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总第160期

“富农工程”在无锡

“富农工程”在无锡

时间:2005-03-02 08:59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实施“富民工程”,加快富民步伐,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市争创“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的重要目标。不久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富民工程”的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
  去年以来,我市“富民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68元,比上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从我市农民增收的来源分析,主要在以下8个方面:
  经济发展促进增收。去年以来,全市上下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偏紧和生产要素紧缺的严峻形势,积极应对,创新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营业收入1893亿元、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利税总额1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8%、27.9%和28.4%。
  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全市各级进一步加大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力度,制定出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文件,加快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上半年,全市共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2.6万人,有1.2万人领取就业登记证,有3.2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1%。
  自主创业促进增收。制定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更快发展的50条政策意见,调动了创业积极性。上半年,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2412家,总数达到24336家:实现营业收入1293亿元、工业增加值294亿元、利税总额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35.4%和38.5%;均占到全市乡镇工业总量近70%,拉动乡镇工业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农民减负促进增收。全面实行农业税征收改革办法,全市4690万元农业税全部由财政承担,其中市(县)区财政承担90%、镇财政承担10%。切实加强了对农民负担的监督,全面实施了涉农生产服务性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向农民的筹资筹劳,全市“一事一议”筹资仅26万元,下降为上年的7%。
  政策扶持促进增收。根据中央1号文件、省委3号文件精神,按水稻种植面积对农民全面落实了粮食直补政策。122.3万亩水稻补贴金额共计2445万元,于6月30日前全面兑付到户,受益农户52万户,总人数185万人。同时,加快推进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目前全市累计已有78个村改革到位。
  农业增效促进增收。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粮食直补、价格上涨等因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全市43万亩小麦、29万亩油菜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51.1%和65.5%,总产量分别增长36.8%和49.6%,每公斤平均价格分别增长44%和29%,亩均总收入分别增加193元和178元。
  百村奔小康促进增收。全市组织实施了“百村奔小康”工程,通过结对挂钩、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等措施,加快薄弱村脱贫转化。上半年,103个经济薄弱村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93亿元,利税4759万元,新增工业投入6503万元,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推进农民社保促进增收。加快推进了农保向城保的转变并轨和乡镇企业职工的养老扩面工作,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上年的1670元提高到1940元。《无锡市征用土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进一步统一规范、全面提高了补偿标准,将逐步建立完善“以土地换社保”的征地补偿机制。
           (二)
  总体上看,去年以来我市“富民工程”推进顺利,农民增收形势较好。但是,从当前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分析,影响“富民工程”的根本性因素尚未消除,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还不尽完善,农民增收形势仍不容乐观。
  种粮效益持续提高难。去年由于粮价上涨和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种粮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农资等价格的迅猛上涨,抵消了农民种粮增收的相当一部分收益,加上粮食直补与减免农业税等扶农政策去年是实施的第一年,要继续确保农民种粮持续增收难度大。
  农村劳力有效转移难。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许多企业找不到岗位需要的员工,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岗位实现转移就业。部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观念落后,致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务工人员的基本收入。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难。目前宏观粮食安全形势趋紧,继续大面积压减粮田推进结构调整已不现实,着力点在于推进效益型调整,但限于目前农民文化、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因素,短期内要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收益有较大增加,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难度很大。
  农业投入不够渠道不广。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投入大,产出周期长;农民是弱势群体,收入低缺保障,增加农业投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动力之源。但目前各级对农业的投入普遍不足,投入的渠道相对狭窄,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民间资本、外资和农业信贷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子不快。总体来说,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亟待捉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够规范,产供销一体化程度不高,对全市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民增收。
           (三)
  “富民工程”是民心工程。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突破口,以大规模引导“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为支撑点,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特色化、市场化、外向化进程,全面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致富农民,关键是要减少农民,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登记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服务制度,构建市、市(县)区、镇、村四级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培训制度,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劳动力全面就业。
  充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依法规范推进农业用地的流转。二三产业的建设用地,推行土地折价入股、保底分红的股份制改革办法,让农民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快制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留用地制度的具体办法,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允许留用一定数量土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由试点向扩面转变,由近郊向远郊延伸,积极推进,扩大成果,凡符合条件的“城中村”力求年内全部到位,确保完成100个村的改革任务。同时,对于已经改革的村,要积极引导其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使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引导各类改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吸引职工与农民入股,实现企业股权的多元化。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鼓励农民把闲散资金投资兴办企业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投入到二产三产中去,充分实现资产经营增值作用,产生效益。
  落实完善扶持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力确保《关于加快推进富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配套帮扶制度,继续组织实施好百村奔小康工程,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机制;完善配套保障制度,扩大社会养老的覆盖面,加快与城镇养老保险并轨;抓好《无锡市征用土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稳步推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配套投入制度,坚持财政预算和支出上的两个高于原则,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农业稳步发展。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