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六届人大会议 >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代表访谈

因地制宜,端上产业“饭碗”

代表为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建言献策

来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17-02-16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场外声音:美栖村是宜兴市的一个经济薄弱村,正在脱困致富的道路上奋起直追。村支书宗华东说,他们村正在想方设法通过造景发展旅游,争取项目拉动全村投产等途径努力实现增收。但在埋头实干的过程中,也有一种被条条框框束缚着的感觉,迫切需要政策扶持。
  在我市,村级稳定收入每年在200万元以下的属于经济薄弱村,目前全市还有100多个村有待脱困转化。沙玉琴代表认为,资源、人才、产业项目等多种致富要素缺失,村级收益渠道窄是现在薄弱村脱贫转化面临的一大难题。经济薄弱村大多是远离城镇的纯农业村,农业经营模式没有发展起来,也无法建厂房,增收渠道狭窄。另外,随着企业向园区集中,有的村也难出租厂房等资源,收益反而在下降。
  经济薄弱村的脱贫转化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甩掉经济薄弱的帽子,不仅仅需要政策扶持和引导,培养人才、搭建平台等,都是待转化的村子面临的课题。”路翀代表认为,薄弱村要转化,仅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扶持中需要将政策、资金和可以“造血”的产业、项目结合。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不仅可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一套保障机制切实为经济薄弱村减负,还可以“筑巢引凤”为薄弱村搭建发展平台,引进合适的项目,推动村级产业发展。比如前关村就利用水稻种植整合建立了村级合作社,生产有机稻米,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稻米深加工产业链。
  经济薄弱村的转化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钱惠菊代表说,薄弱村仅靠“等靠要”是没法脱贫的。在农村,人是生产的主导力量,应当把培养能力强、有责任的村级班子,作为加快薄弱村脱贫转化的基础工程来抓。还要深挖并利用好自身生态、文化、技术等方面优势,村村联手抱团,把农业与特色产业、旅游业等结合,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实现脱贫致富。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