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区

以教育情怀书写履职答卷

——记锡山区人大代表包春燕的履职之路

时间:2025-05-15 16:19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她是三尺讲台上的教育守望者,也是群众身边的“民意快递员”,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护苗人”。她就是无锡市锡山区四届、五届人大代表、羊尖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包春燕。她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书写了一份份饱含温度的履职答卷。

   聚焦民生痛点,催生“最美家长等候区”

  “以前放学时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有了等候区,停车规范了,安全又省心。”羊尖实验小学“幸福空间”家长等候区前,学生家长王女士指着整齐停放的车辆感慨道。这个曾因接送混乱屡遭诟病的区域,如今已成为无锡市首批“最美家长等候区”。

  转变始于包春燕的敏锐观察。2022年底,每日上下班途经校门口时,她总要在人群中侧身避让穿梭的电动车——这个持续数月的观察让她揪心:不足6米宽的道路上,日均2000余人次的接送需求让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在随后的选民接待日上,群众的急切呼声更坚定了她的判断:“必须为家长开辟专属等候空间!”她提交了这份饱含温度的《关于建设羊尖实验小学家长等候区的建议》。由于办理权限问题,该建议转由镇代表在镇人代会上提出,并得到政府负责人的积极回应,承诺责成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确保建议高效落地。2023年9月,这个集遮阳避雨、车辆停放、家长交流于一体的等候区正式启用,高峰时段人车分流井然有序,成为展现基层治理智慧的民生样板。

  “作为人大代表,既要听得见群众的‘牢骚话’,更要解得了百姓的‘心头结’。”包春燕在等候区与家长交流时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教育领域“关键小事”,让民生工程真正暖到群众心坎里。

  守护文化根脉,推动锡剧焕发新生

  在羊尖镇严家桥村锡剧艺术中心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这里将建成地下1层、地上3层的综合性文化场馆,预计2026年竣工。”工地负责人指着效果图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常态化开展锡剧展演,让发源于此的“太湖一枝梅”重绽芳华。

  这一文化地标的诞生,凝聚着包春燕五年的坚守。2021年,她在调研中发现,作为锡剧发源地的严家桥,却面临剧团萎缩、后继无人的困境。“文化传承不能断档,必须从娃娃抓起!”她连续两年提出《关于“传承地方文化 提升锡剧品牌”的建议》和《关于建设锡剧艺术中心的建议》,推动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引入专业师资。如今,羊尖实小的学生四度登上央视大舞台进行锡剧表演,非遗幼苗在校园茁壮成长。

  “看到孩子们眼里的文化自信,再难也值得。”包春燕回忆,为解决师资短缺和争取资金支持,她多次在人代会上慷慨陈词。正是这份执着,让百年锡剧在新时代奏响传承强音。

  扎根基层一线,架起民意“连心桥”

  每月的选民接待日,丽安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总是格外热闹。“包代表常来听取意见,群众反映的事情件件有回音。”,联络站站长汤彪翻开记录本,村道修缮、家庭医生工作室设立等23项建议的办理情况跃然纸上。村民周阿婆记得真切:“以前看病要跑镇医院,现在家门口就能量血压、配药,多亏了人大代表!”

  在包春燕看来,代表联络站是“民意中转站”,更是“履职加油站”。九年来,她走遍选区的各个自然村,收集社情民意300余条,形成代表建议10件。从维护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到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到强化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每一份建议都承载着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正如她在履职感言中所写:“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不是口号,而是要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承诺。”

  深耕教育沃土,书写育人新篇章

  “包老师的建议让锡剧进课堂有了专业保障!”羊尖实小校长指着锡剧教室里的奖杯自豪地说。在包春燕推动下,学校不仅解决了师资不稳定难题,更构建起“唱、念、做、打”全流程课程体系。课堂上,孩子们身着精美戏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展板前,锡剧发展史、经典唱段赏析等内容引人驻足。

  “学习锡剧让我更爱家乡!”学生小吴的眼里闪着光。这种文化认同,正是包春燕最珍视的收获。从教30余年的包春燕,始终将履职视角对准教育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她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初心使命:推动乡镇学校师资优化,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完善课后服务体系,解决家长“三点半难题”;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每一项工作,都浸润着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情。

  从菁菁校园到建设工地,从田间地头到企业车间,她如同扎根大地的蒲公英,将民意种子播撒在选区每个角落。展望未来,包春燕眼神坚定:“我将继续做教育发展的推动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民生需求的倾听者,让履职答卷永远浸润泥土芬芳!”

  (羊尖镇人大供稿)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