄且破损严重,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裂缝,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朱晓红立即走访调研,下班后来到该桥附近的老张家听取修桥建议。大伙看见朱晓红代表来了,都围了过来。老张第一个说出了心里的想法:“要是能修宽点,两辆车能交汇通行就好了,我们种的蔬菜也能拉出去卖了。”“这次最好用沥青铺设桥面,这样今后维修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维护成本还轻。”邻座的老丁接着补充道。朱晓红逐个征求在座的每位村民的建议,并把原汁原味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

  在调研过程中,朱晓红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桥的修复不仅涉及村民的出行需求,还影响到河两岸近1000亩农田的耕作。她意识到,这座桥必须尽快修复。于是,她又和桃园村的负责人及镇交管所、镇建设科等部门一起商量。大家围坐在一起,反复讨论,从桥的宽度、高度到材质,从施工方案到资金预算,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制定出了一个详细的修复方案。在她不懈努力下,村委和镇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拨专款用于该桥梁的修复。

  在红农桥的修建过程中,朱晓红一直密切关注。她经常去施工现场看看进度,和施工人员交流。有一次,她发现施工进度有些滞后,就立刻找到施工负责人了解情况。原来是因为天气原因,影响了工程进度。朱晓红和施工负责人一起商量,调整施工计划,增加人手,确保工程按时完工。村民们看到朱晓红这么上心,也很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工程进展顺利。

  几个月后,红农桥终于修好了。新桥宽6米,桥面平整,两侧还安装了坚固的护栏,美观又实用。经常经过此桥的赵阿姨笑呵呵地说:“这桥修得太好了,现在我们日常出行方便多了,这多亏了朱代表。”朱晓红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心里也特别欣慰。

  红农桥的修建,是朱晓红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的生动体现。她时刻关心当地的发展,把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她常说:“人大代表就是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好实事。”她用实际行动,架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撰稿:匡一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