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总第150期

王主席的“富民”情怀

王主席的“富民”情怀

时间:2003-09-23 11:03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在江阴市峭岐镇,只要—提起该镇人大主席王建兴,人们便会热情称赞他是心系百姓的好代表、“富民工程”的有心人!

  王建兴同志当选为峭岐镇人大主席以来,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虑最多的是富民,关心最细的是富民,躬身实践的也是富民。他以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释然一份人大主席的“富民”情怀。

       关注富民提建议

  王建兴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多年工作在农村基层,对本地农村及农民的生活状况了如指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步步提高。然而,富裕程度还很不平衡,发达地区有贫困村,富裕村里仍有贫困户。江阴市乡镇虽然“人均收入6000多元”,但平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有着5万人口的峭岐镇,农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每当下乡工作,面对部分农民的贫困境况,常常引起他内心的不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敲击着他的胸膛。从当选人大主席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决心把“富民”作为镇人大工作的重点。

  在一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上,王建兴联系学习“三个代表”敞开了自己的思想:过去老一辈闹革命求解放,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如今的改革开放,为的也是使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使农民兄弟家居住房宽起来,穿着服饰靓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构,人大工作理应更多地关心人民群众的贫富安危。他的一席话得到主席团成员的一致赞同,大家议定了一个围绕“富民”目标,发挥人大职能的工作思路。在2002年3月份的一次镇党委会议上,王主席提出了关注富民的建议和设想,当即得到三套班子全体成员的支持。党委书记高林嵩根据王主席的建议,召集工会、民政、劳动、社保、农经、农服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对策,把富民工作列为“富民工程”来抓,同时建立了富民工程领导小组,王建兴被大家推举为领导小组组长。

  重视富民作调查

  “富民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的职务,“官衔”不大责任大。在一段日子里,王主席总感觉肩上沉甸甸的,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为了摸清情况,更科学、更实际地指导“富民工程”工作,他起早带黑地深入基层,深入各行政村走家串户,召开峭岐镇的市(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座谈会。王主席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对全镇18个行政村贫困对象、致贫原因、致富设想等摸了个仔细,他的调查显示:农田种稻麦经济收益最差,纯农户家庭收入最低,处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绝大多数是纯农户。全镇困难群体有3072人,占全镇总人数的6.14%。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6个:一是因病致贫;二是因残致贫;三是多子女致贫;四是懒散无作为致贫;五是企业倒闭和就业要求提高,使部分下岗者断了财源致贫;六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致贫。在掌握详实情况的基础上,王主席花8天时间,进行专题调查,并以主席团的名义写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富民工程的有效途径》、《广开就业门路是全面推进富民工程的积极举措》两篇调查报告,分发到党委、人大、政府三套班子成员手中,使他们对全镇“困难群众”情况心中有数,为党委主要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时隔半月,镇党委在人大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富民工程实施意见》的政策性文件,要求全镇两级党组织和各行政部门“统一思想,引导就业;健全制度,规范就业:齐抓共管,促进就业”,做到“对富民工程的实施在政策上优惠扶持,技术上加以指导,精神上给予鼓励”。这样,峭岐镇、村两级和各行政职能部门,都明确了富民的职责和任务。

       落实富民办实事

  “悠悠万事,富民为大”。近两年中“富民工程”几乎占据了王建兴的整个心房。他象辛勤织网的“蜘蛛”,走到哪里就关心到哪里,张罗到哪里,忙乎到哪里,把“富民工程”这张网织到哪里。谁想上致富项目,他帮着出谋划策;谁需要种子、苗木,他便牵线搭桥;谁资金不足,他帮着联系借贷;谁遇到什么难题,他千方百计释疑解难。

  为了带动群众迅速走上致富之路,他投资1万多元带头搞起了5亩广玉兰苗木种植地作示范。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市镇两级代表和村干部种起了各种花卉、苗木300多亩。为了培育致富带头人,他多次与镇人大代表花木专业户陈生荣促膝谈心,鼓励他放开步子,把花木专业做大做强,使陈生荣的花木基地从60亩扩展到160亩,管理用工增加到30多人。不仅解决了这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使他们同时学会了花卉苗木的管理技术。

  为了帮助岐西村市人大代表、“食用菌大王”缪天兴的30亩绿色食品基地通过省级验收,王建兴多次帮着与江阴市农林局、省生物检测中心联系协调,关心着验收工作的每一步进展,殷殷期望缪天兴精心培育的草菇、茶薪菇、杏苞菇等优质品种早日打入国际市场。

  为了解决农村劳力就业难的问题,他与市、镇两级人大代表、镇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探索,拿出了“六个相关对策”:一是各级领导必须把“富民工程”列为第一要务;二是行行业业,齐抓共管,广开就业门路;三是培育致富带头人,加快发展种养殖专业;四是调整经济结对的扶贫方式,改为项目扶持扶贫解困;五是开办致富技术培育班,快速培养农技人才及农产品经纪人;六是企事业单位网开一面为“富民工程”分忧,降低用工“门槛”。这些方法被采纳实施后,今年上半年就已介绍安置本镇初、高中生、退伍军人和闲散劳力1000余人,使一批批人走出困境,跨入劳动致富的行列。

  为了让特困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他与民政部门的同志一起深入各行政村,与村支部、村委一起排查因残、因病和意外事故致贫的特困危房户,一起逐一制订“危房改造计划”,做到人员、资金、时间“三落实”,并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多次下村检查督促,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使全镇76户特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在半年中圆满结束。其中翻建新房59户,原房修建14户,与村民调剂换房2户,有1户安排住进了镇敬老院。特困户危房改造总投入134万元,市、镇、村三级资助80万元。住进新居的群众心中充满了对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他们的忧患解除了,劳动、工作更加有劲了。

  “要致富,先修路”。峭岐镇修建峭岐道口沿江高速公路连接线遇到资金困难,王建兴主动与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峭岐镇商会负责人王网忠、金佛家、朱建新联系,发出“解囊相助,造福乡里”的倡议,得到全镇村、厂、事业单位、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和个体工商户的热烈响应,在一个月时间内捐资460多万元,保证了沿江高速公路峭岐道口连接的如期开工。

  为了支持该镇新建村人大代表缪景龙领衔提出的“建设三千亩生态农业园”的建议,他在市有关部门、本镇南街、新建、岐联等相关行政村之间多次进行纵向、横向联系,终于使这建议变成现实,一个基础投入650万元,1000亩无公害特种水产养殖,1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的生态农业园于2003年7月18日正式开工。生态农业园的建成,将把该镇农业推上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致富途径。

  有人跟王建兴半开玩笑地说:王主席啊,这两年来,你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他笑着回答:不为别的,只是为“富民工程”干了点实事,为了峭岐人民家家早日跨上致富之路!□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