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高“地平线”,扶贫如何更精准?
来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17-02-16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主 持 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赵 晖
访谈嘉宾:市人大代表、滨湖区委书记 袁 飞
市人大代表、黄巷街道党工委书记 虞焕军
市人大代表、南尖社区党委书记 吴 韶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部署,我市创新扶贫帮困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新模式,帮扶困难群众的力度不断加大,对象更加明确,手段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加突出。通过进一步加大公共社会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力度,收入的“地平线”稳步提高。目前,我市已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健全了城乡低保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实施了以“救急难”为主要特征的深度救助机制。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抬高收入“地平线”,帮助更多弱势群体脱贫解困?昨天上午,三位市人大代表来到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两会”进行时融媒体访谈现场,就这个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精准救助,改变传统粗放扶贫模式
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无锡的弱势群体面对的难题千差万别,各级政府肩头的压力也格外沉重。袁飞代表说,在大部分老百姓生活水平达到和超过小康之后,小部分困难群体如何尽快“赶上来”,的确需要各级政府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救助。近年来,滨湖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平台,甄别确定帮扶对象更加精准。同时,通过低保、助学、助医等专项救助,尽可能对不同情况的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象精准、措施精准、保障精准”,虞焕军代表用“三个精准”概括精准救助的实质。他说,对乡镇和街道一级政府来说,要及时有效地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各类资源,对救助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救助。精准救助能否发挥最大效果,基层社区是重要一环。
吴韶代表说,眼下锡城各社区广泛实施了扁平化管理,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细致的走访,为及时有效获取困难群体信息打下了基础。她介绍,南尖社区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对残疾人、低保户、因病致贫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开展实时动态跟踪救助,救助水平和效率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抬高“地平线”,从脱贫转向脱困
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地平线”也逐年提高。目前,无锡市区城乡低保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月760元,市区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70元、2538元和912元,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袁飞代表介绍,今年滨湖区仅区本级就专门安排了400万元预算用于救助困难群体,比去年翻了一番,“如果不够,我们还可以追加预算!”
对无锡的许多困难群众来说,温饱其实早已解决,难题是如何奔小康。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帮扶,也应从过去侧重“脱贫”转向如何更高层次地“脱困”。袁飞代表说,滨湖区正在酝酿一个“大救助”机制,将原本分散在各个地区、条线的救助资金、救助职能整合起来,实行统一资金筹集、统一平台操作、统一制度监管,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得到更大力度的救助。
虞焕军代表认为,要帮助困难群体尽快奔小康,实现更高“地平线”上的脱困,除了要强化属地扶贫帮困机制,还要强化党员联系困难群众机制,针对不同困难对象情况,“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输血”变“造血”,斩断“穷根”需要各方合力
物质上的救助只能解决困难群体一时之急,要实现长久、彻底地脱贫,并与社会大多数人一起奔向小康,则需要社会各界及困难群体自身共同付出努力,提升自强自立精神、就业创业环境、职业技能培训等隐形的“地平线”。
袁飞代表说,当前在锡城还有相当数量低收入的“夹心层”群体,他们无法享受低保等政府救助,但生活同样很拮据。对这样的群体开展帮扶,重点就是提高隐形“地平线”——在就业和创业层面想办法,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尽快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双手脱贫致富。他建议,政府对企业解决困难群体就业进行奖励或补偿,调动企业开发岗位扶贫帮困的积极性。对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困难群众,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租金等措施进行扶持。
虞焕军代表建议,政府不断完善购买服务的机制,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对那些具备一定技能、但缺少就业渠道的人,要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吴韶代表说,从“输血”转变为“造血”,除了加强培训、提供岗位外,还需要更多引入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开展“精神帮扶”,引导困难群众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最终靠自己的能力彻底斩断“穷根”。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