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总第161期

敢于说不懂

敢于说不懂

时间:2005-05-05 09:13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十几年前,太湖流域遇到了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当时,我正在县委书记任上。我不懂水利,也不熟悉县内的水情,更没有组织、领导抗洪救灾的经历和经验。班子内的大多数同志以及绝大多数的乡镇领导和我一样,熟悉水情、有经验的也不多。所以,当洪水突然爆发时,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按预案在第一时间迅速将熟悉全县水情、有抗洪抢险经验的专家和离退休老同志聚集到指挥部,共同商讨抗洪抢险的部署和对策。随后,又把这些水利行家们派到各险要地段,协助当地乡镇领导指挥抗洪抢险。我无论到哪里,也总带着几个老水利同行。正因为有了一批懂行的人鼎立相助,全县的抗洪救灾这一仗打得很漂亮。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启迪,就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领导者对事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不熟悉、没经验,这是难以避免的,也不可怕。但千万不能放不下架子、不懂装懂,更不能盲目瞎闯瞎碰。这种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请懂行的、有经验的人来帮助。不然,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
  记得有一年,某地有位市委书记,上任不久,其辖区突发洪水。他立刻带了办公室的同志和新闻记者赶往灾区。不幸的是,途中遇到了洪水,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他本人也被洪水吞没了。当时,国内不少新闻媒介都报道了此事,表彰了他的精神。对于他的以身殉职,实在令人惋惜。但我以为,其人、其事却不宜宣扬。出现这样的不幸事件,根子出在莽撞上面。作为一个地区的主管,有了灾情,急着赶去,这是职责所在。刚到一个新地方任职,不熟悉当地的水情,也是情理中的事。但万不该不问水深水浅,就带着一帮同样不熟悉水情的人,往水里瞎闯。不仅自己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而且还带累了别人。这是一起血的教训。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领导者也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懂得、不熟悉的事情。当领导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不懂不要紧,但不懂不要装懂。这道理看似简单明白,但有不少当领导的却往往不容易做到。
  我曾见到过几位升迁得较快的年轻的县、市领导,他们中有的是从上级机关派下来的,以前没在基层和县、市干过,缺少地方领导工作的经验;有的虽然在基层待过,但因为升迁得快,同样缺少在更大范围内主政的经验。其实,这并不算什么,不懂可以学,没经验可以逐步积累,谁也不是生来就有领导经验的。对此,大家也都能理解。只要放下架子,谦虚一点,多数人会热心支持他们工作的。可是,奇怪的是,这几个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端起了架子,摆出了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颐指气使,还动辄训人,令众人摇头。
  起始,我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见得多了,也悟出了一点东西。这些人大多仕途顺遂,三步两下便跃居高位,助长了一种过于自负的心理,自以为才高八斗,对谁都瞧不起。这种心理,阻碍了虚心好学。再是,少年得意,更怕丢面子,也更放不下架子,因而不得不刻意将自己精心包裹起来,乃至不惜借助权势,以势压人。由此,我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位老领导对我讲过的话。他说,一个人年轻时在基层多待一点时间,多转几个地方,多经一点磨难,今后一生受用。当时,我对这话理解不深。后来,自己经历多了,也看得多了,才觉得得真有道理。
  官当长了,尤其在显赫的位子上处久了,同样不愿轻易公开承认自己在有些问题上的无知和不懂。但因为他们历练多,各种场合都能应付自如。在公众场合,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或点头微笑,或沉默不语,显得高深莫测,也有的会说上几句原则话,虚晃一枪,既不露馅,还显的高屋建瓴、有水平。究其原因,也是面子作怪,担心公开承认无知,会有损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和威望。我算是那种不太顾及面子、比较放得开的人,但有时也会做一些这样的傻事。说来可能不信,有些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因为一开始不好意思问别人,时间一长,就更不好意思问了,结果一些很简单的事,很长时间都没弄明白。据我观察,周围有些喜欢包装自己的人,经常说空话、套话的人,除了有别的原因以外,也难免不是不懂装懂的一种掩饰。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描写丁肇中“奇”人“怪”事的短文,很有感触。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有一次应邀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报告,学生们当场向他提了三个很普通的问题,而他却十分坦然地回答了三个“不知道”。对于他这种私毫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的做法,大大出乎师生们的意料,整个会场在沉寂了一会以后随即便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充分显示了南航师生对这位大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超凡的人格力量的崇敬,其效果决不亚于大师所作那场精辟的学术讲座。我由此想到,如果我们这些多少担负一点领导责任的大小头头们,也都能有丁肇中那样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的气量和境界,不仅能将工作做得更好,自己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变得更加聪明,而且还活得坦荡潇洒。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