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07期

降洪伏魔应无恙

降洪伏魔应无恙

时间:2001-07-23 10:29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从6月22日起,青阳地区普降暴雨,一时间河水猛涨,23日水位达到4.32米,超过警戒水位0.32米。24日水位继续上升,高达4.43米。超高的水位加上地面严重的沉降,使得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全镇干群枕戈达旦,严防紧守,现代化的防洪设施一齐开动,一举降服了肆虐的洪魔。雨过天晴,部分人大代表对南部的低佳圩区进行了视察。所到之处,代表们无不为圩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高兴万分,无不为现代化水利设施的恢宏规模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所激动、所鼓舞,一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冲动溢于言表。大家抚今追昔,饮水思源,都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众志凝成钢铁墙
  青阳镇南部由停塘和塘头桥两大圩区组成。这里地势低佳,1991年曾因内涝形成一片汪洋。近年来,由于地面沉降严重,更是形成了“船在堤上行,人在水下走”的危险局面。前年汛期时,停塘的九顷圩和塘头桥的西尖圩就频频告急,镇里抽调机关干部和突击队全力抢险,驻澄部队官兵星夜驰援,才算保住了圩堤的安全。大灾过后作反思,镇党委、政府下定决心,要改变以往修修补补的做法,高标准、严要求加高加固圩堤。汛期一过,镇、村两级就调集了十三条挖泥船、300多民工,摆开了清淤固堤的战场。作为镇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的杨才兴、薛炳才两同志更是肩负重任,首当其冲。他们既当指挥员,土方、石方统筹计划,进度、质量事事操心,又当战斗员,带领群众冒严寒、顶烈日,在堤上奋战了一秋、一冬又一春,完成土石方36万立方米。如今,从东到西,巍巍11公里的大堤宛如一道铁壁铜墙,横跨在小青阳到停塘、塘头桥等五个行政村的大地上。这些圩堤都坚持了一流的标准,顶宽4米,可并开二辆大卡车,堤高6米,足可抵御特大洪水的侵袭。代表们走在宽阔平坦的大堤上,脸上绽开了满意的笑容。
              虎踞龙盘伏洪妖
  外河水患已经挡住,内涝如何根治?不干则已,一干到底!代表们纷纷向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议。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果断决策,决定兴建南片联圩排涝工程。党委、政府的决策得到了人大代表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并被迅速付诸实施。当代表们来到联圩排涝工程的重点部位——青阳排涝站进行视察时,只见排涝站分上、下两层虎踞于河面之上,巨大的钢闸将肆虐的龙宕河拦腰截断,四只乌黑铮亮的大水泵犹如四条蛟龙直取河床。随同视察的薛副镇长向代表们介绍,光是这个排涝站工程就投资220多万元,靠的是市、镇、村三级经济的力量。工程建成后,每秒排水量高达7立方米,与坚固的圩堤配套,足可保障南片八村在汛期安然无恙。薛炳才代表告诉大家,建设联圩工程的设想,南片各村早在几年前就议论过,只是因为投资太大,一直无法实现。如今群众的愿望变为现实,真得谢谢党和政府的好领导。
             西尖圩里沐朝阳
  最后一站,代表们来到了去年受淹最严重的西尖圩村。这个自然村位于杨利河畔,受地面沉降的影响十分明显。前年汛期时,洪水漫过堤岸,沿河的住家进水都在50公分以上。老人被困寸步难行,锅灶遭浸炊烟难生。在这里抢险的机关干部看了都心里难过。去年春,政府派人沿着河浜,在村外筑起了一道250米长的防洪墙。当代表们沿着混凝土浇注而成的防洪墙走过村落时,正在河边洗衣的农家嫂认出了前年帮他们抗洪抢险的镇领导,一齐高兴地打起了招呼:“人民政府说话算数,你们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虽然今年又经受了一次洪涝的威胁,但她们脸上再也没有前年的忧愁,一个个冲着走在朝阳里的领导和代表们眯眯笑。
             跃马更须自扬鞭
  现场视察结束后,代表们进行热烈的座谈。喝九顷圩水长大的镇人大代表张福兴满怀喜悦地说:“从小生在九顷圩,吃够了洪水的苦头。根治水患,一方平安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夙愿,今天终于亲眼看到实现了。九顷圩群众从此彻底制服了水患,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全都是靠了党的好领导。”来自农业第一线的市人大代表李阿良扳着手指接着说:“这一桩桩工程真是了不得,看了心里好舒坦。镇政府近二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了500多万元,决心可真大啊。要不是靠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靠了这二十年来农村集体经济所集聚的雄厚实力,单凭农民一村一户的力量来建设,简直不可想象。”老代表张文龙更是感慨万千。他是前年西尖圩抗洪抢险突击队的队长之一,亲身经历过与惊涛骇浪的较量。“看了前年战斗过的险工地段”,老代表庄重地说:“通过二年来的建设终于使危险变为保除,要实行现代化,只有永不满足,开拓进取。不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宏伟工程,不发展就不会圩区群众的安居乐业,发展真是硬道理。”□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