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五届人大会议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大会报告 » 正文

关于无锡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6年1月12日 在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明康

时间:2016-01-12 [ ] 浏览次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确定的计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902亿元,增长7.0%;其中工业投资达到1973亿元,增长13%;180个市级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40亿元,增长9%。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0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达到668亿元,同比增长7.7%。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城市化率达到75%。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1%,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新兴产业增长较快,预计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8.2个百分点,物联网核心产业同比增长30%以上,综合示范项目推进顺利,新增惠山石墨烯新材料和新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两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470亿元,增长30%,新增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增长30%以上。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预计达到61.8%,农业园区化比重达到46%,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650家,认定家庭农场654家。
    (三)创新创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1.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预计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创新要素加快积聚,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2家;企业新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项目335项,获得国家和省专项科技资金4.83亿元;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8.3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256人,海外留学人才2071人。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开展“众创空间”建设六大行动和“智汇无锡”大学生创业系列活动,全市新增大学生创业园10家,培育自主创业大学生2025人,19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我市落地,3S创业咖啡、宜兴环保黑马营、星创工场和创业汇客厅等14家单位获批省众创空间。
    (四)改革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心城区、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工作有序推进;深化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顺利推进,产业公司组建方案初步形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有力,“一办三中心”一体化综合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并联审批成效初显,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更加完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减税清费政策全面落实,“营改增”试点累计减税32亿元;新增取消、免征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46项。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试点全面推进,累计提供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126亿元,我市首只创投债(4亿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成功发行。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吸收社会资本超过100亿元。资源性产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领域价格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开展,全市开展试点的村已超过70%。
    (五)对外开放
    外部需求较为低迷,预计全市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8%,出口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外贸转型力度加大,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事项48项,外贸公共云服务平台、省级服贸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跨境电商企业实现上市“零突破”,成功举办跨境电商节,省级进口交易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获批。外资结构有所改善,预计全市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2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到位注册外资17.6亿美元,占全部到位注册外资的比重达到55%。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完成境外投资17.4亿美元,增长20%。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来自中、日、法、美、意等国的入驻企业达到93家,成立江苏驻柬经贸代表处。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揭牌成立。
    (六)城市建设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制订出台三年行动计划。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常州至无锡段工程可研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国内、国际地区航线分别达到39条和19条,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60.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8.9万吨。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无锡(江阴)港申夏港区港口集团通用码头竣工投用,预计全年我市港口货运量达到1.9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8万标箱。地铁1、2号线日均客流突破20万人次,地铁3号线一期和1号线南延线项目可研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西环线、北中路、广石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完成市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57.7万平方米、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327万平方米,完成市区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79个。古运河风光带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完成,无锡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获批。主城区解放环路内市政公用管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省内首个全光网城市,获评2015年度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七)生态文明
    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有力,重点行业实施提标改造,热电行业整合整治关停6家热电厂,整治燃煤小锅炉1500多台。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连续八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和省考核标准。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工作稳步推进。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在省内率先编制并持续更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率先引入第三方核查企业碳排放量,基本摸清全市排放基数及动态变化情况。西区、南区燃机热电联产项目有序推进,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达到60兆瓦。全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保企业达到1037家。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3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8%。无锡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八)社会民生
    市委、市政府12件8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居民收入持续提高,预计全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和8.5%;全年新增就业14.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9%。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市区居民基础养老金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分别提高到每月355元和2421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市区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904套,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实现“房等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入10亿余元改善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市新增省四星级高中2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5所,无锡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全市食品、药品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15%和99.65%,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我市入选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达到90%。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项目75个,资助群众特色团队414支;全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673平方米,获评江苏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5年,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仍未缓解,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是:工业经济长期低速徘徊,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重大产业项目不多,投资增长后劲乏力;消费需求总体不旺与高端消费外流现象并存;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对外贸易持续下滑;企业联保连带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信贷增长缓慢;钢铁、船舶、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去化周期较长,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6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发达国家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仍存下行压力。全球贸易有望改观,但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贸易增速仍然较低。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但欧元区和日本仍将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中低位徘徊,地缘政治、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双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举措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及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改革红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鲜血液。但同时,随着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从我市看,经济运行仍面临外需不振与内需乏力的双重压力、要素趋紧与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以及减收因素与增支需求的双重影响,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我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全面总结内外形势,制定了产业强市新战略,明确了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目标,坚定了全市上下发展信心。同时,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我市叠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和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走向深入,我市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基于以上判断,按照市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确定2016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总目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面开放战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民生共建共享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全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十三五”规划目标,安排201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体稳定,出口力争实现正增长;到位注册外资达到34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完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2016年是无锡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重要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决策部署,切实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大逻辑,主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一手抓提升内需一手抓稳定外需,一手抓扩大需求一手抓改善供给。
    强化投资关键作用。按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投资方向、改革投资方式、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一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突出重大项目引领作用,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和卡堵路段疏通改造。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一期、1号线南延线工程,启动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无锡段。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编制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大力推进180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年1000亿元投资目标。二是全力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围绕建设产业强市目标,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超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江阴中建材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无锡深南电路半导体封装基板研发制造、江阴中芯3D集成芯片和江阴威海东生新能源电池等一批投资超5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早日竣工达产。三是全力做好项目服务。向上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加大专项建设基金、企业债、公司债申报力度,大力推动银企合作,努力缓解项目建设融资难题。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太湖治理、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投融资新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强资金、土地要素保障,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落实重大项目领导挂钩服务,年内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增强消费基础作用。一是积极创新消费供给。主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产品、消费业态、消费模式,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对网络信息、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开展精准营销、提供个性化服务,鼓励企业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社区、专业市场,力争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550亿元。二是努力释放消费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稳定未来消费预期。抢抓消费热点,积极鼓励进口商品、新能源汽车和小排量汽车等热点商品消费。鼓励举办各类形式食、购、游、文、体等主题活动。三是全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产业发展及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推广“网订店取”、智能终端等服务模式,降低商贸物流成本与居民消费成本。努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规范商品准入流程,健全商品质量检测和管理制度,商品进货查验率达到90%以上;加大食品抽检力度,食品抽检率达到3批次/千人以上,建成100家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站;提高消费法制化、便利化和舒适化水平,重点商圈商户先行赔付率达到90%以上,消费纠纷处理率达到95%以上。年内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发挥出口促进作用。一是提升外贸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复制上海自贸区可推广的改革事项,强化无锡高新区综保区、江阴港、苏南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园等重点载体与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对接。健全关检贸协同服务机制,全面推行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改革。加大世贸通、中小企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二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认真落实外贸扶持政策,鼓励外贸新模式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加快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等服务贸易。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电商创客基地和通关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推动无锡跨境电子商务B2B发展。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支持力度,培育离岸服务外包新增长点。三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把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我市纺织、高新技术产品竞争优势,巩固欧美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全力开拓中东、中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年内全市外贸出口力争实现正增长。在着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性产品储备和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多渠道扩大进口总量。
    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一是化解过剩产能。围绕钢铁、水泥和船舶等重点行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清理整顿违规产能,坚决淘汰和退出落后、低端产能。二是降低企业成本。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进“一办三中心”一体化运行。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政策,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适时调整房地产政策,鼓励投资购买库存商品房,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行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保障货币化补贴,公租房逐步扩大到非户籍人口,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四是扩大有效供给。创新财税和金融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企业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盘活存量载体资源。五是化解金融风险。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大存量债务转换力度,严控新增融资和政策性债务规模。全力压降大额不良贷款和中小企业联保风险资产,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爬坡过坎营造稳定的环境。
    (二)重点突出“四化”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围绕破解供给落后于需求这一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矛盾,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四化”引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强创新创业。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中关村6项先行先试政策及“新四条”等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展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主动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全力攻克一批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2%。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加快集聚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加快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顺应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创业新趋势,大力发展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积极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年内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其中扶持大学生创业1600人。
    做强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抓住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机遇,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两化”融合步伐。建立健全“千企技改”长效机制,加快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发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年工业投入增长12%以上。提升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创建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加快工业云平台建设,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质量和标准建设。加快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开发和创新信用产品与服务。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
    做大新兴产业。突出新兴产业先导性,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加强技术引进、成果产业化、自主开发,多路径培育发展前景广、成长性好、技术先进的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把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全年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完善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支持政策。   
    做优现代服务业。拓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重点在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突出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着力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加快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健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加大服务业集聚区整合力度,年内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5%左右。
    做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业园区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年内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2万亩,农业园区化比重达到48%。加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做深互联网经济。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互联网+”计划,推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重点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商贸”、“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领域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深入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物联网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年内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左右。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增创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聚焦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新体制、增创新优势。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梁溪区整合调整,推进新吴区实施“区政合一”管理体制,调整太湖新城、蠡湖湾开发管理体制,整合归并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职能。探索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升级网上政务大厅。全面实施“多评合一、联合审图、联合踏勘、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等行政审批(服务)新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统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属二级及以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中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比率。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转等形式,聚焦支持产业强市建设。设立股权投资引导母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子基金,设立技术改造引导资金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基金,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的配置作用,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有序流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管办分离”改革,组建体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产业发展公司。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加强与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抓住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实施契机,加快推进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建设。积极推动在锡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积极申报药品进口口岸,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确保指定口岸建设尽早完成。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主阵地作用,以产业项目为重点,着力引进大投资商和战略投资者,年内到位注册外资达到34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到位注册外资达到20.4亿美元,力争引进重大外资项目40个以上。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外转移步伐,重点推动纺织服装、光伏发电、机械电子、电线电缆等行业向外拓展,大力支持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全年完成境外投资20亿美元。
    (四)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认真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不同区域各展特色、优势互补,突出城市在推进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铁、公、水、空、管及信息网络“六路联通”工程,完善苏南硕放机场、无锡(江阴)港和内河港口功能;推动南沿江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宜兴通用机场和江阴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规划锡澄、锡宜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城市道路薄弱地区和农村道路建设改造力度,实施城市快速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通钱皋路、大桥路、桐桥港路等一批断头路,进一步优化交通节点,均衡道路交通流量。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新辟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0条以上,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和低碳环保公交车100辆,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1500个以上。加强生活设施配套,完成老旧自来水管网改造60公里、自来水水表出户改造4000户,新增天然气用户5万户;深入推进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光纤宽带住宅小区、乡镇农村全覆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500个社区智慧递送柜、500个社区智慧售菜机和1000个智慧楼宇门禁系统。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扎实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各项工作。积极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居村农民就近市民化互动,增强太湖新城、惠山新城、锡东新城等新城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优化市域“一体两翼”空间格局,构建以中心城为核心,以江阴、宜兴为副中心城市,以重点镇、特色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设一批经济实力强、江南水乡特色突出、自然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城乡“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推动公共财力向农村更多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加快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全面覆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探索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共享机制。
扎实做好区域合作、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区域合作项目建设。做好援疆就业、教育、人才等重点工作,提升援疆工作实效。加大延安和云阳挂钩扶贫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合作。做好全市经济薄弱村结对扶贫工作,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增强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内生发展动力,年内全市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30个以上。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试点。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省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制订“两型社会”建设新的三年计划。全面落实我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出台全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探索开展“多规融合”工作。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土地资源高效使用,全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多渠道多形式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路径。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统筹联动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经济责任审计,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年内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深入推进能源及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西区、南区燃机热电联产及东亚电力(无锡)燃气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加大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继续实施低碳城市建设“十大工程”,推进地区、园区、企业、小城镇和社区市级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完善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强碳排放清单编制、更新以及碳排放监测工作;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完成太湖低碳创新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以太湖治理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黑臭河道治理工作,重点实施前胡村浜、创业河、张巷浜、芦村河、北庄河、庙东浜等黑臭河道综合治理,确保达到一般景观水要求;对全市达不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完成主城区管网优化建设5公里、污水处理1.85亿吨;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监管,确保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和秸秆综合利用,提升监控预警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13%。完成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技改工程和气体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普查,进行工业企业退出场地土壤修复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年内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5%。
    (六)坚持民生优先导向,提高群众“获得感”。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七个更”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建立健全保障改善民生长效制度。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帮扶助民,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扎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4万人,本市户籍实名制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认真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分红收益,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全市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率达到98%以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确保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
    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救助机制,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建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点,辐射服务残疾人800名以上。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年内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扩面5万人以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各扩面3万人以上,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建筑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阳光医保工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有机衔接,实现锡澄宜三地医疗保险“大市一卡通”。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年内完成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30万平方米,帮助住房保障对象解决住房困难1500户以上,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整治185万平方米,新增小区配套停车位1500个,完成旧住宅电梯整治与维护100台,完成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60个。进一步健全平价商店常态惠民机制,减轻市民“菜篮子”负担。
    全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支持力度,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新增学额5000个;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培育建设25所“新优质学校”;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三级公立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就诊率达到85%以上,二、三级公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达到90%、100%;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制度,完成工伤预防培训1500人、工伤康复400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升计生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国家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养老设施建设力度,开展适老住区新建和改造试点,为2.5万户特定困难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新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10家;制定老年助餐补贴政策,新建区域性老年人助餐中心10家。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小额资助工程,择优扶持资助优秀群众特色文化团队500支以上。深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组织举办无锡市网民公益体育大会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医保个人账户结余拓展用于健身和商业补充保险,加快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要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规划实施的知情度、关注度和参与度,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科学分解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各项任务,建立重大约束性指标的落实机制和重大项目责任制,确保重要指标、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落实。加强《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评估,改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切实抓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并做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