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 毛小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可比价增长15.1%;财政总收入421.8亿元,同口径增长19%,一般预算收入181.7亿元,同口径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5.1亿元,增长19.8%;城镇登记失业率3.2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
2005年,市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推动工业集群发展、高端延伸。国家(无锡)液晶显示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液晶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博世、TCL、清华同方、柯尼卡美能达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30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居全省首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53.1亿元,增长22%。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新增5家,累计达到11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7个,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4家。推动服务业规模扩张、层次提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060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1亿元,同口径增长16.3%。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发展态势良好,保税物流园开工建设。大力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崇安寺步行街开业,国际招商城、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等初具规模,新增百亿元大市场2家,累计达到8家。接待入境旅游者65.9万人,旅游总收入301.6亿元。灵山景区服务标准被列为省级标准进行推广。金融态势良好,信贷结构优化,年末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43.6亿元和2264亿元,比年初增加579.7亿元和384.8亿元。推动现代农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阳山万亩水蜜桃、绿羊生态园等5个市级重点园区全面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扩大到107.3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51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43.9%,农机化综合水平88.7%。推动资源节约、要素集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工业能效指南等政策意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复垦开发力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8万亩,建成多层标准厂房1095万平方米。
(二)坚持开拓创新,着力增创体制机制优势
开放型经济全面拓展。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完成到位注册外资(商务部确认口径)20.1亿美元,新批注册资本超亿美元项目3个,新批项目单体规模767.6万美元。服务业协议注册外资15.3亿美元,日本瑞穗实业银行获批落户,外资投资公司、贸易公司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首次成功引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进出口总额291.9亿美元,增长33.6%,其中出口155.5亿美元,增长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40.9%。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总投资3402.6万美元,项目数保持全省领先。民营经济素质提高。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550家,22家企业进入全国民企五百强,尚德太阳能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贷款担保余额继续列全省首位。社会事业改革取得突破。市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体育场馆与训练等4个管理中心正式运行,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属地管理,71家行业协会完成“政会脱钩”。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投资渠道拓宽,投资结构改善,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资的70.1%,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0.6%。着力扩展基础设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全市有形建筑市场、土地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部分市政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加快城乡建设,切实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
突出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编制完成市域农村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建成区功能调整和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城区4个重点片区启动开发,蠡湖新城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五爱路、梁溪路、钱荣路、惠山大道、江阴澄南大道、宜兴教育路及金城公铁立交等重点道桥竣工投用,新建城市道路83公里。312国道和沪宁高速无锡段改拓建完成,芜申运河宜兴绕城段通航。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全市竣工经济适用房23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541.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98.7万平方米,老新村整治60万平方米。市区整修背街小巷100条,改造供水管网31.2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近11万户,新辟、调整公交线路31条。区域供水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45.6万吨,江阴和宜兴城区分别为70万吨和20万吨。本地网固定电话号码升至八位。不断完善口岸功能。无锡机场新辟航线5条,获准开通香港临时客运包机,全年进出港旅客6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增长69.9%。无锡港江阴港区和夏港第二公共型港区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5046万吨。加快建设绿色无锡。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4。空气良好天数占比88.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升至5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0%,省内第一个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投入运行。大力植树造林,加快惠山青龙山整治,积极推进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地建设,蠡湖及十八湾景区成为全省最大的开放式绿地,宜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江阴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升至20.3%,城市绿化覆盖率升至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0.1平方米。
(四)统筹经济社会,有效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影响力有了新提升。入选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福布斯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成功举办第三届太湖博览会和世界粮油大会、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与德国勒沃库森市、意大利维琴察市结为友好城市。科教发展再上新台阶。列入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行列,通过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验收,太湖国际科技园、藕塘职教园加快建设。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56%,专利申请量达到5621件。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4%,普通高校在校生近8万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99%,11.5万适龄常住流动人口子女在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九成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公共管理实现新进步。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市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落实副食品市场蔬菜残留农药速检措施,药品市场抽验合格率96%。承办“十运会”6大项目办赛任务,乒乓球等3个赛区被评为最佳赛区,无锡籍运动员夺得金牌6枚。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0.67‰。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发放奖扶金近600万元。文明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连续第三次获选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城市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称号,华西村、官林镇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东港镇成为国家卫生镇,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增加到22万。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鸿山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无锡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民族舞剧《红河谷》被评为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剧目,市博物馆、钱钟书故居、秦邦宪故居等免费开放。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治理,重点整治改造城乡结合部,加大违法、临时建筑拆除力度,城管创优考评名列全省第一。
(五)关注民生民富,促进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就业态势良好。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推进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万人,吸纳苏北地区劳动力9.5万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建制面71.8%,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5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增长12.5%;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人均3.2万元,比年初增加近5000元。社会保障统筹推进。国家“金保工程”试点——社会保障卡工程主体项目基本建成。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9.2万、23.4万、7.6万、14.8万和12.5万,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6%。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8万,覆盖面72%,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额达到人均73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100%。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共发放低保金7900多万元、各项慈善救助金1600多万元。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主城区开工建设公共停车场4个。向694户低保家庭提供廉租房。2006年元旦起,70岁以上老人可持公交卡免费乘坐市区75条线路的公交车。为1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安装义肢,为4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为40名残疾孤儿实施康复手术。百村奔小康工程成效显现,新增脱贫转化村39个,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83公里,各镇自来水入户率9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86.4%。平安无锡创建深入开展。全力推进“大防控”,加大严打整治力度,严惩“搬霸”等违法犯罪行为,我市成为全省首批“社会治安安全市”。巩固提高“大调解”,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力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执行能力
严格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扎实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案。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保持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严肃性。修订完善了《无锡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和规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审批事项再削减31 %,审批集中度提高到81.7%。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快速反应能力,妥善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健全价格调控体系,稳定市场物价水平。认真履行统计职能,完成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非税收入改革,全面推行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市本级财政支农支出增长25.6%,科技支出增长19.3%,教育支出增长22%。提高行政效能。推进“阳光政府”建设,成立市效能投诉中心,开展机关效能监察。推广电子政务,公文传输实现无纸化。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市长公开电话和市长信箱工作机制,畅通民声民情反映渠道,努力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面履行职责。审计、外事、侨务、对台、接待、人事、人武、人防、双拥、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史志、档案、广电、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2005年无锡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绩,是全体无锡市民务实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这里,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积极奉献的无锡市民,向忠实履行职责的各界人士,向中央及省在锡部门,向驻锡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全市公安干警,向在锡的外来建设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发展的海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去年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工作依然繁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仍然突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较明显,全面推进统筹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未能完全确立,完善创新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群众对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反映较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影响城市安全的因素增加,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的要求更加迫切。同时,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懈努力。这些都要求政府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工作的预见性、开创性和主动性,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十五”主要成就和“十一五”奋斗目标
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很快、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黄金发展期之一。这五年,我们以率先发展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区域现代化。按照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上升期,经济运行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协同性不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左右,五年翻番有余,实现了争先进位。财政总收入五年增长3.7倍多,年均增长31.3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九五”末的9.3 %提高到“十五”末的15%,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发展,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集中建设了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公益性设施,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发展活力增强、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发展指数跃居并保持全省第一。这五年,我们以对外开放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放大开放园区示范带动效应,有效发挥外贸拉动作用,开放型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无锡经济发展新优势。五年共计批准外资项目3800多个,累计引进超亿美元项目48个,到位注册外资超过115亿美元,出口总额突破420亿美元。这五年,我们以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产业高度化。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推进技术创新与进步,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服务业高地。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保持领先,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升至33.4%,比“九五”期末提高13.4个百分点。商贸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迅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增长动力结构日益优化。这五年,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市场化。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环节,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微观主体基础与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大力激发民间创业潜能,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快发展、上规模、提素质,使民营经济成为增量经济、富民经济、支柱经济。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上升到51.2%。这五年,我们以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完善城乡布局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城乡制度接轨为重点,突出完善市域城市体系,突出实施“城市南进、工业北移”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市域三级城市体系规划确定、形态初现,城市化率预计达到67%。这五年,我们以安民富民为立足点,全面推进群众生活宽裕化。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入手,强化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救助措施,促进城乡居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和8.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多人。
进入“十一五”,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化出现新情况,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带来新压力,外贸出口环境变化形成新挑战,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趋于增多。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无锡将日益感受到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然而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的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走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无锡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密切,将为下一轮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为提升发展水平开辟新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提速、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速,将为率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创新思路,科学谋划,扎实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紧紧围绕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总目标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总要求,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提请大会审议。
《纲要》提出:“十一五”乃至以后一个时期,无锡发展的基本定位是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到2010年,确保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把无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和谐宜人新无锡。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超过1万美元(按照常住人口测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十五”期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7%和45%,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0,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根据以上基本定位和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必须进一步明晰战略思路,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又快又好发展,是“十一五”发展的主题。始终不渝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这一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能有任何动摇。我们所要的率先发展,是立足于快、着眼于好的率先发展。快,就是经济发展比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快,努力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领先地位;好,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着力推进节约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富民步伐,是“十一五”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积极鼓励民众创业致富,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群众真正过上富裕生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十一五”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必须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互动并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十一五”发展的战略基点。必须从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紧迫需要出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提升,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强化统筹协调,是“十一五”发展的重要方针。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问题,着力形成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城乡统筹发展路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乡建设,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发展的基本任务。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原则,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两个率先”目标内涵,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6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发展开局之年,也是“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促进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围绕又快又好发展主题,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规划导向、法治导向、创新导向、市场导向的方针,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根据上述目标和工作要求,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致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速区域城市化进程
优化市域功能布局。构筑“一体两翼”和“三沿”发展格局,实施跨区域统筹规划,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江阴和宜兴城区为两翼、新城镇为纽带的三级城市体系。坚持片区开发与城市功能完善相结合,推进太湖新城行政商务区规划深化和前期启动,推进太湖新城科教区、蠡湖新城休闲商务区、新区高新产业中心和广益片区、古运河片区、凤翔片区、河埒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进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有机协调。
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推进空港、水港、信息港等枢纽工程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强化网络资源整合和功能开发。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江海路、金城东路、运河西路、江阴澄西大道、宜兴东氵九大道等城市道路建设,整治改造一批城市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干线航道建设,实施硕放枢纽、锡张高速无锡段和锡苏连接线工程。强化市政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启动市区长江水源取水工程,完成江尖、仙蠡桥水利枢纽工程,启动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主城区新建社会停车场6个。深化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改革,完善综合执法与行业执法统筹机制。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城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继续推进各类专项整治,建立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创建全省城市化示范县(市)、城市化示范镇和康居示范村。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环太湖都市农业示范带。深入推进农村八项重点工作,加速农村“三集中”,开展土地整理,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绿化造林”工程,全市村庄河道清淤800万立方米,农村造林绿化9万亩。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供水、供电、卫生等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大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年内乡镇文化站活动面积达标率超过90%。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启动国家生态城市群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继续以太湖水污染防治、蠡湖周边环境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城乡河塘综合整治为重点,切实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铺设污水管网100公里,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启动实施走马塘拓浚工程,开辟清水通道和尾水通道。加强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推进沿路、沿河、沿山地区的绿色屏障建设,继续实施矿山关闭复绿整治,新增城市绿地50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清洁能源区建设,主城区内环范围改用清洁能源或集中供热,继续控制摩托车、助力车保有量,改善城乡大气环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强重点行业资源消耗管理,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年内力争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2,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5%。
(二)致力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强化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晰产业发展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等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以布局调整为抓手,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市区企业“退城进园”、乡镇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和“五小企业”淘汰步伐。鼓励企业通过搬迁改造实施技改扩能,通过集聚发展和资产重组实施规模扩张,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做强做大。抓好年净增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新增长点企业,确保达产达效。引导大企业强化市场开拓,加快进入国际采购系统,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零部件采购和产品配套活动。
强化现代服务业驱动作用。以制造业上下游延伸和服务分离为突破,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规模和能级。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开发、信息咨询、高端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构筑综合交通、信息通信、配套服务三大平台,大力建设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加快培育服务业集聚地、重点功能片区、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提高服务业辐射扩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强化消费拉动作用。完善消费政策,培育住房、汽车、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体育等消费热点,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优化城市消费环境,更新商贸流通业态,发展大型商贸流通集团,培育一批销售超十亿元的商贸企业,加快现代化农产品大市场建设。实施“百、千、万放心连锁工程”,重点扶持5家连锁企业。加大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引导骨干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强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一批旅游休闲要素集聚区,深度开发夜间旅游和水上旅游,提升旅游对扩大消费、促进增长的贡献份额。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强化增量经济带动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投入,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大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投入,新、续建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16%。重点推进无锡机场改扩建、城市快速路网、宜兴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锡西南变电站及220千伏配套工程、海力士集成电路、中基复合包装材料、灵山三期等项目建设。加强政府建设资金管理,发挥投融资平台功能,强化政府投资导向作用,推动民资、外资参与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对重大产业、重要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致力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动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力。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理念,建立健全经济国际化服务体系,完善外商居住、教育、医疗和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营造城市国际化政务环境、社会环境与人居环境。突出提升园区功能,加强园区品牌建设,促进先进开放园区提升发展,促进薄弱开放园区加快发展,促进专业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重点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新城等园区基础建设和功能开发,培育产业和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着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培育园区产业链,发展集群经济。
提升经济国际化程度。开拓国际并购、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财团投资等利用外资新途径,努力在增资扩股上有新的突破,在高新技术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业利用外资上有新的突破,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快推进在谈在批重大项目落户,精心组织好重点国别和地区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到位注册外资确保增长15%。加快推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兴贸力度,确保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推动内资加工贸易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放大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建立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境外劳务等三大促进体系,以输出技术、管理、设备为重点,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以争创最佳成长区为目标,积极鼓励民间营商创业,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抓好“招商月”、“民高会”等活动,拓展发展空间。完善金融担保体系,扶持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做大授信签约盘子,拓宽金融服务内容,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好服务。沟通上下游企业联系,促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与科研机构挂钩,培育专业化中小企业群体,壮大民营企业技术经济实力。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深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集聚,向大企业大集团集聚,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增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引导能力。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组织形式,推进企业产权结构调整,鼓励国资、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相互参股、相互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资本经营,加快境内外上市步伐,进一步扩大“无锡板块”。
(四)致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建设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知识产权创造作为实施创新试验的中心环节,建立创新试验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创新项目。完善工作考核,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鼓励创新试验的社会环境。实施“科技创新百佳企业”培育计划,抢占产业链高端增值环节。依托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在更广领域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7%以上。
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各类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大学科技园、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载体建设步伐。深化与知名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在锡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推进中科院无锡创新基地、清华同方无锡科技创业园等合作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试产项目200项。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确保重点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90%以上。加快企业名牌工程建设,增创一批国家级及省级名牌产品和商标。办好中国无锡工业设计博览会、长三角高新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等活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政府负责、县区为主”体制,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建设藕塘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生产与实训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快建设高教园区,推动现有高校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国际文凭组织认证的国际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统筹院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和社区双向开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着力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降低人才落户准入门槛,实现人才培养和引进主体多元化,吸引海内外人才来锡创业发展。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改革分配激励政策,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推进智力资本市场化运作。依托各类研发机构和高校,大力培养领军型人才,培养紧缺型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
(五)致力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增加居民收入。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市场指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深入推动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逐步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城乡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建制面扩大到80%。切实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推进建立各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制度健全、效益明显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健全社会保障。以城镇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各类企业及非农化产业工人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类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年内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扩面12万人以上,其中乡镇范围内各类企业职工参保覆盖面扩大到80%。落实工商、税务、社保扩面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社会保险稽核制度。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更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积极落实纯农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参保覆盖面扩大到80%。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扩大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支付范围。进一步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完善公共服务。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加快建设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力度,全市50家重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网络系统,10家农贸市场实施商场化改造。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科学普及,积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启动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积极支持艺术精品工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大对文物古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力度,建成开放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锡剧博物馆,实施惠山古街、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三泰一址”等文化保护工程,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成体育中心二期建设,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个,全民健身点80个。积极备战和参加十六届省运会,力争取得好成绩。加强军地、军民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促进安居乐业。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指导性计划,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改善住房供给结构,确保普通商品房建设比例不低于当年住宅建设总量的70%,市区确保经济适用住房交付使用40万平方米,征地折迁安置房竣工400万平方米,提供廉租住房800户,完成老新村整治60万平方米。加快医疗中心建设,积极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本建成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中心建成投用。加强医药市场监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贯彻公交优先,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深入持久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打控防一体化”机制,有效遏制抢劫抢夺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做好信访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努力保障公共安全。
(六)致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践行执政为民宗旨
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社会事业、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改革,更好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作用。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环节,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继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政府性投资监管,积极培育“代建制”市场。
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大力推进“阳光工程”,健全行政管理权限监督机制,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完善各类监督机制。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提高公务人员法律素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建设高效政府。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分工,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各级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完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加快发展电子政务,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设廉洁政府。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依法行政。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各级干部整体素质,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切实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政风。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夺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大胜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