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专题 > 代表大会会议 > 第十六届人大会议 >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代表访谈

老有优养,提升城市民生温度

来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20-01-10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民生温度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既要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也要打造品质民生。无锡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33.4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6.49%,并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加速、高龄空巢趋势加深等特点。
  这一现实而迫切的社会话题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如何缓解养老机构供需压力,让老人享受优质养老床位?如何满足老人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如何推进智慧养老体系建设?多位代表委员带来自己的建议、提案,为推动我市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增加优质床位,推动机构养老供给侧改革

  “配套政策好,政府重视等因素是无锡养老事业的优势所在。所以养老机构众多,老百姓的选择也多。”黄静代表是新安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她指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的养老院需求很大。去年9月,其中心新增150张护理床位,“很快全住满了,还有老人等着排队。”
  为增加优质养老床位,去年,无锡在推动机构养老结构性调整上力度空前。截至2019年底,全市165家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型机构127家,全市养老护理型床位约2.8万张,占比超过60%,居全省前列。而2017年,这一比例还不足40%。
  而推动医养结合也面临着一个难题:人才。黄静指出,一方面养老机构员工的工资不高,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上升空间小,对后续发展没有帮助。“像我们院里只能招到河南那边的医生,本地甚至江苏的一个都没有。”她建议,养老产业要发展好,人才队伍建设首当其冲。“在政府继续实施养老护理入职奖励、特岗津贴等奖补政策的同时,养老机构也需打通职业上升通道。”

  动员社会参与,满足居家养老个性化需求

  据了解,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人只占本市老龄人口的10%左右。居家养老是社会的主流,也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动员社会力量”这句话频繁出现。
  “从我们社区来看,老人的个性化就餐需求较高。”王颖代表是一位社区书记,经常有老人提这个事。“目前的配餐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菜。事实上有的老人喜欢吃软一点的,有的喜欢有嚼劲的;有的饭量大,有的饭量小。”她建议能否有社会力量参与配餐,进行市场化运作,提供菜单式选择。

  完善体系建设,推动智慧养老长久发展

  近日,央视《夕阳红》栏目在我市拍摄关于智慧养老的片子。一集40分钟的时长,有80%是无锡的内容。作为全国智慧养老发展最早的城市,无锡在该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去年,我市发布国内首个省级《智慧养老建设规范》,并在全省率先建成各类智慧养老服务机构150余家。
  新安养老服务中心就是此次央视选取的机构之一。黄静代表介绍,养老院规定护工需2小时巡查一次,而对是否做到位却缺乏有效监管。如今护工巡查一次就刷一次卡,能够确保服务到位。智慧床垫、跌倒报警、定位挂牌、人脸识别等设备也一应俱全。
  但在实际操作中,黄静发现,许多功能没能完全发挥出来。“比如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因涉及上传财务数据,许多养老机构并不愿意使用。”还有院里的护工年龄普遍偏大,用起智能设备也比较费劲。此外,有的老人对于智能设备有点抗拒,不会用、不愿意穿戴,导致智能设备推广困难。
  “智慧养老应该形成一个体系。”从事康复事业的华路雄代表指出,不是说有几台智能设备就可以冠以“智慧”了。需要有顶层设计,有统一的标准和政策、统一的运营平台、对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以及专业的从业人员等。此外,还需提高智慧养老普及度,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的理念也要跟上,这样才能推动智慧养老长久发展。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责编: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