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变大了,变美了!”人代会上,类似这样的赞叹不绝于耳,城市建设也因此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不可否认,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无锡正在崛起,”李建平代表说,“然而,新无锡出现了,老无锡怎么办?我们还有多少刻着‘无锡’烙印的东西,还有多少乡土记忆能让我们记取和传承?”这样的顾虑不无道理。在老无锡人心目中,曾经的“世泰盛”、“功德林”等是无锡特有的记忆。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些记忆正逐渐消失或是淡去。事实上,细读过去几年城建历程,“开发”与“保护”始终是处在天平两端的砝码,保持平衡、防止偏颇是规划建设部门一直绷紧的弦。
沈建代表说,第一轮三年城市建设行动强化了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的83公里城市道路拓宽了城市骨架,使无锡的发展从“龟壳”里跳了出来,从建设特大城市的战略意义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在拆与建的同时,无锡对历史古迹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曾忽视过,五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漫长道路,足以印证这一点。事实上,过去几年中,无锡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意识已经觉醒,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顾毓秀故居相继修复。
“对于没有把握的项目,不能轻易下刀。”在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中,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蠡湖水环境治理中,市领导多次指出,不能急功近利地忙于建设,要尊重历史、尊重原生文化,没有把握的事宁愿不做。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蠡湖这块宝玉历经三年精心雕琢,不仅恢复了自然禀赋,而且被岁月湮没的文化瑰宝也慢慢被发掘。
翁林敏代表说,塑造城市个性,保存珍贵记忆,这将是“十一五”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灵魂。在完成骨架建设后,无锡新城、老城将互补发展,有机更新,在实现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上,对老厂房、老民居、老街区的改造要更加凸现历史,反映历史。“十五”期间反复权衡和规划的南长古运河片区、惠山古镇建设都会陆续启动,这些历史街区将在有机更新和保护中重新焕发光彩。
事实上,市委、市政府打造“五个名城”的战略,已经从政策层面打消了人们心中的顾虑。无论是建设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还是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无锡的山水资源和吴文化都将使这座城市独具魅力。(记者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