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无锡市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高  敏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增长平稳、价格回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基本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计划任务。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3%左右,实现预期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5.4亿元,同口径增长21.6%,高于预期目标6.6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实现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5亿元,增长22.6%,高于预期目标6.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5%,高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现代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97.5万亩。
  (三)科技创新
  预计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实现预期目标。全市创新创业创意载体面积累计达到458万平方米以上。“530”计划进展顺利,前两批共68个项目成功落户,总注册资本达到3.16亿元。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5000件以上。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工作有序推进。
  (四)开放型经济
  预计全市进出口总额560.4亿美元,增长9.5%,低于预期目标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57.9亿美元,增长22%,高于预期目标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服务外包出口额增长50%以上。预计全市到位注册外资31.6亿美元,增长14%,高于预期目标6个百分点。“走出去”投资企业中方投资额增长20%以上,稳居全省前列。
  (五)有效投入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877亿元,增长12.1%,低于预期目标1.9个百分点。110个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当年投资任务。太湖新城、蠡湖新城、锡东新城、江阴临港新城和宜兴环科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开发进展顺利。全长29.3公里的快速内环全线贯通。无锡机场正式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批。
  (六)资源环境
  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比2005年累计削减12%以上。预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水环境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预计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3.6。
  (七)人民生活
  预计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5元,增长13%,实现预期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0元,增长11.5%,高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农村调查失业率为2.53%。全年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达到90.5%。为民办实事顺利完成,市民满意率达到96.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105.1,控制在省调控目标以内。
  (八)社会事业
  预计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完善城乡卫生体系,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无锡博物院、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等建成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射击射箭馆等一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文化、新闻、广电、体育、卫生、民政、妇女、儿童、老龄、外事、宗教、双拥等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九)改革攻坚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实施“两集中、三到位”改革,行政审批进一步提速提效。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不断深化,主管部门和管理中心的运转协调机制更趋成熟。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8年,在宏观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有效投入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资源环境压力仍然突出,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安排
  20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一年,是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为动力,以农村改革发展新突破带动全面改革和全局发展,把“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作为突出任务,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构筑无锡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1%;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 
  4、进出口总额力争增长;
  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
  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
  1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16%。
  三、完成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根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一手抓好扩大内需保增长,一手抓好科技创业促转型,着力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改革攻坚、构建生态文明、改善社会民生、加强宏观管理等七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力以赴加大投入。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扩大投资方面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向基础设施、战略产业、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和功能载体等五类重点项目倾斜。加快推进快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五大”新城建设,精心规划特色博览园建设。优先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企业、科技创业型企业、市重点挂钩联系企业以及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人才创业企业。2009年起设立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1亿元,建立市级扶持重点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资金5000万元。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扩大有效投融资规模。二是大力突出社会投资的主体地位。抓住当前产业调整、建设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积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推进产业升级、企业集聚发展。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技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力争年内技改投入占全部工业投入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加快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全年到位注册外资保持上年水平。三是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重点围绕国家和省扩大内需扶持资金、太湖治理专项资金和国家、部、省在农业、生态、高新技术等各个条线的专项资金,积极主动做好工作,争取我市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总盘子,得到国家和省更多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强投资项目监管。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关于扩大内需鼓励投资的措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规范项目审查和管理,加强重大项目稽察,拓展稽查对象范围,完善稽察制度。确保新增投资用于符合规定投向和管理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国家规定、政策要求、产业导向的项目,坚决不予实施。五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转移、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确保年内贷款规模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贷比达80%。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年内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和年末担保余额均增长20%。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探索推进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信托产品,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积极有效拉动消费。一是提高消费能力。稳定职工收入预期,解除居民后顾之忧,着力增强全社会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年内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二是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加强城乡消费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市场。加强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着重加强食品和农副产品供应安全,年内食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4%。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改善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力度。通过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租金核减等方式保障廉租住房2800户以上,解决总面积16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千方百计稳定出口。一是全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把外需萎缩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冲击和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发展。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拓展新兴市场,在努力巩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有效扩大对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改善进口结构,用好扶持政策,着力加大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资产相对贬值的有利时机,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产品品牌。以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重要载体,鼓励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带领本行业企业和相关产业链企业“抱团走出去”。三是加强国内经济合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着力做好对口援建四川灾区工作,确保援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继续加强新区、锡山区与徐州新沂、丰县两个省级共建试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江阴-睢宁开发区共建合作,引导我市企业利用共建地区土地、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生产与加工基地。
  (二)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实施“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六大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创意设计中心。继续贯彻“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年内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左右。二是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等10个载体为重点,年内确保新增“三创”载体150万平方米以上。突出“三创”载体内涵提升,重点推进尚德光伏研究院、超级计算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国家风能产业化基地等八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三是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着力实施省“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组织实施第四批“530”计划,贯彻落实《关于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创业项目产业化推进计划的实施意见》,确保实施“530”项目产业化推进计划30项以上。四是进一步深化拓展以“7+1”为重点的政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东大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南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确保年内与我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的院校达到10家。
  加快提升工业发展层次。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43%以上。一是大力发展以“三谷”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海力士三期、尚德太阳能二期等重点项目,推动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光伏太阳能制造与研发始终保持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确保年内全市硅谷、液晶谷、生物谷产值增长50%以上。二是着力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扶持风电、微纳、环保和数字信息等产业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和提升规模水平,力争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 50%,尽快扭转冶金、纺织和化工产业占比过高的状况。三是加快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市区企业“退城进园”步伐,推进计划内56家企业的搬迁实施进程,年内完成25家企业整体搬迁调整。乡镇工业集中度达到82%。修订出台新的全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加快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中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确保全年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500台(套)以上。
  加快提升服务业比重。确保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一是高标准建设太湖保护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落实促进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规模化的相关政策,年内新增服务外包“123”计划企业20家,确保“三基地”业务总额增长80%以上。二是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制造业企业将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从主业中剥离出来并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三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全市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等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旅游业,加快旅游设施基础建设,延长旅游经济产业链,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10%。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地方文化品牌,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四是着力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城市综合体和西站物流枢纽、粮食科技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9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争在运作模式,以及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环境上有进一步突破。
  (三)努力提高农村改革发展水平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是探索推进“两置换一转化”工作。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保障,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以农民身份转化为城镇居民身份,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年内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收益比例达到65%。二是加快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民以物权、资金等入股形式投资创办富民合作社。加快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劳务合作。三是大力实施镇村布局优化调整。年内基本完成新市镇规划内的并镇工作、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建成区内的撤镇建街工作。在若干个规模较大的中心镇,试行下放部分县、区级经济管理权限。四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水利、桥梁、供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发展农村网点,新建放心连锁农家店150家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围绕发展高效茶果、特种水产、精细蔬菜、特优水果等,大力培育发展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年内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2%以上。二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年内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比力争达到50%,农业亩均增加值提高到2900元。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品牌建设。严格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年内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20个以上。对已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继续搞好深度开发、包装出新,提高档次、形成规模。四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实施锡山、惠山、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创新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年内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提高到70%。
  深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实施农村创业工程。引导农民投资兴办企业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健全以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加强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率达70%。三是认真组织好农产品收购工作。按照国家要求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赔、购买农机具补贴等标准。
  (四)努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会分开。全面完成社会组织归口管理改革,年内制订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职能转移实施办法。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9年底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行政服务网络。探索实行项目联合审批制度,尽最大努力削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全面落实市政公用事业“管养分开”。对新建照明工程、市政工程和园林绿化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引入政府采购机制。四是实施公园(景区)“管办分离”。完善市公园(景区)管理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
  全面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医院、学校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推广中小学“一校一案”办学体制改革。按照“医药分开”改革思路,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药品、医用耗材及试剂等集中采供新模式。大力实施广电、报业集团宣传与经营分离改革。推进体育运动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或经营权转让。二是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是建立社会公共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以公共服务指数为核心的综合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一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制度。二是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区级财政体制和土地收益分配体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政府资源性收入管理,全面组织实施政府资源类资产管理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整合建立统一的市级政府采购平台。三是推进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排污许可证以及相应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建立区域环境资源补偿机制。推行特定条件的环境保护承诺制。
  (五)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
  继续推动节能降耗减排。一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实施重点行业和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程,推动交通和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加强新能源、传统能源的互补互用,进一步推动光伏太阳能在城市道路照明中的应用示范。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成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80项以上,全年通过清洁生产企业审核验收160家。全市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9%以上。三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年内亩均投资和亩均产出分别提高10%和11%以上。四是加快实施节水工程。重点实施八大行业工业企业的冷却水回用和废水治理工程,确保中水回用率达到25%。
  加大太湖水治理力度。积极落实“太湖保护区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和“三城同创”各项任务,力争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85,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一是全力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快实施取水口清淤和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尽快启动宜兴西氿、江阴第二水源等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年内完成中桥水厂等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项目和城区自来水管网联网工程。二是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二期、芦村污水处理厂四期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实现污水主管网全覆盖,确保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达到70%以上。完成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建设,实施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扩容改造,有效提高利用水平。三是推动绿化林带和生态修复建设。年内完成尚贤河湿地一期、长广溪湿地工程等湖滨湿地建设,高标准建成市区环太湖湖滨带,完成鼋头渚风景区环境整治。四是加快推进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全力推进漕桥河等11条主要入湖河道的综合整治,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年内完成河道截污和沿岸污染控制,完成古运河二期等城区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
  (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全力促进社会就业。采取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确保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年内扶持自主创业者3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积极研究失业保险在减轻企业负担和支持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方面的政策措施,适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二是扩大社会保障面。年内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扩面1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扩面4万人。实施农村保障工程,加快城乡社保的全面接轨,农村养老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92%以上。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扩大尊老金发放范围。三是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按规定实现正常增长,推进落实锡山区、惠山区城乡低保城乡一体、同域对接的工作,实现市区范围内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年内在省优质幼儿园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达到75%,在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就读的新生比例达到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92%以上。年内完成辅仁高中、青山高中、江阴南菁中学、宜兴中学搬迁等项目建设。加快职教园区公共平台建设。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完成市妇幼保健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加快市中医院、二院、三院的新建及改扩建工程,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 (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功能。三是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惠山古镇、清名桥等五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运河历史风貌带的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无锡大剧院、报业大厦等建设项目,完成广电传媒艺术中心一期工程、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建设。四是推进社会福利建设。年内完成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适时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和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分步实施薄弱敬老院改造,鼓励社会举办养老机构。五是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启动中心城区11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年内完成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以内的“城中村”改造15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规模化老新村整治80万平方米。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公交线网,延长营运里程和时间,开通市域跨区域公交线路,推广使用公交IC卡,统一市区公交票制。
  (七)着力加强宏观管理与经济运行监测
  服务企业平稳发展。全面落实《关于改进对企业服务工作的对策措施》、《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服务企业稳定就业八项措施》等配套政策,确保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位、起到实效。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政企联系制度,探索成立部门联动、上下互通的企业服务平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530”招才引智、“123”服务外包、扩大内需12项措施及各项配套政策。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完善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分析监测制度,增加经济运行监测频次,提高监测分析的时效性。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焦点问题的剖析研判,提高监测分析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评价考核工作。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开展全市科学发展评价考核工作。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自加压力、负重奋进,迎难而上、争先进位,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各位代表,2009年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构筑无锡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开创“一当好、三争创”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 字体: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电子邮件:wxrd_jsjs@hotmail.com 联系电话:0510-85012805
网络支持:无锡移动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