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锡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无锡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05-07-08 09: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在前几天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上,无锡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八位。无锡市科技进步工作在增强城市竞争力中成效很大,功不可没,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认真地对比分析市政府表彰的2003年和2004年无锡市科技进步奖励项目,以及2005年科技项目招标公告可以发现无锡市科技进步工作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属于工业应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类项目为主(2003年有77项,占68%;2004年有34项,占60%);其次是属于医疗技术和药品研制类(2003年29项,占25.6%;2004年17项,占30%);属于农林水产、生物科技类项目较少(2003年7项,占6.2%;2004年6项,占10%)。这两年的科技发展情况相类似,而问题在于:
1、没有大型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也缺乏大量的发展性研究项目,绝大部分属于应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究项目,在研究项目类型的配置上不合理,缺乏前瞻性。这将影响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2、在产业经济与科技支撑最薄弱的农、林、水产的研究上,科技项目布局不足,仅占10%以下,亟待加强。3、从项目名称和承担单位分析,绝大部分科研项目属于分散型的某一单位、单一学科完成的项目。跨单位、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项目较少,没有形成集成性科研群体优势。4、缺乏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科研项目。
在2005年无锡市23个科技项目招标公告上,还是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和调整:仍以工业与制造业项目为主,有10项占43%;农业项目有3项占13%;社会发展项目5项占21.7%;还增加了1项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但是总体上仍然缺乏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学科集成化的科研项目。长期下去将导致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下降和退化。对于科技创新工作,英国科学和创新部部长盛伯里指出科技创新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基础研究一定要非常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一个创新的基础;三是政府应创造好的机制,激励创新。
根据对无锡市科技工作的上述分析和思考,为了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来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议:
1、积极开展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大力推进从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之间的发展性研究。抓住今年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长期科技战略规划和发展纲要的机遇,积极开展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的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开列出更多的发展性研究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升无锡科技进步的水平与档次,增强创新能力。
2、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集群。这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之一,无锡市具有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优势和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集群优势,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催生出新型的产业门类,改变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加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无锡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整体水平不够高,传统项目多,名特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够快,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我曾设想和建议过:重新整合无锡市的农业、园艺、蔬菜、水产、林果、茶叶、微生物、农机水利及环境科学等10所涉农科研院所资源,组建“无锡市生物科学研究院”,集聚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集群优势,用近代生物技术、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来提升农林水产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追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争取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更快的发展。
4、促进在锡的省部属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引进一些一流的科研院所,增强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在无锡市46家科研院所中,省、部属有22家。这些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按条条的指令性计划开展研究工作,与地方经济结合很不够。而这些院所,往往规模比较大,人才相对比较集中,具有较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拥有较成熟的技术方法,也有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反映最新科学前沿的情报信息基础。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往往处于国内较为领先,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地位。这部分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应该是无锡市的宝贵财富,应当为无锡市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束缚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性,使这些科研院所与无锡市企业界联系较少,互不了解。所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优势、人才、设备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利用,是十分可惜的。市政府应着力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希望宣传媒体起到沟通与媒介作用。能否制作系列专题电视片,在不违反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系统介绍这些院所的基本情况、学科内容、人才与设备状况、科技优势、专利技术、服务对象等,打开封闭的院墙向社会推介。进而通过政府构建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逐步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去。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优势,吸收、引进一些一流的科研院所到无锡落户。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提升我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与知名度,共同构建科技创新集群优势,并以此吸纳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5、改进科技管理,克服行政权力制约科技创新的弊端。建立良好的科技管理体制,对促进科技进步十分重要。邹承鲁院士等去年底曾著文建议,撤销科技部改设总理科技办公室。认为行政权力过大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进步,建议课题设置、经费资助的审批引入竞争机制,更加公开、公平,减少人际政治对科技创新的制约与干扰,减少过于烦琐的汇报、检查制度,让科技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谈到将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和现代院所制度。我以为改进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尽量减少行政权力、人际政治对科技发展课题设置和资金审批的干扰,充分体现和贯彻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为科技服务的理念。建议无锡市政府不妨设置一个“市长科技发展顾问委员会”,聘请一些在锡院士、资深科技专家,在市科技局组织下每年为无锡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咨询。
6、完善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政府对科技创新不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而且要创造好的学术交流、知识更新、拓宽思路的工作环境,要具有敏锐的、适时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必须要有相关专业的情报资料的支持和服务。科技情报文献浩若烟海,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科学前沿动态的情报资料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固然是一项基本功,但不可能对每篇情报资料一一翻译仔细研读。因此需要有相应情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建议委托江南大学建立(政府资助,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科技情报检索和翻译的服务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7、倡导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思维方式,勤奋刻苦,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克服和纠正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腐败学风。
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讲究的是追求和探索科学的真理,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躁。近些年来在学术界受利益驱动也出现了不少沽名钓誉的伪劣作品,玷污了科技创新的真理性、严肃性,是一剂腐蚀剂,应该加以克服与纠正。科学研究要倡导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维过程,使科技创新能沿着正确的途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科技文明。□
1、没有大型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也缺乏大量的发展性研究项目,绝大部分属于应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究项目,在研究项目类型的配置上不合理,缺乏前瞻性。这将影响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2、在产业经济与科技支撑最薄弱的农、林、水产的研究上,科技项目布局不足,仅占10%以下,亟待加强。3、从项目名称和承担单位分析,绝大部分科研项目属于分散型的某一单位、单一学科完成的项目。跨单位、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项目较少,没有形成集成性科研群体优势。4、缺乏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科研项目。
在2005年无锡市23个科技项目招标公告上,还是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和调整:仍以工业与制造业项目为主,有10项占43%;农业项目有3项占13%;社会发展项目5项占21.7%;还增加了1项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但是总体上仍然缺乏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学科集成化的科研项目。长期下去将导致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下降和退化。对于科技创新工作,英国科学和创新部部长盛伯里指出科技创新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基础研究一定要非常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一个创新的基础;三是政府应创造好的机制,激励创新。
根据对无锡市科技工作的上述分析和思考,为了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来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议:
1、积极开展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大力推进从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之间的发展性研究。抓住今年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长期科技战略规划和发展纲要的机遇,积极开展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的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开列出更多的发展性研究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升无锡科技进步的水平与档次,增强创新能力。
2、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集群。这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之一,无锡市具有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优势和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集群优势,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催生出新型的产业门类,改变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加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无锡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整体水平不够高,传统项目多,名特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够快,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我曾设想和建议过:重新整合无锡市的农业、园艺、蔬菜、水产、林果、茶叶、微生物、农机水利及环境科学等10所涉农科研院所资源,组建“无锡市生物科学研究院”,集聚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集群优势,用近代生物技术、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来提升农林水产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追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争取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更快的发展。
4、促进在锡的省部属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引进一些一流的科研院所,增强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在无锡市46家科研院所中,省、部属有22家。这些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按条条的指令性计划开展研究工作,与地方经济结合很不够。而这些院所,往往规模比较大,人才相对比较集中,具有较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拥有较成熟的技术方法,也有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反映最新科学前沿的情报信息基础。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往往处于国内较为领先,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地位。这部分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应该是无锡市的宝贵财富,应当为无锡市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束缚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性,使这些科研院所与无锡市企业界联系较少,互不了解。所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优势、人才、设备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利用,是十分可惜的。市政府应着力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希望宣传媒体起到沟通与媒介作用。能否制作系列专题电视片,在不违反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系统介绍这些院所的基本情况、学科内容、人才与设备状况、科技优势、专利技术、服务对象等,打开封闭的院墙向社会推介。进而通过政府构建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逐步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去。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优势,吸收、引进一些一流的科研院所到无锡落户。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提升我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与知名度,共同构建科技创新集群优势,并以此吸纳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5、改进科技管理,克服行政权力制约科技创新的弊端。建立良好的科技管理体制,对促进科技进步十分重要。邹承鲁院士等去年底曾著文建议,撤销科技部改设总理科技办公室。认为行政权力过大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进步,建议课题设置、经费资助的审批引入竞争机制,更加公开、公平,减少人际政治对科技创新的制约与干扰,减少过于烦琐的汇报、检查制度,让科技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谈到将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和现代院所制度。我以为改进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尽量减少行政权力、人际政治对科技发展课题设置和资金审批的干扰,充分体现和贯彻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为科技服务的理念。建议无锡市政府不妨设置一个“市长科技发展顾问委员会”,聘请一些在锡院士、资深科技专家,在市科技局组织下每年为无锡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咨询。
6、完善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政府对科技创新不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而且要创造好的学术交流、知识更新、拓宽思路的工作环境,要具有敏锐的、适时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必须要有相关专业的情报资料的支持和服务。科技情报文献浩若烟海,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科学前沿动态的情报资料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固然是一项基本功,但不可能对每篇情报资料一一翻译仔细研读。因此需要有相应情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建议委托江南大学建立(政府资助,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科技情报检索和翻译的服务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7、倡导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思维方式,勤奋刻苦,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克服和纠正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腐败学风。
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讲究的是追求和探索科学的真理,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躁。近些年来在学术界受利益驱动也出现了不少沽名钓誉的伪劣作品,玷污了科技创新的真理性、严肃性,是一剂腐蚀剂,应该加以克服与纠正。科学研究要倡导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维过程,使科技创新能沿着正确的途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科技文明。□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