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于国际市场的农民企业家
驰骋于国际市场的农民企业家
时间:2004-03-23 12:3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无锡市锡山区人大代表杨建林,年仅四十,在短短8年时间里,创办了一家专业生产、加工电池钢壳、铝壳的金杨新型电源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电池壳生产基地,产品出口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一个过去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成为经常同外商谈生意、驰骋在国际市场上的优秀企业家。
从零开始
13年前,身为农民的杨建林,进了甘露电镀厂,当过车间主任,后又到苏州等地电镀厂,担任技术员。在这十几年里,他不但掌握了电镀生产技术,而且学到了产品销售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那些年,他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惦记着家乡尚未脱贫的父老乡亲。他老家甘露镇蔡湾村,那时工业销售产值不过一二百万元,是个“扶贫村”。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1994年,他毅然返乡,决定自己创业,致富一方。那时由于资金有限,还只能小打小闹,他筹资30万元,租用毛料厂的旧厂房,购置了手工冲床等简陋的生产设备,开始办厂。1995年元旦,在一阵鞭炮声中,金杨公司成立。他一边抓生产一边跑销售,结果,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使蔡湾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他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创出特色
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一家小本经营的村办小企业如何站稳脚跟,参与国内、国际的市场竞争?杨建林胸有成竹:一靠产品特色,二靠产品质量。他认准了电池壳这个特色产品。小小电池,人人要用,产品虽小市场广阔,国内外对电池钢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只要把这个产品做专做精搞延伸,拉长产品链,使产品系列化,就能形成产品特色,独占优势。他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进,花血本添置了许多生产、检测设备,添置一百多台自动多孔冲床取代了原来的老式手工冲床,实现了从原材料进厂到电池钢壳出厂的一条龙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公司早在5年前就通过了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不让一个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是公司上下共同的心愿和工作目标。大家的努力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信任,网上订单如雪片样飞来,也赢得了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免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双文明企业”和“诚信纳税户”等荣誉,他自己也连续被评为优秀经理,迈出了人生辉煌的一步。
走出国门
别看杨建林是个言语不多的、显得有些土气的农民企业家,但他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观念很新,真有“脚踩泥土,眼观天下风云”的气慨。他说:“中国人不但要在国内做生意,更要学会与外商做生意,赚外国人的钱。”他敢于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做一个农民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他不惜重金聘用国外专家,通过同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确保企业的专业技术在国际同行中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2002年,金杨公司与日本丸三精密株式会社、日本华和通商有限会社合资建办了无锡金杨丸三精密有限公司。2003年,又与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伊藤忠丸红公司合作开发新项目。通过合资合作,学习借鉴国际著名大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的品位明显提升。
电镀是金杨公司生产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电镀废水治理是企业头疼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金杨公司不惜投资300多万元,采用日本先进的治理技术来治理废水,后又追加投资1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作,改革电镀工艺,既减少了废水量,又满足了环保要求。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为企业更快发展打开了通道。
金杨公司先后与日本的三洋、松下、索尼三大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出口法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销售形势很好。
力争第一
“要把金杨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电池壳生产基地”,力争世界第一,是杨建林的理想和目标。为此,近几年,他不断增加投入,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吸纳人才,开发新品,滚动发展,把原来一个村办小企业建设成为拥有3万多平方米厂房,700多名职工,总投资8000多万元,年产电池壳16亿只的现代化骨干企业。金杨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70%,在国际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已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电池壳生产基地。2002年,销售收入1.3亿元,2003年1.7亿元。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国家的税收和企业的效益,而且为大批农村劳力解决了就业。由于金杨公司的迅速崛起,使公司所在的蔡湾村,由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被称为“甘露第一村”。
事业追求,永无止境。杨建林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新的一年中,他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他一会儿国内,一会儿国外,步履匆匆,又忙于同外商洽谈,准备新一轮的发展。“力争世界第一”,是他永远的追求。□
从零开始
13年前,身为农民的杨建林,进了甘露电镀厂,当过车间主任,后又到苏州等地电镀厂,担任技术员。在这十几年里,他不但掌握了电镀生产技术,而且学到了产品销售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那些年,他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惦记着家乡尚未脱贫的父老乡亲。他老家甘露镇蔡湾村,那时工业销售产值不过一二百万元,是个“扶贫村”。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1994年,他毅然返乡,决定自己创业,致富一方。那时由于资金有限,还只能小打小闹,他筹资30万元,租用毛料厂的旧厂房,购置了手工冲床等简陋的生产设备,开始办厂。1995年元旦,在一阵鞭炮声中,金杨公司成立。他一边抓生产一边跑销售,结果,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使蔡湾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他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创出特色
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一家小本经营的村办小企业如何站稳脚跟,参与国内、国际的市场竞争?杨建林胸有成竹:一靠产品特色,二靠产品质量。他认准了电池壳这个特色产品。小小电池,人人要用,产品虽小市场广阔,国内外对电池钢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只要把这个产品做专做精搞延伸,拉长产品链,使产品系列化,就能形成产品特色,独占优势。他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进,花血本添置了许多生产、检测设备,添置一百多台自动多孔冲床取代了原来的老式手工冲床,实现了从原材料进厂到电池钢壳出厂的一条龙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公司早在5年前就通过了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不让一个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是公司上下共同的心愿和工作目标。大家的努力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信任,网上订单如雪片样飞来,也赢得了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免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双文明企业”和“诚信纳税户”等荣誉,他自己也连续被评为优秀经理,迈出了人生辉煌的一步。
走出国门
别看杨建林是个言语不多的、显得有些土气的农民企业家,但他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观念很新,真有“脚踩泥土,眼观天下风云”的气慨。他说:“中国人不但要在国内做生意,更要学会与外商做生意,赚外国人的钱。”他敢于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做一个农民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他不惜重金聘用国外专家,通过同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确保企业的专业技术在国际同行中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2002年,金杨公司与日本丸三精密株式会社、日本华和通商有限会社合资建办了无锡金杨丸三精密有限公司。2003年,又与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伊藤忠丸红公司合作开发新项目。通过合资合作,学习借鉴国际著名大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的品位明显提升。
电镀是金杨公司生产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电镀废水治理是企业头疼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金杨公司不惜投资300多万元,采用日本先进的治理技术来治理废水,后又追加投资1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作,改革电镀工艺,既减少了废水量,又满足了环保要求。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为企业更快发展打开了通道。
金杨公司先后与日本的三洋、松下、索尼三大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出口法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销售形势很好。
力争第一
“要把金杨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电池壳生产基地”,力争世界第一,是杨建林的理想和目标。为此,近几年,他不断增加投入,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吸纳人才,开发新品,滚动发展,把原来一个村办小企业建设成为拥有3万多平方米厂房,700多名职工,总投资8000多万元,年产电池壳16亿只的现代化骨干企业。金杨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70%,在国际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已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电池壳生产基地。2002年,销售收入1.3亿元,2003年1.7亿元。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国家的税收和企业的效益,而且为大批农村劳力解决了就业。由于金杨公司的迅速崛起,使公司所在的蔡湾村,由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被称为“甘露第一村”。
事业追求,永无止境。杨建林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新的一年中,他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他一会儿国内,一会儿国外,步履匆匆,又忙于同外商洽谈,准备新一轮的发展。“力争世界第一”,是他永远的追求。□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