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总第162期

“说”与“做”

“说”与“做”

时间:2005-07-08 09: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从政以来,我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实干兴邦,领导者要求实、务实,注重实干等等。总之,反复强调的是在做事的一面。
  而事实上,当领导的日常离不开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说话。也就是说,“做功”和“唱功”是领导者所必需具备的本领,两者缺一不可。但为什么又常常要侧重强调做事的一面呢?这也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者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说得漂亮、做得稀松,他们将不少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到练“唱功”上去了。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求实、务实的实干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作为领导者,做事是根本,是职责所在,也是检测其事业心、责任心的标尺。领导者不仅要肯做事,更要会做事。会做事,包涵了决策能力、处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等诸多方面,而会“说”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会说”,并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也不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更不是吹牛、拍马那一类下三滥功夫。“说”是为了“做”。会“说”,就是要善于为做事营造良好的环境;还要善于把握好“说”的分寸,处理好“做”和“说”的关系。
  我在县、市两级领导岗位工作多年,看到、听到、接触到不少事情,渐渐懂得,在“做”和“说”之间是有不少讲究的。在日常工作中,多数事情要多“做”少“说”,有些事情要又“做”又“说”,也有些事情要先“说”后“做”,还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如何把握,则要看“天时地理”,也就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灵活处理。这方面,没有定规可依,只能靠领导者自己掌握。
  在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县十几户农民自发地、偷偷地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此举,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果这些农民一开始就声张开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很可能就被扼杀了。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阴的华西村就因“学大寨”而闻名于世,有不少人到华西去参观学习。但有一样东西,华西人是决不让外人看、也从不对人讲的,那就是他们办的小工厂。因为,那时办乡镇企业是犯忌的,是“资本主义尾巴”,只得偷偷摸摸地搞。苏南的乡镇企业也都是这样偷偷搞起来的。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这是中国农民的两大创举,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说是两件天大的事。但在当时,他们却不敢声张。也正因为他们一开始没有张扬,才得以逐渐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终成燎原之势。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逐步宽松了,但人们的认识常常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一系列的本本条条也来不及跟着修改,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更是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工作要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就难免会与那些传统的观念、过时的条条框框以及原有的体制和机制发生冲撞,也难免会触动到条条与块块之间在权力和利益方面的矛盾。为了减少阻力和麻烦,有些事情往往只能“做”不能“说”。特别在起始阶段,尤其不能声张。一声张,就可能招来数不尽的争论和干涉,好事就多磨,甚至会泡汤。而事情悄悄办成了,办好了,很可能又成为经验。
  有段时间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叫做“遇到红灯绕道走”。意思是说,在做事时若遇到“红灯”叫停,既不要争论,更不要硬闯,悄悄绕过去就是了。这句话后来受到了批评,被指责为“不讲纪律”,“另搞一套”。但平心而论,在当时那样的特定环境中,这不失为是一种想做事、又容易做成事的聪明办法。大家都知道,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还不得不大声疾呼,“不要争论”。可想而知,那时要改革、要创新、要做事,仍会遇到各种不同观念的冲撞和种种体制性障碍。而“红灯”论,曾引导一大批想做事、又勇于开拓创新的人避开了许多没完没了的争论。虽然后来被一些人用烂了,成了“我行我素”、“另搞一套”的挡箭牌。但事物总是此一时、彼一时,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应一概否定其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而且,即使在往后,凡有开拓创新之举,也仍难免会与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现存体制以及过时的政策条文等等发生撞击。地方领导者若要想有所作为,最好的办法恐怕还只能是悄悄地绕道而行。
  另外,还有一些从当地实际来说应该做、而且也是有条件能做好的事情,但因种种因素,尤其是那种顶头上司不喜欢的、上面有关的一些部门有不同看法的事,做的时候有时也不便声张。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县上上下下都迫切盼望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是,上面有些人就是不同意,而我们又不甘心就此罢手,只得悄悄地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一直待到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我们才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迅速拉开了建设开发区的架势。多年后,就是这块开发区,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增长极。这类事情,过去有,现在有,今后也许仍然难以避免。
  面对那些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看得准。也就是说,所做的事情,应选择那些既是地方上迫切需要办的,又是有条件能办得好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即所做的事情对全局也是有利的,至少不能去损害全局的根本利益。这对领导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吃得准,而且要对全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得住。看准了,还要有一定的胆略。没有很强的事业心,没有一点勇气,一般是不愿干、也不敢干的。因为这样做,很可能要冒一点风险,甚至有可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麻烦。
  不过,这种一时不能声张的事日常不能多做。因为在“敢闯敢冒”、“开拓创新”与“我行我素”、“另搞一套”之间并没有很清晰的界线,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滑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路子上去。只有那种为民众、为事业、为未来真正值得一搏的事,才可去冒一点风险。
  而还有一些事情,是要又“做”又“说”的。我刚到县里工作那阵,正是外界对乡镇企业百般挑剔、纷纷指责的时候。为此,我们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大力办好乡镇企业,一方面更加重视农业,用工业的积累反哺农业,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机制,荣获了全国农业先进县的称号;切实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大力抓好土地的复垦,又获得了全国土地管理先进县的称号。我们还凭借发展乡镇企业形成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教育、体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先后争得了全国教育、体育、文化先进县等称号。在实实在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又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理直气壮地宣传发展乡镇企业不仅不会影响农业,而且更有条件搞好农业;不仅能富裕农民,而且带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兴办乡镇企业虽然占用了一些土地,但我们十分珍惜土地,处处注意节约利用土地。上面来人检查工作,我们也首先汇报农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汇报严格管理土地的情况,最后才介绍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这样又“做”又“说”,效果不错,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宽松多了。
  还有一些事情不是地方上想做就能做的,也有些事情光靠一个地区的力量是很难办得成的。有的需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的批准,有的需取得上级及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比如,一些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规划布点、项目审批、组织协调,到资金的筹措,离了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及相关地区的配合是根本不行的。诸如此类,有不少事情并不是一个地区自己能作得了主的。所以在做这类事之前,领导者先要千方百计“说”动上级和各有关方面。这就是先“说”后做。为了“说”动上级和有关方面,有时很可能要花很多功夫,而且要讲究“说”的艺术,会“说”不会“说”,“说”得好不好,效果大不一样。
  在当前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中,对于地方领导者想要做及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当地的干部群众往往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看法和议论,那种一致赞同、人人叫好的情形现在已不多见了。所以,在慎重决策的前提下,为了减少阻力,争取更多的支持,在做事之前和做事过程中都需做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最关键的是,首先要让领导层和下属各级干部把做事的劲头鼓起来,同时也要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先“说”后“做”与边“做”边“说”要密切结合。
  上面谈的都是一些既要“做”又要“说”的情由,但对于领导者来说,大多数事情则应该多“做”少“说”。因为,做事是领导者的本分。只要没有非“说”不可的原由,就应扎扎实实、埋头做事。这也是我们历来的传统。 □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